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古诗。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能借助具体诗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
3.通过朗读,体会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借助具体诗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三、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朗读品悟法等;
2.学法:小组讨论法、举一反三法、圈点批注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方法卡片、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目标导向
1.创设情境引诗题。课件出示古风卷轴视频。师:经典诗词描绘如画江山,文字贯古今,书中藏乾坤。教材第六单元,我们跟着课本领略山川湖海,一起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古诗三首》,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诗,那就是——《浪淘沙》【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全班齐读。
2.联系生活解诗题。
师:“浪淘沙”是教坊小曲的唐代曲名,刘禹锡用这个曲子写了九首《浪淘沙》,今天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联系生活想一想“淘”是什么意思?(用水来冲洗)这里用什么来冲洗泥沙?(巨浪)巨浪奔流,淘尽泥沙,全班齐读,读出画面感。
【设计意图: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旨在创设真实情境,增添课堂文化色彩,同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联系生活解诗题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初读古诗,感受黄河
1.正字音,知节奏
(1)回顾方法读古诗。
①师:学习古诗你们有哪些好方法?说一说,来。预设: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想象画面、插图、多诵读......
②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古诗的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利用这些方法来理解重点字:“曲”、“簸”、“万里沙”。③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预习正字音。
师:读得这么投入,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收获。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①谁来说一说这个字读“曲”(一声)还是“曲”(三声)?
预设1:三声。
师:给他们组个词,歌曲、乐曲。一声呢?弯曲、曲折。根据字义带到诗句中,作者想要借助这个“曲”字描述黄河什么特点呢?黄河弯弯曲曲的特点。所以应该读?一声。
预设2:一声,为什么读曲不读曲呢?你说说看。因为这里是指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师:那“九曲”说明?(黄河弯道多。)评:你的预习真充分。
②“万里沙”又说明了什么?(黄河里的沙很多。)师:不仅沙多而且特别长,绵延万里。黄河真的有万里长吗?(没有)那这个“万里”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的手法。)你能不能带着夸张的语气读出“万里沙”,生读。
③还有一个字是——“簸”,“簸”是什么意思?指名答。(评:借助注释去理解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一个字一个字来看,“浪淘风簸”,大浪在狂风中颠簸,读出黄河的颠簸。
④读准字音:重点字理解了,哪位同学愿意“敢为天下先”,第一个把诗读给大家听?(评价:字音准、声音洪亮)
(3)想象画面知节奏。
①读好节奏,合作朗读:诗歌诗歌,诗就像歌一样,是有韵味的,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生:要读准节奏)
老师帮助大家标出了节奏,来我们一起合作读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②想象画面,反复诵读:这么读就有韵味了。根据我们对关键词的理解,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弯弯曲曲的黄河裹挟着绵延万里的泥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师:把你看到的画面融入到你的朗读声里去。
生读,师评:读好了节奏,再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就更好了!
预设2:谁能读得更好?(加配乐)生读,师评:一起一伏,读出了黄河的气势。
预设3:课件出示黄河图片。师:大家看,这就是黄河,这就是刘禹锡笔下浪淘风簸的黄河,请你来读!(指名读)这就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来,我们一起读!(齐读)这就是惊涛骇浪的黄河,读!(齐读)
③师小结:真好,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你看,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听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应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本环节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方法,运用所学方法自主阅读,抓住易错字与关键词感知诗词大意,逐步发展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借助多幅插图想象画面,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以读促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2.识作者,晓背景
(1)诗人合一展古诗。
师:黄河,从高空俯瞰,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俗话说,境由心生,诗如其人。面对同一景物,因诗人的处境不同,感受也不同。在刘禹锡眼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在李白眼中,黄河是这样的,请大声朗读。课件出示古诗,生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在张蠙(pín)眼中,黄河又是这样的,读。生读: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2)搜集资料识作者。
师:那么,刘禹锡的人生又与黄河有何相似之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资料:刘禹锡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能重现唐朝繁荣。22岁任太子宾客受重用,主张革新,但不幸失败。同学们,22岁以后的他经历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诗人的经历?引导学生观察刘禹锡生平折线图,感受诗人的一波三折。
预设:一波三折、坎坷曲折......
