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时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时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2 16:13:26

文档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下图是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提纲。这一讲话(  )
一是解放思想,开动机器;
二是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三是向后看为的是向前看;
四是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
五是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
六是加强责任制;
七是新的问题。
A.推动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到来
B.昭示了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终结
C.奠定了南方谈话的理论前提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广泛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B.出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C.完成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需要
D.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知识点二改革开放进程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地区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  )
A.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 B.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促进集约型规模经营 D.实现农业集体化生产
4.20世纪80年代,太原钢铁公司推行一系列改革:实行承包经济责任制、拓宽产品销路、提拔优秀一线工人担任干部等,公司效益逐渐好转。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的建立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B.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知识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6.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主要任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7.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科学回答了(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D.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山西运城高一期末]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陈云把搞活经济比喻成鸟,把国家计划比喻成笼,他指出:“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陈云提出“鸟笼经济”理论的实质是(  )
A.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
B.确立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目标
C.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D.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2.[2023·河南新乡高一期末]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原则(  )
A.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B.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C.顺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求
D.推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3.[2023·山东滨州高一期末]下表是中国20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中数据说明当时中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私营企业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
D.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4.[2023·四川南充高一联考]可口可乐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合资企业的晴雨表。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投产,从外销逐渐转为内销。1986年,可口可乐想在上海独资建设浓缩汁厂,但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后经过中美双方协商,中美各控股50%,组成第一个中美合资企业。这主要反映当时(  )
A.企业活力已被充分激发
B.对外开放的扩大离不开对内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5.[2023·江苏无锡高一期末]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的社论。文章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同志开始懂得: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篇文章(  )
A.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共识
B.有利于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
C.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受邓小平“南方谈话”影响
6.[2023·广西贺州高一联考]据资料统计,1990年以前的12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个体经济占比每年都在20%以下,但是到了1998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个体经济占比达到37.05%。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拓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7.[2023·湖南怀化高一期末]下面是1970~2010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8.[2023·河北邢台高一期末]“三权分置”是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促进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升土地产出率,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增加财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收益。这一改革(  )
A.根本变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更多元化
C.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D.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9.[2023·陕西延安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这反映出邓小平主张(  )
A.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
B.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C.在民主革命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D.解放思想使中国摆脱右倾思想的束缚
10.[2023·浙江湖州高一阶段考]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  )
A.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B.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C.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D.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广东深圳高一联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12.[2023·广东茂名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77~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时间段或就整个时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趋势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基础过关练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并结合时间1978年12月,可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A项正确;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终结,排除B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是在中共十三大,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平反冤假错案主要目的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项正确;广泛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包干、大包干,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多劳多得,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依然是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没有促进集约型规模经营,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业集体化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太原钢铁公司效益的好转得益于一系列的改革,由此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A项正确;仅根据太原钢铁公司的一系列改革,并不足以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建立,也不能说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排除B、C项;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C项正确;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排除A项;党的十三大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排除B、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选项C正确;A项是邓小平理论解决的问题,排除;B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问题,排除;D项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的课题,排除。
拓展培优练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国跨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计划之下,搞活经济,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有利于推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C项正确;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立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A项;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型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图表数据可知,20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行业农业数量减少,工业数量、建筑业数量、交通运输业数量、商、饮、服务业数量剧增,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D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私营企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助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材料“1986年,可口可乐想在上海独资建设浓缩汁厂,但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后经过中美双方协商,中美各控股50%,组成第一个中美合资企业”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扩大离不开对内体制改革,B项正确;“充分激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1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区分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对于当时人们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有巨大影响,B项正确;“成为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改革的阻力很大,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排除C项;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的上升说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我国在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这一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拓展,A项正确;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项;C项只有对内改革,变化的原因既有对内改革又有对外开放,排除;1998年之前我国就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向,“开始”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在1970~2010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中1978年左右出现第一个高峰,1992年左右出现第二个高峰,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