课 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 把握词意,了解古代诗歌特殊的语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掌握诗词的用典、借古讽今手法,理解意图。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品味本词苍凉悲壮的意境, 品析词人在一连串典故中 寄予的情思。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词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忧国之思和老当益壮的战斗之志。
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用典、借古讽今手法,理解典故的内涵和用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期望和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 (岳飞《满江红》)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 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 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 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 字 ,号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 凤闸村) 人。南宋 派词人、将领, 有“词中之龙 ”之称。与苏轼合称“ ”, 与 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 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 以功业自许, 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 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 全部寄寓 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 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 又善 入词,抒写力图 的爱国热情,倾诉 的悲愤,对 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二)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 所作, 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当时韩侘胄把持朝
政大权, 企 图用北伐 中原来提高 自 己声誉, 于嘉泰三年(1203) 起用 闲居 的抗金派代表人 物 。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古名京口,素来 是军事重镇,处于 。韩侘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 的一贯志愿,但是韩佗 胄在军事上准备并不充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地 倾吐出来了。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 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 所以 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 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 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 景: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 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链接 辛弃疾——一个悲剧的“归正人” “归正人 ”,就是沦于外邦返回本朝者, 即投归正统之人, 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之 人的蔑称!“归正人”在南宋,尤其是中后期,是很难得到重用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归正人 ”都是来自敌人占有的沦陷区, 他们的头上被扣上外国的帽子, 被认为受 到了“洗脑”,忠诚度被怀疑。 第二、归正人都是坚决的主站派,和掌握南宋权力的主和派势同水火,很难受到重用。 第三、随着宋金议和,主和派占据上风,“归正人”遭到排挤。 1161 年,金兵再次南侵,而辛弃疾正是这时归义南宋。不久之后,战争结束,1164 年, 宋金签订“隆兴合议 ”后, 辛弃疾带的一些民兵多被遣散, 他本人只授了江阴签判的小官。之 后十几年,他就一直处于频繁调官之中,一直得不到重用。1180 年,辛弃疾创办飞虎军,违 反建军规定, 犯了大忌。被罢官后, 放逐了十几年, 而这十几年恰恰是宋金最和平的十几年! (三)题目解读 永遇乐, 名。 京口:古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 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 ——思 ——忆古事——抒 。 (四)字词: 英 雄 无 觅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寻常巷陌 : 金 戈 铁 马 : 元 嘉 草 草 : 赢得仓皇北顾 : 可 堪 回 首 :
(五)板书设计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上片
) (
苍凉悲壮
) (
下片
) ——风流业绩 ——金戈铁马
出师草草 封狼居胥 仓皇北顾刘义隆
佛狸祠:神鸦社鼓——
廉颇:凭谁问——
英雄 ——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现状 ——忧世
(
我心未老——
) 二、合作学习 阅读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组 1、对这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永遇乐》写于 1205 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 年执政的韩侘胄欲以北伐巩 固自己的地位, 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 乃军事重镇, 辛边备战, 边劝 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 ”,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
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作为词的题材;其二, 刻画了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 同时也是对韩侘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 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永遇乐》用典较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宏图大业 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 ”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 “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2、请结合上阕的内容,分析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第二组 3 、下列对《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 ,用“ 千古” 修饰“ 江山” ,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 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既是赞美历史上的孙权,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更为现实中没 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以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 警告当权者切勿草率出兵。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廉颇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 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4、这首词情感比较丰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第三组 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 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 ”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 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 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有人认为,辛弃疾这首词典故过多,有“掉书袋 ”之嫌,你同意吗?结合全词看,这 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三、教考融合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和周显先韵二首 辛弃疾 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 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①泥。 