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2 14:00:46

文档简介

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ACDAA
6-10.CAACC
11-15.CDCDC
16-20.BBDDD
21-25.DCBAB
26-27.CACAD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三公九卿制。秦朝。(4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提高了行政效率。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6分,一点2分)
(3)措施:设置二府三司制(1分)加强君权(1分);严格管理地方兵权和财政权(2分)。
32.(12分)(1)状况: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业不发达。(2分)
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4分,任意两点4分)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
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4分,任意两点4分)
(3)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2分)
33.示例:
现象:东汉良吏在地方推行德政,使虎患得以解决。
结论: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阐述: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德教化民众。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史书中的刘陵因为修德政,虎悉出界去;法雄因为注重教化和仁政,仁及飞(禽)走(兽),虎害去;刘平因为选拔方正贤良的官员,罢黜贪腐残忍的官吏,虎皆去;童恢则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即使处置虎害,也能做到是非判然,不妄杀戮。史书所载的东汉时期的几位良吏的事迹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四川三星堆和武汉盘龙城均为功能较完善且分区明确的大型商代遗址。三星堆的尊和盘龙城罍器型相似,三星堆的玉戈形制很接近盘龙城墓葬同类器,两地都重视玉器使用,均出土了“神秘”面具。这可以用于说明( )
A.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B.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的形成
C.等级森严的商代社会秩序 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2.殷人重母统,太子死立弟不立嫡孙,周道尊尊,周人重父统,重直系轻旁系重子而轻兄弟,太子死立嫡孙不立弟。这反映出从殷商到西周( )
A.王位继承由“传贤”到“传子” B.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渐趋弱化
C.以母统为重到父统为重的转变 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愈加明显
3.“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
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
4.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土地不允许转让与买卖
B.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全体人民所有
C.奴隶主迫使奴隶进行个体耕作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5.战国时期货币普遍使用,种类增多,《管子·地数篇》说:“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在现实生活中黄金、铜币、粟的比价已形成一定的比例。这说明( )
A.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货币开始走向统一
6.依据表格信息,下列对当时各国变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革土地所有制为中心内容 B.恢复并改良了西周礼乐制度
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以墨家尚贤思想为选官依据
7.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尚同”,荀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韩非也感叹“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这反映出战国诸子( )
A.具有统一倾向 B.质疑礼乐文明 C.相互交流学习 D.心系苍生疾苦
8.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9.如表是我国史书中有关“尚书”的记述。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记述 出处
(秦)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事皆决于丞相。 《唐六典·卷一》
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汉书·魏相丙吉传》
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 《后汉书·郭陈列传》
A.秦朝时尚书为丞相的下属官吏 B.东汉尚书台成为封驳政令中枢
C.西汉时中朝尚书职权逐渐增大 D.唐朝时期尚书的政治地位提升
10.《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11.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 )
A.完善了官僚政治 B.淡化了宗法观念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奠定了盛世基础
12.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的统治
D.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13.“元鼎元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元鼎二年,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元封三年,从票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材料表明( )
A.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 B.丝绸之路此时已完全形成
C.汉代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D.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14.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相当完善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15.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
民族 时间 关于民族迁徙情况
羯 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 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
鲜卑 北魏圣武帝(213~218年) 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
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
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 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
16.十六国讲究服饰之美。《抱朴子》曾说,当时冠履衣服每天每月都有新变化,“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经常突破等级限制。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文人雅士不拘礼法 B.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C.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南方有胡风化趋势
17.南北朝时,出生江左的陈庆之目睹洛阳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英阜,目不能识,口不能传”。该评价可以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B.推动了洛阳城由衰败走向复兴
C.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D.缓解了南北朝意识形态的对峙
18.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19.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 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20.贞观年间,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采取了“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之理。这反映出贞观之治的国内政策是 ( )
A.大兴文治 B.选贤任能
C.虚怀纳谏 D.以民为本
21.下表是唐朝与部分周边民族的交往方式统计,这反映出唐朝( )
方式 民族/地区 情况
战争 东突厥汗国 唐军大败东突厥汗国
和亲 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
册封 靺鞨粟末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设置机构 西域 设置安西都护府等
A.对周边民族政权持妥协态度 B.致力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C.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D.采取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22.南朝时,地方僧官系统依州郡而设,州、郡两级都设僧正、维那,层层管理,基层的僧官还有寺主,具体管理某一寺的僧众。这反映了南朝时期( )
A.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的加强 B.佛学是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 D.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
23.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为此,宋初采取( )
A.增置军镇加强边防 B.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C.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24.王安石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
A.通过经济调控,实现富国富民 B.增加农民赋税,保证财政支持
C.提出工商皆本,提高社会生产 D.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25.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君权削弱 D.机构分散
26.公元988年,辽圣宗在辽朝全境推行科举制,但严格禁北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统治者此举旨在( )
A.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 B.加强契汉之间的民族交融
C.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 D.实行蕃汉分治的民族政策
27.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28.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元朝统治者( )
A.忽视“四等人制”的贯彻 B.积极推进民族交融
C.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D.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29.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
文献 记载
《夷坚支癸》卷5 《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厢佣,负担远适”。
《夷坚支景》卷5 《郑回答》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o,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30.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研究虽然鼓励百家争鸣,但不必立异以为高,应诉诸公论
B.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
C.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
D.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6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更替与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创立于哪一朝代?(4分)
(2)图二所示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它的实施有什么作用?(6分)
(3)根据图三和材料二,概括宋太祖为加强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五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材料五呈现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下表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