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基础夯实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工业革命的背景
1.关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有学者提出工业革命表面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却是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这意在说明( )
A.技术进步发挥决定作用
B.科学理论推动工业革命发生
C.多重因素促成工业革命
D.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根本因素
2.马克连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的是( )
A.圈地运动提供了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B.工厂制度广泛推行有利于资本大量积累
C.英国率先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英国已完成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的进程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176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纽科门的蒸汽机。他同制造商马修·博尔顿结成事业上的伙伴关系,博尔顿为相当昂贵的实验和初始的模型筹措资金。”该材料主要反映(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生产与科技真正结合
D.技术只有同商业结合,才能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4.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鼓励移民政策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宅地法》颁布后,国内市场达到了最大范围,国内贸易大约等于对外贸易的20倍。国会通过了《哈奇法案》,为各州大学提供科学实验基金。这一系列措施( )
A.确立了美国霸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
C.完善了美国政治制度 D.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后来出现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德国人卡尔·本茨、狄赛尔相继发明内燃机、高效内燃机,随后便出现装载内燃机的各种运输工具。这本质上反映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是( )
A.发明产生需要 B.这次革命以德为核心
C.需要产生发明 D.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知识点三 工业革命的影响
6.美国学者R.R.帕尔默曾说:“生产力变革与革命力量交织,促使‘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于1819年;‘激进主义’出现于1820年;‘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立宪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这可以说明( )
A.新思想的产生促成新旧势力的斗争
B.工业化推动社会新思潮的不断涌现
C.政治民主化利于推进工业革命开展
D.欧洲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协同推进
7.狄更斯(1812~1870年)曾这样生动的描绘了英国兰开夏郡的焦煤镇:在这座城镇里,由于煤烟的污染,到处呈现出“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这座焦煤镇“时常把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临近地区”。由此可见( )
A.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化工原料
B.英国出现了喧杂、拥挤的大城市
C.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D.政府应禁止煤烟排放,保护环境
8.下表反映了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情况。据此可知,欧美国家( )
初级产品 加工产品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美国和加拿大 5.5 10 3.25 2.4
西北欧国家: 英国和爱尔兰 16 2.12 3.5 10
其他西北欧国家 29 15 6.85 15
A.内部工业化程度存在差异
B.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
C.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明显
D.贸易规模呈现持续增长
能力提升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2023·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一模拟]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成千上万的法国新教徒为避难移居英国,他们中包括许多技术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反映了在当时的英国( )
A.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
B.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C.多种因素共同为经济转型奠基
D.宗教改革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2.[2023·广东广州高一统考]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开始推行收费公路委托修建制度。经过议会授权后,受委托者履行建筑、维护公路的义务以及享有在特定路段收取通行税的权利。收费公路的受托者一般都是当地的地主、贵族、富农和企业主。收费公路委托制的推行( )
A.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C.有利于工业化时期的商品流通
D.为统一市场形成奠定了基础
3.[2023·安徽芜湖高三二模]在1624年《垄断法》(世界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前,英国在纺织和冶铁工业上仅有一项发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间,英国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由此可知,英国的专利制度( )
A.加快了英国的法治建设
B.得益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C.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
D.有助于科学与技术结合
4.[2023·河南高一联考]英国议会分别于1802年、1819年和1833年颁布《工厂法》,其内容主要与雇用童工有关。1844年和1847年,在“将纺织厂工作日缩短为10小时”运动领袖沙夫茨伯爵主持下,早期工厂法作了修订。这反映出( )
A.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确立
B.工人运动促进工厂变革
C.工业革命弊端受到重视
D.经济危机推动政治改革
5.[2023·广东茂名高一模拟]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毛纺织品进口原料比例变化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当时的英国( )
年份 1865~ 1869年 1875~ 1879年 1880~ 1884年 1885~ 1889年 1890~ 1894年 1895~ 1899年
比例 49% 55% 65% 74% 74% 80%
A.工业经济实力逐渐衰落
B.产业革命进程不断加快
C.产业结构失衡现象严重
D.世界工厂地位得以确立
6.[2023·贵州贵阳高一联考]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有系统性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表明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在于( )
A.侧重的行业不同
B.发起的国家不同
C.影响的范围不同
D.科技结合度不同
7.[2023·山东泰安高一期中]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瓦特是徒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了( )
A.研究成果取决于研究者出身
B.科技创新已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8.[2023·河北邢台高一统考]1890年,英国伦敦遗普德福特电厂建成,安装着2台柴油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和4台蒸汽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给伦敦地区供电。1893年,俄国诺沃罗西斯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供工厂和港口用的三相交流发电厂。这体现了(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电力工业部门的独立发展
C.人类能源革命取得突破
D.生产生活领域的动力革新
9.[2023·辽宁抚顺高一联考期中]自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厂改革运动兴起开始,一代代议员致力于推动改革工厂制度的相关立法。到1874年,议会出台法案规定在纺织类工厂工作的女工、童工一周的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56.5小时;1878年,相关法案对工厂和作坊的卫生状况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受到重视
B.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议会成为阶级斗争的主阵地
D.妇女和儿童的社会地位提升
10.[2023·海南高一模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社会所有阶级之间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性,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一种持久的紧张性,这两者本身又具有一种同时性。在这种局势中,通过对“民族感情”和“忠诚”的呼唤,德意志民族主义得到强化。这主要是因为( )