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②只在远山西。 [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 · 鄂 州》记载,南楼在湖北鄂州境内黄鹄山顶。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 B .“ 寒花”二句, 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 C .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 D .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 2 、 第二首诗与《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用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 请简要分析。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①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②,迁流③还叹学齐优④。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 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释)①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 44 岁, 任四川夔州通判, 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 于八月 间到达黄州。②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 ③迁流:迁 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④齐优: :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3、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了诗人来到黄州,看见前代遗迹,不禁感慨时事艰危,身不由己。 B.领联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C.“ 万里羁愁添白发”和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抒情委婉含蓄,可谓异曲同工。 D,陆游的爱国诗篇或高亢激昂, 一泻千里:或悲痛深沉,哀婉悱恻。本诗属于后者。 4、同是南宋人, 辛弃疾在《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而陆游则 在本诗中慨叹“生子何须似孙仲谋” 。请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所抒发情感的异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题。 客自凤州来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 陆游 表里山河古帝京,逆胡数尽固当平。 千门未报甘泉火,万耦方观渭上耕。 前日已传天狗堕,今年宁许佛狸生。 会须一洗儒酸态,猎罢南山夜下营。 【注】 ①凤州:古地名,今陕西省凤县。岐雍间:今凤翔县境, 时已沦陷。②甘泉火:汉有甘泉官, 在陕西省三原县甘元泉山,距长安二百里,接近匈奴边界,敌情紧急时放起烽火, 长安可见。③佛 狸:这里借指金国君主完颜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听到北边来客说敌人的内部情况后,重新唤起对胜利的憧憬,他感到胡人的气运衰败将尽, 胡人必败无疑。 B.“表里山河” 的意思是外有大河, 内有高山, 既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也包含着对祖国大好山 河的自豪和赞美。 C.“ 千门”“ 万耦” 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当时的太平景象:长安看不到甘泉宫报警的烽火, 渭河平原 的人们农耕正忙。
D.尾联中“ 儒酸态” 指书生的寒酸之态,形容豪气不足,这里不全是对现实中人物的批评,更有自 谦自责自明之意。 6、本诗颈联和辛弃疾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中都提到了“佛狸”,两位作者借此表 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加以分析。 (6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 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 性。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 . “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C . “戎葵”句中,作者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 D .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 8、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5 题。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 限南北, 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 人谋克壮, 索虏岂能吞噬!阿坚【3】百万南 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 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4】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前秦的苻坚以百万 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 抗金名臣。【3】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4】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9、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天险难逾,人谋克敌”,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 “结阵当蛇豕”,写晋师以八千兵力布阵对抗百万敌军,赞美了晋师战力之强。 C. “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D. “周雅何曾专美”,以反问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功堪比周宣王征伐之功。 10、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 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 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6 分)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幼安,稼轩,豪放,“苏辛”,李清照。 豪放,化用典故,恢复国家统一,壮志难酬 (二)写作背景 镇江北固亭,辛弃疾, 抗金前线,收复失地 (三)题目解读 词牌,城名, 怀古,旧地,古人,已怀 (四)字词 寻找 , 英雄业绩 , 普通 , 精锐部队 , 草率 , 落得 、 剩得 , 不堪 、 哪堪。 (五)板书设计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上片
) (
警告当朝
) (
借古讽今
苍凉悲壮
) (
下片
) 孙权——风流业绩 刘裕——金戈铁马
出师草草 封狼居胥 仓皇北顾刘义隆
佛狸祠:神鸦社鼓——愤斥偏安
廉颇:凭谁问——壮志未酬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
二、合作学习
) (
我心未老——
抒志
) 英雄难觅——怀古
现状堪忧——忧世
1、【答案】B 【解析】“侠肝义胆”错。
2、【答案】(1)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 ”等多是实写;(2) 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 ”“金戈铁马 ”等是虚写。(3)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对 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 【解析】所谓作用即内容上在刻画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以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词人所见的 眼前之景如“舞榭歌台 ” “斜阳草树 ”等是实写, 而“英雄人物(孙权、刘裕) ” “金戈铁马 ” 等是虚写。就本题而言, 作用主要是表情达意方面的, 写英雄人物主要是表达词人对他们的仰 慕以及对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人物而感到惋惜,借此来抒发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失望。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直抒胸臆” 错,用 廉颇遭谗但尚有人来问,与自己二十多年被人遗忘相比,含蓄地抒发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故选 D。 4、①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 ②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对当局安 于偏安的愤懑; ③对北定中原的渴望,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5、【答案】C【解析】“力不从心”不当。 6、(1)以情驭典, 各有侧重。表达的情感丰富, 并能以忠心报国的情怀贯串其中, 抒情脉络 完整而清晰。 (2)质量兼备,意境互动。用典与形象、意境、情感有机结合,精炼含蓄,思想性和艺术性 有机统一。 三、教考融合 1、D【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 写法 …… 不相同”错误,第一首用“野菜畦边惨淡黄”来表明自己的孤寒不俗,第二首用“更 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来表达自己报国之志,都是融情于景,写法有相似之处;“ 没 有诗意上的关联”错误,第一首借野菜边上的寒花的风光不再来写自己的孤寒不俗,第二首