过渡和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即推动两次价格出现高峰的原因是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D项正确;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并未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排除A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发挥主体作用,排除B项;题干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但与对外开放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权分置”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由技术和资金实力更强的主体来经营,更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营,D项正确;这一改革是在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的调整,不是根本变革,排除A项;这一改革是对经营权的调整,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排除B项;城乡一体化尚未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邓小平认为,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受时代限制,不能给现时代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和挑战提供现成的具体答案,所以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当下的具体实际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B项正确;邓小平主要讲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而非多角度解释,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主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排除C项;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出现的主要是“左”倾错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而不是解放思想使中国摆脱右倾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B项正确;A项是邓小平理论的范畴,排除;C项是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方向,排除;D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排除。故选B项。
11.答案:(1)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成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3)中共十四大。
解析:(1)根据“包产到户”进行分析。(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从材料信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是中共十四大。
12.答案:示例一
时间段、趋势: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阐述: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至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虽有起伏,但就1978~2010年整体看,仍实现接近10%的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的实现,与改革开放的逐渐展开、深化有着密切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新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浦东的开发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我国成功入世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示例二
时间段、趋势: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
阐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这不仅使中国更为便利地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扩大利用外资等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国商品拓宽国际市场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即便在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依然有接近10%的高速增长。
总之,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解析:本题为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范围为1977年到2010年的中国。时间段、趋势:根据经济增长率以及设问要求,选择改革开放时期,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阐述:首先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然后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角度分析。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至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虽有起伏,但就1978~2010年整体看,仍实现接近10%的高速增长。在原因方面,可以从政策因素角度分析,其中也可以罗列一些具体的成就。如浦东开发开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高速增长的实现,与改革开放的逐渐展开、深化有着密切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新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浦东的开发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我国成功入世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最后进行总结,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扶贫工作。1986年的贫困标准为年人均收入206元,2008年的贫困线标准提高到年人均收入1 196元,而到了2010年后的贫困线标准则上升至年人均收入2 300元。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经济发展理论完善 B.法律法规逐渐健全
C.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对外开放水平提高
2.据不完全统计,1996~2000年,中国在科技攻关领域共取得2万多项成果,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 300多亿元,培养科研人才近2万名。材料说明(  )
A.科技发展成果领先世界
B.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C.科学发展观得到了落实
D.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转型
3.2006年美国著名学者何汉理说:“中国不仅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突飞猛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也大大增强……中国以一种过去许多年来我们从未见过的方式崛起为一个全方位的大国”。材料主要说明(  )
A.美国政府渲染中国威胁论
B.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的发展
C.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知识点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4.自1979年开始,海峡两岸的间接贸易往来逐步发展起来。1988年,这种间接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两岸“小三通”,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两岸关系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A.“一国两制”政策的推动
B.台独势力消失
C.两岸经济互利关系的加强
D.香港、澳门回归
5.对于“一国两制”构想,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符合“一国两制”理论的是(  )
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性质
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立:“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知识点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6.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
A.不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C.标志着我国外交的重大转折
D.表明美国“冷战”思维结束
7.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在“革命伙伴”基础上增添了“合作”伙伴的新内涵;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1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超过了美国。这反映出(  )
A.第三世界的力量不断壮大
B.非洲开始融入全球化潮流
C.中非命运共同体日益牢固
D.西方放弃了对非经济侵略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河北承德高一统考期末]自从1987年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以来。从第一代“大哥大”,到2008年的3G移动多媒体手机,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在移动通信标准方面,中国逐渐拥有自主研发的国际标准。这一变化(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B.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C.展现了民营企业的活力
D.有利于市场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2.[2023·陕西榆林高一统考期末]至1995年,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实施了科技(教)兴省的战略,全国520余个城市中,已有300余个城市实施了科技兴市规划,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提出科技兴县的县也占60%~70%。所有这些科技振兴战略,共同构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序曲。中国各级政府制定科技振兴战略反映出(  )
A.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
C.开展新时期多边外交的需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3.[2023·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法定节假日,又称法定休假日,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定节假日数量不断发生变化:1950年为8天,1995年为9天,2008年为13天。出现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突出时代精神,艰苦奋斗
B.实行“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C.实行改革开放,改善民生
D.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4.[2023·广东清远高一统考期末]1978年10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文艺家江藤淳时说:“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比如说,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这说明当时(  )
A.“一国两制”方针已成为国际共识
B.祖国统一的方针趋于平和
C.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期盼
D.中共主张从台湾引进外资
5.[2023·陕西渭南高一统考期末]邓小平曾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  )
A.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
B.在解决澳门问题上运用
C.已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D.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
6.[2023·海南高一统考期末]面对新冠疫情,澳门特区政府依照宪法和基本法稳健施政,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及时采取“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调整产业政策,加快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复苏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祖国统一的趋势不可扭转
B.产业调整促进区域深度融合
C.“一国两制”助力澳门发展
D.国家改革红利惠及广大民众
7.[2023·陕西延安高一联考期末]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  )
A.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B.打破了美国的“遏制和孤立”
C.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有利于缓和与周边国家关系
8.[2023·湖北恩施高一校联考期末]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
时期 经济 贸易 政治 军事 环境 科教文卫 交通运输
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2 9 0 2 10
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A.积极引领全球化的发展
B.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D.强化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
9.[2023·山东潍坊高一阶段考]前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在1997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的努力中绝对是个轴心。”与此同时,亚洲基金会年刊《1997~1998太平洋经济展望》中肯定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但也指出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等观点。能够较为准确概括以上材料的是(  )
