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这一规定(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旨在强化国营经济地位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1名政府部长中有10名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等都是民主人士。这说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B.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制度日益完善
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此,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此方针有利于( )
A.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
B.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C.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知识点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这表明新中国( )
A.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B.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
C.建立抗美的反帝国主义同盟
D.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5.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会后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
B.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展示了大国形象
C.只与第三世界国家交往
D.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知识点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6.下图创作于1953年。其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工业建设以轻工业为中心
B.大跃进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C.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
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7.据统计,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所提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反映了( )
A.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
B.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
C.起草宪法工作的艰巨性
D.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广东佛山高一期末]“共和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追求,其名称经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体现了( )
A.中共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厘清
B.中共革命策略的调整
C.中国革命性质的阶段性变化
D.中国近代化程度加深
2.[2023·四川成都高一期末]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闭幕词中强调,“现在要过土改这一关,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和过战争关一样也过得很好。”在此,毛泽东强调土地改革( )
A.保障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关乎着人民政权的稳固
D.助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3.[2023·广东深圳高一期末]1950年10月开始,党和国家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与全国大规模的增产运动结合起来,以增产运动支援志愿军前线的作战。1951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国家财政第一次出现10.9亿元的结余。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提前完成。这表明抗美援朝运动( )
A.极大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
B.客观上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C.有效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
D.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4.[2023·湖北襄阳高一期末]1950年的《人民日报》社论有这样一段话:“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由于华尔街垄断财团热衷于战时暴利而狂猛扩大侵略,致使生活必需品价格猛涨,广大人民生活大大恶化;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全体人民生活幸福已被提高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依据此认识,我国将( )
A.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C.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D.提出“八字方针”,调整经济比例
5.[2023·陕西西安高一期末]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
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6.[2023·海南海口高一期中]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道:“在瑞士召开的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此次会议的意义( )
A.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B.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C.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7.[2023·浙江绍兴高一期末]下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我国( )
A.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果显著
8.[2023·云南昆明高一期末]有学者提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三年里,共产党人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过去2000年从未发生过的那种更为根本的变革。到1952年底,共产党人完成了被认为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他们开始准备向革命的新阶段前进。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变革( )
A.奠定了建立公有制的基础
B.助推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
C.实现了土地制度根本变化
D.完成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9.[2023·河南郑州高一校联考]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习仲勋在《关于西北地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指出:“农民听到说是毛主席号召,他们组织起来,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话没错’。”由此可见,农业合作化运动( )
A.反映了群众对党的信任
B.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C.推动了新中国经济恢复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2023·浙江杭州高一校联考]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据统计,全国登记选民总数为3.2381亿,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投票率为85.88%,此次选举共选出近570万名基层人大代表。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C.反映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云南昆明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等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其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历史作用。
12.[2023·山东泰安高一期末]目录是一本著作的精华所在,目录研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节 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四节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六节 文教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和进步
第七节 新中国外交基础的奠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写第四节目录标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基础过关练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因此在《共同纲领》中制定的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为了促进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这一经济方针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而非强化国营经济的地位,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都是民主人士”说明新中国政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项正确;材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不能说明新中国是各党派联合执政,且各党派联合执政表述错误,排除C项;我国不是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国革命主要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因此材料中的“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有利于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建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已经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排除C项;1950年,“一五”计划还没有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可知,这一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符,为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A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进行封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的理念相反,排除;材料中的理念并非专门指向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可知,万隆会议后,很多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建交,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项正确;这次建交高潮不能体现世界各国对我国的承认,排除A项;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已经展示了中国大国形象,排除B项;中国也与苏联建交,并非只与第三国家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于1953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所以根据“提高生产,保证质量,是热爱祖国的表现”等信息可知,宣传画的内容表现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C项正确;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排除A项;到1958年才开始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排除B项;仅根据宣传画内容无法体现成就突出,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民群众的意见,这体现了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A项正确;根据“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可知,新宪法尚未制定出来,不能反映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宪法起草过程中,争取人民意见,没有体现起草宪法工作的艰巨性,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各界群众的意见,“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B