写自己虽然赴任卑职却依然满怀报国之热忱,前者为后者做了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所以诗意上是有关联的。 故选 D。 2、第二首写赴任途中狂风卷起的怒涛洗尽青衫所沾染的尘埃,“ 秋风一帆足”直送至南楼, 表达自己报效祖国之志;而《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则引用典故,赞扬在京口建立 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为国立功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先看第二首。 “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泥” ,前一句以“ 怒涛千里”来形容自己赴任途中的情形, 后一句中“ 青衫”代指官职卑微,而怒涛洗尽青衫上沾染的尘埃则表明诗人虽然赴任卑职却 热情不减;“ 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是说秋风让自己的船只直达赴任之地,借 以表达自己高涨的报国之志,这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再看《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使用孙权的典故,孙权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 于建安十四年(209 年)先在京口建“ 京城” ,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 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使用刘裕的典故,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 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词人赞扬了 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这是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 3 、C【解析】“委婉含蓄”不准确, 两句诗都有描写情感的词, 分别是“愁”“艰难苦恨” ,两句都 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4、同: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 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 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异: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绩表示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 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相同点: 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 自己英雄无用 武之地。 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感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当时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
望眼前的一片江山, 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他首先 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 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 在迁都建业公前王建安一四年(209 年)生在京口建“ 京城” ,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 国家。可是如今, 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依旧, 英雄不再、后 继无人的感慨,同时慨叹朝廷不思北伐, 自己无法像孙权一样建立一番功业。而陆游“生子何 须似孙仲谋”是借景感事言志。赤壁尚在, 但英雄不可再世, 古战场已成旧址, 万事尽付东流, 世事成败不足道, 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 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 壁, 强敌入侵, 思无英雄与敌抗衡, 自己虽似仲谋, 志在恢复失地, 驱逐强敌, 但又得不到不 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只有提笔狂书,遂豪情壮志形诸于诗篇了。 再看不同点: 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孙权,他有着统一中 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干建安一四年(209 年)先在京口建“ 京城” ,作为新都的屏障, 并目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 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用典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 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后人一过黄州遂 思赤壁, 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 强敌入犯之时, 更是思英雄再世, 与敌 抗衡。放翁于此, 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 万事尽赴东流, 世事成败, 又何足道, 生子何须定似 仲谋。放翁一生, 志在恢复失地, 即使僵卧孤村, 犹梦铁马, 提笔狂书, 思驱敌人, 决不会出 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皆尘埃” 时“” 总是不平之鸣, 无 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 人的极度不满。 5、C【解析】 “描写当时的太平景象”错误,“千门”“ 万耦”句是作者想象的“逆胡”被平定之后的情 景,不是当时已然太平的景象。 6、①陆诗颈联的意思是不久前已有天狗星坠落的传闻, 今年不会再让入侵者逃生, 作者以“佛 狸”借指入侵者金国君主, 表达了敌人必然崩溃、天下太平有望的思想感情。 ②辛词该句的意 思是佛狸祠香火正盛,乌鸦正在啄食祭品,祭祀的鼓声阵阵,沦陷区的百姓已安于异族统治,作 者以“佛狸祠”香火旺盛,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警告: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每点 3 分) 7、B【解析】“榴花 ”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 愤满。 8、同 :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2 分) 异 :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 报国无门的愤满之情;(2 分) 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2 分)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C【解析】 “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错误, 选项对典故的解读有误。从词中 来看, “夜闻数声鸣鹤 ”说的是“风声鹤唳 ”的典故, 意为前秦军队溃败, 非常惊慌, 听到鹤 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 10、李纲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 劝喻宋高宗积极抗金恢复中原, 表现出必胜的信心。 辛弃疾这几句,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复中原, 导致国土沦丧。 【解析】“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是借刘义降草率出兵导致失败的典故, 表达 对韩佗胄急于北伐,好大喜功的劝谏;而李纲这首词借前秦苻坚南下侵略东晋,被谢安从容指 挥打败的典故,“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表达对谢安雄才大略的仰慕之情;而下 阙“延晋祚, 庇杰民, 周雅何曾专美 ”更表达对南宋也拥有这样的将领的呼吁, 认为不是只有 他们才能建功立业,今人抗击金兵入侵,也能有同样的功绩,展现出对抗击敌人的自信。
(
上片
) (
警告当朝
) (
借古讽今
苍凉悲壮
) (
遇乐
固亭怀古
) (
下片
)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
我心未老——抒志
) 孙权——风流业绩 刘裕——金戈铁马
出师草草 封狼居胥 仓皇北顾刘义隆
佛狸祠:神鸦社鼓——愤斥偏安
廉颇:凭谁问——壮志未酬
英雄难觅——怀古
现状堪忧——忧世
永 京口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