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琵琶行》 课型
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和鉴赏诗歌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解析意象,知人论世,体会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掌握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梦游天吟诗留别》借梦境抒情, 读懂了李白的梦, 也就理解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登高》 借秋景抒情, 抓住了秋天登高所见的景致, 也就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生命之悲、国家之悲。今 天, 我们学习《琵琶行并序》, 透过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及演奏人身世遭遇记录, 来感受白居易 的青衫泪。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 ,号 ,又号 ,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 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 有“ ”和“ ” 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 846 年, 白居易在洛阳逝世, 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了解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长安城一片混乱。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太子属官),率先上 书请求缉捕凶手。当权朝贵便抓住这个把柄攻击他“越职言事 ”,又诬陷他不顾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竟然 写了“新井 ”和“看花 ”的诗,有伤名教,最终朝廷将其贬为 。 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 ,实际是闲散职务。元和十一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 出这首名篇《琵琶行》。 (三)文体知识—歌行体 定义: 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 在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特点: ①篇幅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 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 。“歌行 ”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 ,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四)解题 ①琵琶。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 琵琶 ”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 朝出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 用以确定音位的“相 ”和“ 品 ”。“ 琵琶 ”二字中的“珏 ”意为“ 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 ”,表示这 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 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②“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 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 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 。 ③“并序”。 一般出现在诗文 中,其内容与诗文密切相关。 (五)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铮( ) 转徙( ) 浔阳( ) 声声思( ) 捻( ) 霓裳( ) 红绡( ) 钿头银篦 ( ) 谪居( ) 还独倾( ) 间关( ) 呕( )哑( )嘲( )哳( ) 2 .解释词语: 委身: 。 回灯: 。 掩抑: 。 思: 。 信手: 。 嘈嘈: 。 切切: 。 间关: 。 幽咽: 。 暗恨: 。 迸: 。
舫: 。 击节: 。 等闲: 。 颜色故: 。 去来: 。 红阑干: 。 (六)板书设计 三、合作学习 阅读《琵琶行》,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组 1 .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 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 。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 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 一片茫然。 C .“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情景交融。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 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 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江 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形象化说明。 2 .诗人邀琵琶女相见时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第二组 3 .下列选项中,对《琵琶行》描写乐曲演奏的诗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轻拢慢捻抹复挑”通过对琵琶女手指动作的描写,包括扣弦、揉弦、下拨、回拨,表现出她弹奏动 作的娴熟自然。 B .“ 嘈嘈切切错杂弹”两句描写出大弦小弦一起奏响, 听上去杂乱无章, 却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 .“别有幽愁暗恨生”两句写的是当乐曲短暂停止时,也能传出深藏心底的愁思,但有声之乐的感染力 还是强于无声之乐。 D .“ 曲终收拨当心画”两句描写曲末琵琶女缓慢地完成最后一个动作时,观众仍然沉浸在音乐声中,感 到意犹未尽。 4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第三组 5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音乐的开始,琵琶女通过自己的演奏替诗人诉说悲惨 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 B .“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 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 C .“ 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 ,音乐之声“暂歇” ,在暂歇中琵琶女 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6 .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第四组 7 .从“转轴拨弦”开始,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富于变化,其变化顺序是( ) A .悠扬流畅——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 B .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 C .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悠扬流畅 D .低沉冷涩——悠扬流畅——凄凉抑郁——高亢激越 8 .选文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的技艺精湛,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四、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 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 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③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遂 有感于自身境遇写下这首词。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汉妃,指汉代王 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 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 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 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 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词一个“垂”字炼字精当,词人举头眺望远天,天空好像与江水相连,刻画了一幅江上美景图。 B .张词和白诗同写琵琶之乐, 都是作者仕途不顺, 有感于自身境遇而作, 在题材与主旨上都有相似之 处。 C .张词“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并为下阕抒情 做好铺垫。 D .张词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 描绘得栩栩如生。 2 .张词下阕与白诗节选部分同为摹写音乐的文字,试结合诗句分析其摹写方法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 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 体衰多 病,官务清闲。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三秋” 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 .颔联写雨声淅沥,老翁仍能安然“ 睡美” ,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 .