A.德国积极进行对外扩张
B.战争同盟集团已然形成
C.德国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1.[2023·江苏盐城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发生在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英国北部不完全是偶然的……政治本身的内在价值和贸易的兴起,两者结合使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他们对规则加以干预和改变的力量也大大加强,而这些规则的改变就带动了17世纪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把一个不起眼的阴暗、潮湿的小岛变成了“日不落”的帝国。同时,在乔叟与莎士比亚文学中造就的仅六七百年的现代英语,通过殖民等渠道广泛传播,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摘编自马德斌《为什么工业革命
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材料二 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项目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产量(吨) 3 200 000 29 500 000
投资额(美元) 121 000 000 590 000 000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12.[2023·黑龙江绥化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根据材料,结合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基础夯实练
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由此可见,是经济、技术、政治、社会、文化多重因素共同促成工业革命,C项正确;技术进步起决定作用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排除A项;据材料,科学理论只是原因之一,片面理解了材料,该学者还同时强调了其他因素,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政治、社会、文化的大变动都是深层次原因,没有单一强调以环境作为根本,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提供了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产生,A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后才形成工厂制度,不能作为条件,排除B项;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工业革命前,英国还未完成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技师詹姆斯·瓦特和制造商马修·博尔顿结成事业上的伙伴关系,体现生产与科技结合,C项正确;A、B项强调科技的影响,排除;D项中的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劳动力、国内市场、科技扶持等信息可知,美国当时有更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这有利于推动19世纪中叶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的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排除B项;美国制度的完善是在一系列的宪法修改、议会改革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随后便出现装载内燃机的各种运输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有了科学发展,才有技术进步,进而有新产品,如有了电磁学理论,才有发电机、电动机,进而有电力工业;有了石油化学,才有内燃机,进而有汽车、飞机制造业;有了原子化学,才能从现实物质中提取炸药、染料、医药等等,因此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之一,D项正确;发明产生需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不只是“德”,还有美国,此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需要产生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立宪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以后兴起了各种主义的新学说,“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源于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贸易变化和工人运动,而“保守主义”“个人主义”“立宪主义”折射出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拥有与旧贵族抗衡的实力。这些新主义的出现有利于社会思想转型,从而推动社会进步,B项正确;新旧势力的斗争促使新思想产生,A项因果颠倒,排除;材料论及工业革命,而不是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到19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并不是协同推进,D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煤烟的污染”“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临近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虽然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造成环境污染,C项正确;煤炭在当时是主要的燃料,而不是化工原料,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环境污染,没有体现“出现了喧杂、拥挤的大城市”和政府应该怎么做,排除B、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可知,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初级产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加工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充足,但工业化能力不足;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初级产品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加工产品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极缺,但工业化程度高;其他西北欧国家初级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加工产品进口额小于出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短缺,工业化能力较强,综上可得,欧美国家之间内部工业化程度差异明显,A项正确;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B项;产业结构差异化显现,而不是趋同化明显,排除C项;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能力提升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新教徒为避难移居英国,为英国带去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在英国本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反映了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C项正确;工匠精神影响经济发展,“决定”一说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宗教改革助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经过议会授权后,受委托者履行建筑、维护公路的义务以及享有在特定路段收取通行税的权利”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初,英国即将开始工业革命,为便于商品流通,英国政府推行公路委托制度吸纳资金来改善交通条件,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收费公路委托制与议会主权确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统一市场形成,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专利法重在保护技术发明者的权益,据材料可知,英国专利法颁布后的一百多年,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可见,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C项正确;题干主要涉及在英国专利法的推动下促进英国的技术发明,不是强调英国的法治建设,排除A项;据题干时间可知,当时英国还未开展工业革命。