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2 18: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诵读《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简介孔子,导入新课:
师:课前咱们诵读的这些句子都是孔子的名言,简介孔子:春秋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人景仰,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就是这样一个世人景仰,万世师表的孔子遇到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4课《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指导“辩”字,齐读课题
二、复习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借助注释学习、联系上下文、课前查阅资料、借助当时的时代背景,请教老师和同学】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展开学习。“字正腔圆节奏准”
三、初读课文,掌握断句
1、自由读课文
师:阅读是打开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根据理解用“ ”画出节奏,遇到难读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
2、指 2名读课文,评价学生,指导学生将自己读的停顿与老师在原文中划出停顿进行比较。评价:课前预习做得好,字音读得准,节奏恰当。
重点指导注意字音
【出示】在文章中有几个字音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为”“知”
3、重点练读“辩日”。
师:同学们,我们回到文章,全文共有 119个字,而“日”字共出现 8次,大家把“日”所在的句子找出来。
【出示】(共 4句)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齐读(课件随读出示断句)师评价。
师:老师把这几个句子再放回文言文中,【出示全文】根据对词意的理解,试着将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评价:同学们已经读得小有古味了,理解了文意之后再读会更有韵味。“融汇贯通得韵味”
四、再读课文,疏通大意
1、师:接下来我们再读课文,要求:【课件】小组合作学习:
(1)边读边结合注释逐字理解句意。
(2)将注释里没有的且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决。
2、班级集中交流师:停下来吧,刚才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正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有收获,谁来说说你的收获,理解了哪些词义
【出示课本解释一页】
【预设:故,去,决,而,其故:其,那件事。及其:其,太阳】
生答师标注。师再补充:“也”放在肯定句末尾的语气词,“乎”放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
3、复述故事内容师:同学们,我们通过交流学习把不懂的问题都解决了
根据理解,将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师:谁来给我们分享这个故事。指名复述。
【出示课文原文】
师评价:你的复述准确完整。
4、齐读全文
师: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意懂了之后我们再读古文不仅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韵味。配乐古筝,齐读全文。“深入浅出知情理”
五、深入文本,体会“辩日”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
1、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师:古文的韵味在大家的声音、神态中已经有所体现,那文中的两小儿对太阳究竟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呢?他们各自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课件】
①、用“ ”画出两小儿的观点
②、用“ ”画出两小各自的依据。
2、汇报交流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
(1)汇报第一小儿观点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一小儿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小儿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小儿
生汇报第一小儿观点:“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板贴:日始出近日中远第一小儿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小而近者大乎?”
【出示】此句,出示图片:车盖,盘盂(注释里有对它们的解释)、板贴:大小、
师:这一小儿为了让自己的依据更有说服力,他的句式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比喻,对比,反问)
师:他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就是要证明近大、远小。
师:谁能替他争辩一下?
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师评价:个人读感受,齐读读气势,齐读。
(2)汇报第二小儿观点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小儿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生汇报第二小儿观点: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板贴远 近依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课件】出示此句,理解:沧沧凉凉探汤
板贴:凉热
师:这一小儿也毫不示弱,也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师:那谁能替这一小儿来辩解一下。
指名读,师:个人读感受,齐读读气势,齐读。
(3)分析观察角度。前一小儿是从什么角度观察到的?板贴:视觉后一小儿是他又从什么角度观察到的?
板贴:感觉师总结(结合板书):同样的事物,两个小儿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且用了像车盖、盘盂、以及凉热感觉,这样
【板贴】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两个小儿都有理有据,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谁都不服谁,这也正是他们争辩的原因。“身临其境悟辩斗”
六、分角色朗读,体会辩斗
1、师: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多年前两小儿辩斗的现场,感受一下他们争辩的语气。
体会辩斗:
①、同桌分角色试着读一读。
②、体会辩斗的语气。
2、指两名学生上台扮演两小儿,分角色读前师指导:你持一个观点,他非和你对着千,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
表演后师评价:辩论就是要有气势,要证明自己反驳别人,要看着对方,内心要有底气,觉得自己说的就是真理。
再请两名同学合作。
师评价:这两小儿的辩论的坚定了,也自信了!
全班分左右两组分角色读,师读:一儿曰:(肯定地,自信地,理直气壮地,据理力争地,针锋相对地,斩钉截铁地,)
师:这真是一场的辩斗。
(胜负难分、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不相上下)
此刻德高望重的,知识渊博的孔子怎么想的?
(都有理有据啊,我也判断不了对错)因此孔子不能决也。也怪不得两小儿笑日:齐读熟为汝多知乎?
3、交流资料师:2000多年前孔子不能决的问题,到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我们能决了吗
出示相关视频,看完视频你觉得 2000多年前孔子不能决的问题。现在我们能决了吗?
预设: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受益匪浅收获丰”
七、谈收获体会
师:故事已经学完了,谁来说说从故事中或人物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表达,用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观点,说话有理有据。
师:你善于学习,把握住了我们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第五单元语文要素】
今后也要学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这样会更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虛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故作高深,不恼羞成怒,令人敬佩。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两小儿天真活泼,他们大胆质疑,追求知识的精神是可贵的;也就是说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是不分年龄、不分地位的。“他山之石可攻玉”
八、布置作业:
师: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走出课堂我们还可以用今天学习古文的方法,去读一读《两小儿辩日》出自的这本书《列子·汤问》,这本书里面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神话故事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小儿图片
另一小儿图片 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
日初出 近大 远凉
日中 远小 近热
视觉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