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 ,与“ 睡美”形成照应。 D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以景结情,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4 .本诗中“老翁” 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江州司马” 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 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 818 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 ②杏园: 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联都写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现的却是诗人今昔身处两地的不同感受。 B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 C .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 “清光”依旧而人却因官场失意无人理会。 D .全诗表达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感情基调与三年前创作的《琵琶行》相似。 6 .同样是写月,《琵琶行》的“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② ,相合方氛氲。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 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微之之作,两人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 B .诗人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还为友人的命运深感忧虑,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 C .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 .诗中很多词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诗歌意蕴深刻。 8.简析“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一句中“狂风”和“孤云” 的象征含义。 9.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诗末两句与“ 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人具体处境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作者简介:乐天 香山居士 醉吟先生 现实主义 诗魔 诗王 (二) 了解创作背景: 江州司马 副职 (三) 文体知识—律诗:初唐时期 汉魏六朝乐府诗 可短可长 古乐府叙事 换韵 比较灵活 (四) 解题:体裁 变化 诗文题目或前言 (五) 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铮(zhēng)转徙(xǐ)浔阳(xún) 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红绡(xiāo) 钿头银篦 (diàn bì)谪居(zhé)还独倾(huán)间关(jià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解释下列词语 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回灯:重新拨亮灯光。
掩抑:掩蔽,遏抑。 思:悲伤的情思。 信手:随手。 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鸟鸣婉转。 幽咽:遏塞不畅状。 暗恨:内心的怨恨。 迸:溅射。 舫:船。 击节:打拍子。 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颜色故:容貌衰老。 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二、合作学习 1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 襟。“反问”应为“设问”。 2 .用“寻 ”、“问 ”、“移 ”、“邀 ”、“添 ”、“回 ”、“开 ”、“呼 ”、“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 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和急欲相见的心情。诗人惟恐唐突了弹者而高度尊重弹者,郑重邀请相见,诚恳请求 献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人物心理的能力。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该句运用“寻 ”、“问”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该句运用“移”、“邀”、“添”、“回”四个动词,表现了诗 人的欣喜和对琵琶女演奏的重视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该句运用“呼”、“唤” 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 3 .B. “听上去杂乱无章”错误。应是“错落有致”。 C. “但有声之乐的感染力还是强于无声之乐”错误。文中写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乐的感染力强 于有声之乐。
D. “观众仍然沉浸在音乐声中,感到意犹未尽”错误。本处是从正面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并没有没 写观众。 故选 A。 4 .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 又引出琵琶声, 为下文展开对琵 琶曲的描写过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意思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 动身。分析其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结合诗句在上下文中的位置,此句在文章的第二段段首,第一段主要 作送别环境的渲染,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第二段主要的笔墨是描写琵琶女的出场和音乐的演 奏,由此可知,本句赞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 A. “替诗人诉说”错误。琵琶女是在诉说她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 6.①大量运用比喻, 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 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 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主要有比喻、巧用 拟声词和叠音词、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等。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是 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音乐的形象感和旋律的变化,同时运用拟声词、叠音词,增 强了语言的音韵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给 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7.B 根据“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 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从“掩抑”“诉”“平生不得志”“心中无 限事”推断出此时琵琶曲为凄凉抑郁。 根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 来比喻描摹大弦和小弦声音,急切而愉快。“间关莺语花底滑”再以花敌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缀上一个 “滑”字,突出了乐曲的轻快流畅。所以此时的乐曲是悠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乐曲逐渐慢下来,进入了半终止状态,最后直 至停滞—— “无声”的音乐引导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此时乐曲是低沉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暂停后的乐曲先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乐曲高潮到来的信 号;乐曲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轰鸣”的热烈、高亢激越,把“凝绝”的暗流突然 推向高潮。此时的乐曲是高亢激越的。 根据以上分析,乐曲变化顺序依次为: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 故选 B。 8.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从调琴、姿态、指法、情绪等表现琵琶女技艺精湛;用环境和听 众的反应侧面表现琵琶曲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展现琵琶女弹琴技艺的高超。 正面描写:(1)调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姿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低眉信手续续弹”,指法“轻拢慢捻抹复挑”,情绪“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 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2)使用大量的比喻修辞:“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 ” “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侧面描写:(1)环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听众的反应,“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表现琵琶曲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 教考融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C. “船夫们”错误,“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意思是妇女们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 采香草、拾翠羽,所以,应为“美女们”。 故选 C。 2 . ①运用比喻, 张词“玉盘大小乱珠迸 ”与白诗“大珠小珠落玉盘 ”等句子, 将节奏紧凑、精湛的音乐比 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以声写声,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②侧面烘托,张词“弹出今古幽思谁省”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 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 ③环境烘托,张词“江空月静”与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 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④弹奏者的动作或神态描写,张词“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写出琵琶女醉态愁容,白诗“轻拢慢捻抹复 挑”“低眉信手续续弹”等句,描写琵琶女的动作描写,都有对弹奏者技艺的赞美。