英国的专利制度主要是在工业革命开展之前确立的,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题干涉及时间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距甚远,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颁布法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业革命期间工人的利益,从侧面表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部分弊端受到政府的重视,开始着手进行解决,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工人利益的保障,没有体现工业资产阶级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英国议会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没有体现工人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经济危机以及政治改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毛纺织品进口原料比例变化”并结合图示可以看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毛纺织品进口原料比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对原料的需求较大,产业革命进程不断加快,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工业生产能力的逐渐增强,排除A项;通过进口原料的增长来突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无法得出产业结构的相关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同其他主要国家对比,无法得出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有系统性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源主要是实验室中科学家的研究,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源于一线工人不断的实践与改进,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在于其科技结合度的不同,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成果来源的区别,没有描述两次工业革命侧重的行业、发起的国家以及影响的范围,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瓦特是徒工……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提名”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者大都是专业工匠,体现经验的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者大都是科学家,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C项正确;“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A项;科技创新同样需要生产经验,排除B项;科学理论与生产经验哪个更重要,不能直接进行对比,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90年,英国伦敦遗普德福特电厂建成,安装着2台柴油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和4台蒸汽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给伦敦地区供电。1893年,俄国诺沃罗西斯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供工厂和港口用的三相交流发电厂”可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国在电力方面发展迅速,体现了生产生活领域动力的革新,D项正确;电力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电力工业部门是否“独立发展”,排除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实现了能源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英国通过了一系列保护工人权益的法案,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企业管理的规范性逐渐受到重视,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出现垄断组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受到重视,不能说明议会成为阶级斗争的主阵地,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国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受到重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可知,此时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为了更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导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紧张。在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德国通过对“民族感情”和“忠诚”的呼唤,使德意志民族主义得到强化,C项正确;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民族主义的强化,推动德国积极对外扩张,排除A项;1882年德、奥、意三国建立战争同盟集团,这与德国民族主义强化无关,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与德国民族主义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1)原因:煤炭资源丰富;政治制度先进;贸易兴盛;政府的支持。(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使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工厂;确立其殖民霸主地位。
(2)变化:企业数量减少;产量和投资额增多;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英国北部”可分析出煤炭资源丰富;根据材料“政治本身的内在价值和贸易的兴起,两者结合使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可分析出政治制度先进,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他们对规则加以干预和改变的力量也大大加强,而这些规则的改变就带动了17世纪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可分析出政府的支持。影响: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可分析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使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工厂;根据材料“把一个不起眼的阴暗、潮湿的小岛变成了日不落的帝国”可分析出确立其殖民霸主地位。(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美国。变化:根据材料“808、669”可分析出企业数量减少;结合图表数据可分析出产量和投资额增多;结合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析出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12.答案:论题:社会需求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新的技术发明由此催生。从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相继发明。178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总之,科技发展得益于社会对技术的需要。
解析:根据材料“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可得出,恩格斯认为,社会需求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因此可以“社会需求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为题,结合“18世纪后期,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推动生产技术革新和机器发明,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首先论述18世纪后期社会对技术革新的需求,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接着论述社会需求对技术革新的推动,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和重要影响。最后作总结,科技发展得益于社会对技术的需要。选取“社会需求推动科技发展”方面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言之有理也可。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基础夯实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1.1842年,英国全国宪章派协会的请愿书指出:“议会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做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这一请愿运动( )
A.说明工人阶级成为光荣革命的主力军
B.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C.解决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D.反映出国际工人运动已经蓬勃开展起来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出现了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伦理道德等方面猛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的学说是空想的。“空想”主要体现在( )
A.没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
B.没有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
C.理论内容完全脱离时代
D.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
3.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开始对社会主义进行理论探讨和论证,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
B.工人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
C.工业革命发展程度的加深
D.人们对理性王国普遍失望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它之所以被称为“科学”,主要是因为它( )
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
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5.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这显示马克思主义( )
A.重视科学成就的探索
B.重视政治运动的开展
C.重视与工人运动结合
D.以论战形式广泛传播
6.出现下面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评论者的( )
评论一:“他发出了仇恨与毁灭的好斗叫嚣,是昧着良心反对中产阶级社会秩序的恶魔。”