A.西方对华经济发展存在偏见
B.对华经济发展评价相对客观
C.中国政府完成经济模式过渡
D.全球化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10.[2023·吉林长春高一阶段练习]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工作。截至2011年底,中国政府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 200多个与当地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项目,改善了受援国基础设施状况,增加了税收和就业,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系列举措(  )
A.遵循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重要创举
C.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D.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大国担当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福建龙岩高一联考期中]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形式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同根同源,是不可分割的……1984年2月,邓小平明确指出,祖国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有力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中国历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大陆对台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二共识”的核心含义,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12.[2023·湖北恩施高一联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结合材料与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与世界”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扶贫工作”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推进解决贫困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理论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法规,排除B项;扶贫工作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96~2000年中国在科技攻关领域成就巨大。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因此材料说明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B项正确;材料未出现中国与其他国家科技成果的比较,排除A项;2002年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这一时期我国科技的巨大成就,但不能得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不仅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突飞猛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也大大增强……”,可以看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体现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学者对中国巨大变化的赞扬,排除A项;“普遍认可”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外交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979年开始,两岸间接贸易发展起来,1988年这种间接贸易发展到新阶段,这反映出两岸关系趋向缓和,经济互利关系加强,C项正确;“一国两制”政策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与材料“1979年”这一时间不符,排除A项;台独势力并没有消失,排除B项;香港是1997年回归,澳门是1999年回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指的是以一个中国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构想首先在中国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发展同世界主要大国特别是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关系,提出“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有利于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承担国际责任,B项正确;“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理念的提出,体现我国外交方针在新时期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并非重大政策调整或重大转折,排除C项;“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体现中国而非美国的外交理念,美国尚未摒弃“冷战”思维,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1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超过了美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量大,且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超过美国,中非之间经济贸易频繁,说明中非命运共同体日益牢固,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对非投资增加,不能说明第三世界的力量不断壮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非洲开始融入全球化潮流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西方国家并未放弃对非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87年以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据所学可知,科技成就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积累作支撑,结合题干时间可以判断出当时我国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技术方面通过借鉴和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1987年以来,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知我国移动通信技术是民营企业的贡献还是国企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市场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各级政府制定科技振兴战略反映了党强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A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最后确立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经济发展,未体现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50到2008年,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国家改善民生,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艰苦奋斗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材料法定节假日不断增加无关,排除;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要根据台湾的实际状况来处理,要考虑日本、美国等国的因素,说明祖国统一的方针趋向和平统一,B项正确;“国际共识”表述夸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祖国统一的趋和,无法得出两岸人民的期盼状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中共从台湾引进外资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阿根廷总统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可知,“一国两制”对其他国家的统一问题起到了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一国两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并非在解决澳门问题上运用,排除B项;“普遍采用”的表述太过夸张,排除C项;“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面对疫情,澳门始终坚持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施政,适时调整经济策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复苏向好发展,这说明“一国两制”助力澳门发展,C项正确;澳门于1999年已经回归祖国,不再涉及统一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深度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惠及广大民众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一步开拓外交领域,改善对外关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已经打破了美国的“遏制和孤立”,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不再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这一改变不仅仅是有利于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和与更多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组织要远远多于之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引领全球化的发展,排除A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合作对象是世界大国,排除B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展全方位外交,不与其他国家结盟,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的努力中绝对是个轴心……也指出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评价符合我国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评价相对客观,B项正确;材料中的评价相对客观,而不是偏见,排除A项;中国政府尚未完成经济模式的过渡,而是体现了前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排除C项;材料正反两方面评价了中国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为受援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承担了相应的国际义务,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大国担当,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给受援国带来积极影响,而不是强调这一系列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重要创举,排除B项;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工作促进了受援国的发展,不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1)变化:由武力统一改变为和平统一。
背景: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推行。
(2)核心含义: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认识: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符合两岸同胞最大利益;两岸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析:(1)据材料“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得出由武力统一改变为和平统一。背景:从中国的整体实力分析,得出综合国力的增强;从国内外环境分析,得出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分析,得出改革开放的推行。(2)据材料“是一个统一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认识: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分析,得出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两岸同胞利益分析,得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符合两岸同胞最大利益;从两岸的交流合作分析,得出两岸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从对台独势力和敌对势力分析,得出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2.答案:示例
论题一: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论述: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如维和行动、国际救援等,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重要作用;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成为更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
论题二: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展现了大国担当的风范。
论述: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01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对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围绕“中国与世界”可以拟定的论题有: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题属于史实类的论述题,因此可以运用材料内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其中如维和行动,国际救援等,充分说明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国际影响力增强;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壮大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力量;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