(3)师:是啊,人生二三十年,流放数地,一贬再贬,被贬至蛮荒凄凉之地。刘禹锡的一生跌宕起伏,就如同这狂风中的黄河——浪淘风簸,波涛滚滚!课件出示黄河波涛滚滚的视频。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俗话说,境由心生,诗如其人。本环节通过搜集资料展示刘禹锡生平折线图,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经历与黄河的相似之处,从而为下一阶段体会诗歌情感做好铺垫。】(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是他在50岁时所写。此时的他从巅峰到低谷,却从不低头认输,反而愈挫愈勇,始终保持着一种豪迈之气。他的诗作也有豪猛之气,世称“诗豪”。通过搜集资料,大家对刘禹锡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再读古诗三四句,思考:看着眼前之景,诗人想去往哪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解读意象明诗意。
(1)师:诗人刘禹锡他要去往哪里?(银河)【板书:上银河】
(2)师:谁能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诗意。预设: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评:带着你的理解读出这句话。
2.抓住诗眼感诗情。
(1)理解“直上”:诗中的哪一个字告诉了我们,他想怎样去往银河?【板书:直】“直”是什么意思?(直上直下、笔直)
(2)作者为什么要说“直上银河”?引导:李白曾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了自己顺流而下的态度,而刘禹锡却说要“直上银河”,抒发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呢?指名答。预设:逆流而上。【板书:逆流而上】评:请你读出这逆流而上的气势!
3.查找资料说典故。
师:同学们,诗人说“同到”,同谁一起?预设:黄河、古人......
师:古人。这里诗人其实是运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的源头。他不仅找到了源头——银河,还去到了牛郎织女的家,由此有了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想象自己逆流而上,直上银河,去往牵牛织女家做客,多么新奇的想象啊!
4.化身诗人悟诗情。
(1)师:如果你是刘禹锡,看着眼前波涛滚滚的黄河,回想自己一贬再贬、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你会说些什么?在学习单上写一写,指名答。
预设1:虽然人生坎坷,浪逃风簸,但是我要一往无前,直上银河!读出你的一往无前!——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预设2:虽然总是被贬,诸多困难,但是我要迎难而上!读出你的迎难而上!——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反复诵读更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来,我们一起读出他的逆流而上!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品味诗句,“明诗意—抓诗眼—说典故—化诗人”,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深刻情感与人生态度,提高分析文本的能力。】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合作探究升情感。
①师:刘禹锡一连写了九首浪淘沙,其中其一和其八写作背景最为相似,结合注释和背景,小组讨论: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哪一句话也表达了诗人的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学生讨论学习,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不要说诽谤人的坏话如汹涌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朝廷贬谪在外的官员会如水中泥沙一般,沉入人生谷底。只有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②哪一句话也表达了诗人的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第二句)让我们一起读出他的永不言败!
2.配乐诵读吟诗情。师小结:其一是大浪淘沙,其八是漉沙成金。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豪迈气概。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着音乐吟诵出黄河的气势磅礴,吟诵出刘禹锡的豪迈气概!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本环节设计具体的学习单任务,既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方法,又能让教师通过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能潜移默化地拓展古诗,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当堂达标,感悟品格
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心中都有了一位豪情万丈的诗人。老师这里有两句刘禹锡的千古名句,根据你对他的了解,看看哪一句更符合他的风格,指名答。
1.自古逢秋悲寂寥, ________________。
①我言秋日胜春朝 ②垂首长叹难逍遥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
①老木沧波无限悲 ②病树前头万木春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本环节的设计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本节课的目标达成程度;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拓宽思维,增量阅读,丰富积累。】
(六)课后实践,分层体验
出示视频,教师相机解说:
同学们,课程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有句话说,黄河平则天下宁!我们的习大大曾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这样说过。黄河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最终从山东汇入大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我们山东儿女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课下请同学们以兴趣小组为单位,二选一开展“小手拉大手,共护母亲河”活动:
(1)绘制“小手拉大手,共护母亲河”宣传海报。
(2)尝试写一份“同饮黄河水,共护母亲河”倡议书。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六、板书设计浪淘沙(其一)
【设计意图:以图文结合式的板书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直观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出来,便于学生把握古诗情感,使学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