评论二:“世界就是他的祖国。他孜孜以求的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1883年马克思逝世之际世界对他的评价
A.所处时代 B.阶级立场
C.文化水平 D.生活地域
知识点三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7.如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年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年 英国“工会委员会”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年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年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年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据此可知( )
A.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8.1871年,巴黎公社政权成立。它采取的经济措施如:没收逃亡资本家的企业,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对于厂主没有逃离的企业,由公社派人监督;提高工人工资,不许企业借故克扣和无理罚款;禁止面包坊工人加夜班等。这表明巴黎公社( )
A.是法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回应了法国民众的普遍诉求
D.实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能力提升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2023·湖南高一联考期中]19世纪中期《伦敦东区女爱国者协会章程》规定:一、联合全国姐妹,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援助我们的兄弟获得普选权;……三、援助我们中任何因政治原因被监禁者;四、尽量购买那些支持人民宪章的店主的货物。该章程出台的根本动力是( )
A.宪章运动的鼓舞 B.工人阶级的觉醒
C.爱国情怀的驱动 D.工业革命的开展
2.[2023·安徽安庆高一阶段考]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并丧失了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男工往往以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为依据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工人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C.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
D.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3.[2023·四川成都高一阶段考]《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主张称作“乌托邦”“空中楼阁”主要是因为( )
A.缺乏实现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C.未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
D.其设想未触及当时社会弊病
4.[2023·河北邢台高一阶段考]“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劳动群众的苦难,资产阶级知识界的一些先进人物,对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理性社会’的憧憬破灭了,他们开始寻求新的‘理想社会’”。“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探索( )
A.为工业革命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
B.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C.满足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
D.成为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理论来源
5.[2023·江苏连云港高一统考期中]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里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指的是( )
A.剩余价值理论 B.唯物主义理论
C.群众创造历史 D.共产主义学说
6.[2023·山东临沂高一阶段考]《共产党宣言》宣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段话阐明了( )
A.资本主义制度被取代的必然性
B.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
C.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方式
D.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7.[2023·河北保定高一统考期中]俄罗斯学者伊瓦什凯维奇指出:“《共产党宣言》对社会思想发展和社会主义进程的巨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宣言锋芒所向,直指人类的主要灾祸——人剥削人的现象。”这一论述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 )
A.科学性 B.实践性
C.民族性 D.阶级性
8.在第一国际实际活动的1864~1872年,它曾在欧洲、美洲、非洲等18个国家建立支部,发展会员约4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强大的政治力量,被称为世界“第七强国”。这说明第一国际( )
A.改变了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B.使各国工人阶级获得政治权力
C.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影响力
D.推动国际秩序实现了平等公正
9.[2023·云南昆明高一期中]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了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论述了巴黎工人七十二天中武装起义、武装斗争、武装自卫的过程,以历史的事实证明:“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这说明巴黎公社运动( )
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C.确立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
D.受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10.[2023·广东汕头高一期中]在巴黎之外,有传闻称公社社员的行为像野人一样野蛮,报界呼吁应该像对待野兽一样处死他们,一提到特赦他们,农民们就大惊失色,呼吁不能对他们怀慈悲之心,必须严惩。这说明巴黎公社( )
A.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B.颁布损害农民措施
C.革命内部纷争不断
D.群众基础十分有限
11.[2023·江苏连云港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材料二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12.[2023·河北邢台高一阶段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共产党宣言》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基础夯实练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842年,议会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做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来看,这一请愿运动是英国宪章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章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故选B;A项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宪章运动并未解决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排除。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幻想通过资本家的改良来实现理想的政治制度,故D正确;材料中提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排除A;空想社会主义不可能得到资本主义政府的支持,这不是“空想”的体现,排除B;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批判没有完全脱离时代,排除C。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究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C项正确;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制度才逐渐在多个国家确立,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未认识到工人力量的强大,因此工人阶级斗争深入发展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态度,不能代表大众,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项正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是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恩格斯主张不能仅仅研究理论,而是要积极参加政治运动,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实践结合,C项正确;恩格斯既强调科学理论研究,又主张开展政治运动,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B两项;材料中恩格斯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未提及与其他学派论战,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评论一的立场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评论二的立场是维护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因此主要原因是评论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项正确;时代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评论者的文化水平,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评论者的生活地域,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从题干“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行业间联合、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故B正确。