解析:“共和国”名称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革命策略的不同,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整个时期,中国的革命性质一直都是民主革命,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的不断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意味着土地改革关乎着人民政权的稳固问题,C项正确;A、B两项描述的是土地改革的效果,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而非实行土地公有,因此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1950年10月开始,党和国家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与全国大规模的增产运动结合起来,以增产运动支援志愿军前线的作战。”可得出抗美援朝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生产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A、D项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涉及财政问题,排除C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在社论中高度评价社会主义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优越性,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为建成社会主义,即将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1950年正在进行的任务,排除A项;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与材料强调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不符,排除C项;提出“八字方针”,调整经济比例是在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时,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政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中国和印度以及国际社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可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各国共同的利益以及价值取向,C项正确;A、B、D选项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B项正确;该会议并没有消除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排除A项;朝鲜问题并没有得到和平解决,排除C项;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1952~1956年,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增长,占据绝对优势,私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B项正确;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刚起步,“基本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项;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果显著”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某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也即“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这就为建立公有制,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大规模工业建设指的是“一五”计划,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根本变化,排除C项;题干没有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完成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民听到说是毛主席号召,他们组织起来,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话没错”表明当时群众对党的领导的信任,A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材料显示时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一五”计划尚未完成,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为了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合作化初期”说明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我国仍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选举充分体现了民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D项正确;社会主义性质强调“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1956年我国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政协会议反映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1)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背景: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2)作用:保障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的完善提供了经验。
解析:(1)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根据材料“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等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可得出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背景:结合所学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背景可得出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宪法保障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的完善提供了经验。
12.答案:第四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1952年底,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中,第三节是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第五节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可知,第四节应该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总路线和三大改造提出的背景、内容、影响方面分析作答。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1952年底,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这次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B.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C.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D.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完全解决
2.1962年,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这一决定( )
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我国第三届全国人大任期从1964年12月到1975年1月,其他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任期也被延长;中共中央直接负责整个修宪工作,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也由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右倾错误严重泛滥 B.宪法程序受到破坏
C.政府限制人大修宪 D.民主精神遭到践踏
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
4.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地否定
B.文革错误推动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C.不能否认“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功绩
D.文革时期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知识点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5.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的军事挑衅加强,中国在工业薄弱的西部地区展开三线建设,建设内容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实施了数千个建设项目。三线建设( )
A.杜绝了战争威胁 B.改善了工业布局
C.健全了工业体系 D.改变了经济结构
6.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等一系列时代典型代表。这些代表身上所蕴含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不畏强权、维护主权
C.维护边疆、守护祖国
D.勇于改革、全面开放
7.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尼克松当选总统后,我有幸被任命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我们向不同的人表示愿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我们认为他们也许能向中国转达。美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客观上说明( )
A.新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增强
B.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美苏对峙格局
C.中美两国的利益冲突基本得以消除
D.中美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
8.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这些建设(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旨在消除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D.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北京丰台高一期末]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 )
A.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研究如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2023·陕西渭南高一期末]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市场”,规定:“除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据此可知,上述规定( )
A.说明中共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B.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3.[2023·广东汕尾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词曾被改为“三面红旗迎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这反映了( )
A.歌词创作必须与现实结合
B.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自给
C.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
D.经济建设决定文化艺术创作
4.[2023·湖南衡阳高一期末]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1962年初,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十年初步设想:一是“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二是“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一变化( )
A.改变了大力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
B.促进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C.开始提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针
D.明确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5.[2023·河南开封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提出,在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草案( )
A.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基础
B.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出现
C.是对农村“左”倾错误的纠正
D.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6.[2023·河北秦皇岛高一联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从该评价中我们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 )
A.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B.必须紧密联系和依靠群众
C.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7.[2023·河南三门峡高一期末]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8.[2023·江苏徐州高一期末]石油会战期间,大庆石油职工创造了“六个传家宝”“人拉肩扛、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回收队、修旧利废”,最终取得了会战的胜利,打破了中国“贫油国”的论调,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这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 )
A.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B.开放包容的改革胸襟
C.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D.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
9.[2023·河北邢台高一期末]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工作服,在工厂劳动;农民头包白毛巾,身穿圆领对襟或单衣,在农田、果园劳作;妇女一改此前的纤弱形象,呈现出劳动妇女的健康美。此举意在( )
A.倡导“五讲”“四美”
B.塑造社会的新风尚
C.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
D.追求工业的现代化
10.[2023·山东菏泽高一期末]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对美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主题:一是美国历史上的对外扩张;二是美国国内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这反映出该时期的中国( )
A.对美国印象比较负面
B.与美国处于敌对状态
C.对美国有客观的认识
D.美国史研究成果丰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江西吉安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2月,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可供调动的流动资金只有43万元。1955年9月起,上海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势头。1956年1月14日,上海永安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合营后,定股为人民币750万元,保持原来的750万股不变,每股1元。其中,永安系列私股约占82.96%,年息5厘。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永安百货公司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材料二 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2%;粮食产量达到3 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 684万担,增长10.4%;生猪年末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 440多万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8.8%,轻工业由27.8%提高到28.9%,重工业由37.7%下降到32.3%。
——摘编自孙钢、孙东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材料三 有学者经研究后得出如下数据:1967~1976年的1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
(1)据材料一,谈一谈你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公私合营的认识。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发展的认识。原因何在?
