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必修上第一单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双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新诗特点
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及意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特点。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同学们青春的热情,帮助同学们理解青春的价值。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及意象意境,分析抒情主人公“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设计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 《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主要作品: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天上的街市》等。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2.《峨日朵雪峰之侧》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于1936年6月27日出生于湖南常德。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划为右派,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为被打成右派,在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农场附近有一个乡名叫峨堡乡,“峨日朵”应该当地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诗人用来称呼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几座无名的雪峰的。
二、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几首诗歌,那么你们还记得鉴赏诗歌有哪些方法吗?
(激情诵读、品读意象、知人论世、对比鉴赏)
那我们今天就用这些方法来品读郭沫若的《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和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两首诗。
(二)文本研讨
任务一、初读诗歌,感知氛围
1.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感情
3.请同学谈谈对这两首诗的初印象(列一些形容词即可)
明确: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恢宏,强力,炽热奔放
《峨日朵雪峰之侧》惊险、凝重、痛苦
4.这两首中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我”,请同学分别画出描写“我”的句子,概括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画出来描写“我”的句子:
我的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一个歌唱者的形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一个攀登者的形象。
仅仅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定位在“干什么的人”上,只是停留在浅表层次,对于理解诗歌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诗歌,还要走入诗歌内部去品析,我们需要把抒情主人公放在诗歌中做具体的分析。大家想一想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会与什么相关呢?
情节、环境、创作背景、意象、描写等(诗歌作品尤其注意意象和创作背景)
任务二、再读诗歌,品味意象
1.请学生细读这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并品味意象特点
2.接下来我们把抒情主人公分别放进各自的环境中,分析两个形象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横跨两大洋的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的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面对滚滚而来的洪涛,他毫无保留地发出了对这种壮阔的自然之力的歌颂和赞美。最后一句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力的色彩、力的形态、力的节奏、力的神韵以及力的韵律,全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惊异和赞叹。
《峨日朵雪峰之侧》:(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人物活动的描写并分析)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表明“我”已经征服了一定的高度,我也希望还能征服更高的高度
小心的探出前额、惊异于雪峰落日:表明我在壮丽雄奇的大自然面前心怀敬畏
指关节楔入巨石罅隙:当太阳、巨石都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下落时,“我”依然在努力攀登,虽然已经精疲力竭,但仍然不放弃
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的血滴:鞋子撕裂、身体受伤都是我为攀爬雪峰付出的代价。
小结: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致力于征服雪峰的攀登者形象,他的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但面对自然的挑战,他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在已经精疲力竭的情况下,面对越来越恶劣的环境,他希望看见一只雄鹰或雪豹,以获得精神的鼓舞。这里“雄鹰”“雪豹”代表着强大、力量,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的象征。但现实是岩壁上“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里“蜘蛛”似乎成为了“我”的化身,与“我”一起被困在这绝境中无能为力。但进一步想,小小的蜘蛛竟然不满足于栖身屋檐墙角,而是一步步爬上了这令人望而生畏的雪峰半壁,它小小的身躯蕴含的坚韧的力量是不是也并不亚于雄鹰雪豹呢?同样“我”困于雪峰之侧却不轻言放弃,不随石砾坠落,这份精神和毅力也令人肃然起敬。
任务三、三读诗歌,知人论世
1.联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理解“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诗歌中的“我”和作者是什么关系?
这首诗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面歌颂自然之力、宇宙之力,其实是赞美破坏和创造之力,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这首诗是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他自己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这首诗中排比呼号的句式、反复的手法、自由奔放的语言、夸张拟人象征的运用就是惠特曼式的调子,正反映了“五四”青年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3.了解了诗人的境况和写作背景,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内容主旨的理解。
从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到后来的“文革”十年,因为错误估计政治斗争形势,国家社会把政治斗争当作重中之重;1962年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经济形势非常艰难,但受到“大跃进”思想影响,全国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而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诗人虽然遭到迫害,他却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打量和思考着时代与现实。诗歌中“太阳”跃入山海,“石砾不时滑坡”,“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折射出时代的迷乱和喧嚣虽然声势浩大,但终将归于冷寂和沉闷的现实。
4.诗人和诗歌中的攀登者“我”有什么样的相通之处?
在全社会迷茫喧嚣的背景中,诗人昌耀并没有随着大流“滑坡”,而是化作诗歌中的攀登者“我”的形象,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虽然诗人不能像“雄鹰”“雪豹”一样轻而易举地站上雪峰之巅,而只是像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那么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写照,他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三、对比形象,课堂总结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我们又会发现什么?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我们读出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我们看到了五四时期对自由渴盼追求的“我”,渴望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我”,一个充满自信、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我”。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们看到了遭遇命运坎坷,在精神上追求自我救赎的“我”,我们看到了攀登者的困苦艰难,也看到了他的坚定执着,但是他不再放声呼号而是默默坚守。
从一个狂歌猛进的“自我”到一个扪心自问,冷静思考的“自我”,我们看到了“我”的成长与成熟,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成长必经的路。
四、作业
1.从意象、抒情形象、艺术手法、诗歌语言等不同角度比较这两首诗歌,形成表格。
2.课外拓展阅读郭沫若的《炉中煤》《天狗》等作品,感受郭沫若诗歌的特点。
板书设计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
恢宏,强力,炽热奔放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滚滚洪涛—气势、力量
歌唱者—对力的歌颂和赞美—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峨日朵雪峰之侧》
惊险、凝重、痛苦
雪峰落日石砾深渊罅隙岩壁—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雄鹰雪豹岩壁蜘蛛—象征、对比
攀登者—精疲力竭但永不言弃—在社会的迷茫喧嚣中冷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