A、C、D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8.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工人阶级权利的措施,这反映了巴黎公社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工人阶级利益,没有体现回应法国民众的普遍诉求,排除C项;巴黎公社性质上并非社会主义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能力提升练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援助我们的兄弟获得普选权”“人民宪章”可知,本题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开展了宪章运动等工人运动,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A项不是“根本动力”,排除;“工人阶级的觉醒”是开展宪章运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动力”,排除B项;英国宪章运动是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的斗争,与“爱国情怀的驱动”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在19世纪初的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工作有损妇女形象,他们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的依据是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说明此时期工人运动中工人的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初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但没有达到瓦解的程度,排除B项;题干中男性以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作为斗争的理由,但没有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且根据所学知识,伴随着女性大量进入工厂,经济地位的提升推动了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男性工人向资本家提出诉求,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其中空想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径。他们鼓吹阶级调和、阶级合作、幻想劝说达官巨富的施舍,并慷慨解囊来资助他们试验,通过和平的方式,逐步改良资本主义使理想社会得到实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主张称作“乌托邦”“空中楼阁”主要是因为未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C项正确;当时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现均已具备经济基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对,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早期无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弊病,但是实现方式不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所提到的知识界先进人物指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者,他们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贫富差距,对理性社会较为失望,因此探寻新的道路,这种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来源,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已经发生,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发展,排除;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并未满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而且当时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及所学可知,这里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指的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B项正确;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排除A项;“群众创造历史”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共产主义学说也称科学共产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学说,它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可知,《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真正获得解放,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资本主义制度被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排除B项;材料并未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将矛头直接指向人剥削人的现象,即反对阶级剥削,这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阶级性,D项正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具有科学性,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宣言》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具有民族性,各国共产党只有独立自主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第一国际在世界各地建立支部的情况及人数来看,当时第一国际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与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无关,排除A项;第一国际并未使工人阶级获得政治权力,排除B项;实现平等公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进行论述,认为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前提,这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A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城市武装暴动,排除C项;巴黎公社运动没有受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面临着外界的诋毁和得不到农民认可的处境,这从侧面说明巴黎公社的群众基础有限,才遭到这么多人的非议,D项正确;巴黎公社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颁布损害农民措施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巴黎公社内部,而是公社外部,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1)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主要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论证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客观规律;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历史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解析:(1)本题是内容措施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观点:根据材料“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可知,物质决定意识;根据材料“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本题是内容措施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主要内容: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知,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根据材料“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知,论证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客观规律;根据材料“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可知,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答案:论题:《共产党宣言》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论述:1848年《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解析:根据所学可得出主题为,《共产党宣言》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论述时,可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1848年《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