12.[2023·四川眉山高一期末]中美关系
图一和图二形象的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说明变化的原因。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中共八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排除A项;1953年已经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排除B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62年是我国由于经济困难而进行调整的时期,因此此时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是为了减少对城市的供给压力。同时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发展农业。所以这一决定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项正确;这一决定没有能够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A项;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实际上是减缓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大任期从1964年12月到1975年1月,其他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任期也被延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任期长,宪法工作不是由人大来负责,反映了民主精神遭到践踏,D项正确;这一时期是“左”倾错误,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从来没有体现政府限制人大修宪,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意思是“文化大革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正是在反思“文化大革命”、吸取“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才实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应该否定,但材料中邓小平的话不是在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是在指出“文化大革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完全错误的,没有“历史功绩”可言,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的军事挑衅加强,所以将工业建设向三线转移,这有利于工业布局改善,B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为了应对国际威胁,并不能说明是健全了工业体系,更没有改变经济结构,排除C、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等一系列时代典型代表。”可得出在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A项正确;B项属于对外斗争,C项属于边防,与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当时没有全面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之所以愿意同中国改善关系,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新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增强,A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并没有改变美苏对峙的格局,排除B项;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排除C项;中国不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三线建设对于增强我国国防力量和改善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不是“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社建乡”,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C
解析: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无法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排除A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无关,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中共中央从农村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自由交易农副产品,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活跃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共并未彻底纠正“左”倾错误,排除A项;仅有活跃农村市场的做法,不足以影响国民经济结构,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与“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的歌词创造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现实相关联,这反映了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C项正确;“必须”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实现石油自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从“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到“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可得出针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中央对经济政策有所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工业化方针没有改变,排除A项;开始提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针是在1960年,排除C项;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可知这一草案注重打破平均主义的局限性,借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对人民公社化体制的纠正,C项正确;农村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公有制,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体制在1958年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草案内容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下平均主义的弊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可知,题干指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符合中国实际,因此我们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党和群众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6~1966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C项正确;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探索时期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是取得成就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探索时期我国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有苏联的支援,但不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拉肩扛、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回收队、修旧利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取得了会战的胜利,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油工人的奋斗精神,与开放包容无关,排除B项;救亡图存是清末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提倡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理念,以此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B项正确;“五讲”“四美”是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不涉及社会风尚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倡导工人、农民和妇女热爱劳动,“追求工业的现代化”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对美国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对美国侵略性和国内矛盾,没有涉及美国其他积极方面的研究,这体现了中国对美国印象比较负面,A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中美建交而非敌对状态,排除B项;材料中展现的是中国对美国的负面印象,没有积极的印象,这不属于对美国的客观认识,排除C项;材料中仅说明对美国研究的主题,而没有涉及成果展示,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1)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公私合营是在自身遇到经营困难及已经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势头的情况下展开的;国家对永安百货公司采取了赎买的方式;公私合营后,公司由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2)信息:到1962年年底,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生产开始出现转机,农、轻、重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原因:国家从1960年冬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认识:“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济出现负增长,后期的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
原因:前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12.答案:图一漫画中表现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的对抗。原因:由于美国二战后实施冷战政策,与社会主义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美国打击和排斥的对象。图二漫画中双方的握手,意味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原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威胁中国安全,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调整外交战略。
解析:中美关系的变化,可以根据漫画并结合教材所学,从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的对抗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来回答。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美苏冷战和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来说明中美对抗的原因,从美苏对抗美国处于守势、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和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