(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摹写音乐的文字,可以从音乐(正面即本身、侧面)、演奏者以及周围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其摹写方 法。 从音乐特点看,张词“玉盘大小乱珠迸”与白诗“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句均用大小珍珠落入玉盘的清脆声 来比喻乐曲紧凑、清新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写声,突出音乐的动听,增强了表达的生动 性。 从听者角度看,张词“弹出今古幽思谁省”中“谁省”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中“无言”两词都写出 了听乐人的情绪和情思,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传达出了音乐的魅力。 从周围环境看,张词“江空月静”与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都写了“江”与“月”,江空月白,作 者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既烘托出了音乐的魅力,又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从弹演奏者的角度看,张词“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写出琵琶女醉态愁容,是神态描写;白诗“轻拢慢 捻抹复挑”“低眉信手续续弹”等句,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动作,是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来体现 对弹奏者技艺的赞美。 (任选三点即可)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 . “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 ”时仍未起, 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 突出老翁的闲 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 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 自然的冷酷无情。 故选 D。 4 .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 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 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 中“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年老体衰、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 秋雨淅沥, 屋内“老翁 ”却安然“睡美 ”,正说明他心无所虑, 具有闲适的情怀。《琵琶行》中塑造的“江 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 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 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这就是他耳闻目睹的一
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 的形象。“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 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 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 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 《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写诗人年老体衰之感;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 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 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 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 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 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 《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 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地势荒僻, 环境恶劣, 举目伤怀, 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 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 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 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说法有误。尾联中的“清光”直指清冷的月光,而非指月亮,并无使 用借代手法。 故选 C。 6. 《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月的作用是侧面烘托, 用环境描写间接表现琵琶女 高超的技艺和音乐的迷人魅力。 本诗写月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昔年与今年在不同地点赏中秋之月的情景,突出诗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
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 着的秋月泛着白光。之所以没有正面写琵琶女, 而去描写月光, 是因为大家都听得入迷了, 演奏已经结束, 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所以,此处写月光并非主要目 的,而只是通过间接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展现其高超的技艺和音乐的迷人魅力。 本诗中,关于月的描写主要在后半部分“东南见月几回圆”“今夜清光似往年”,意思是“身在东南月亮 已经圆了几次”“今夜月光还和去年一样清凉”。此外,本诗前四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月,却分别写了今昔 望月的不同场景。所以,这首诗中,关于月的描写全都贯穿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主要用的是对比手法。 而诗人之所以要将过去身在京城赏月的欢畅与今日独在偏僻异乡赏月的低落心情进行强烈对比,主要是为 了表现他此时此刻失意落寞的心情。而这昔之乐与今之苦、昔之欢与今之忧的鲜明比照,全是因为遭遇贬 谪引起的,所以这里诗人想表达的是诗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 “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 ”说法错误。诗中有“风回终有时, 云合岂无因 ”句, 意思是相会终有时, 有劝勉之意,并没有约定。 故选 B。 8.“狂风”暗指朝廷中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处一方的朋友。“狂风”与“孤云”有象征意味, 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狂风吹中绝, 两处成孤云 ”意思是, 然而狂风将氛氲的江山之气吹散, 合在一起的云雾也变成两片孤云。 用狂风吹散云气来象征着两人被贬相隔千里的命运。因此,狂风暗指朝廷中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 处一方的朋友。“狂风”与“孤云”有象征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9.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 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 虽不得志但 仍积极旷达。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 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为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意思是你我相隔千里,各自 珍重吧!“穷通”指仕途的困厄与显达。意思是虽然现在我俩不得志,被贬两地做司马小官,但是谁能知
道你我不会重振仕途,走向显达呢?尾联表达了虽然不得志但是对未来仍然抱有期望,也表达了对友人的 劝诫与鼓励。 《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说,同样都是天涯沦 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作者和琵琶女命运相 似,同病相怜。琵琶女当年色艺双全,但年老色衰,最后落得独守空船的结果;而作者年轻时才华横溢, 但也被贬官京外,沦落到蛮荒地带,抒发了作者谪居江州后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