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新)
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景美,是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也是乐。
B.“不知老之将至”,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C.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发作者的感慨。
D.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作者通过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把本段与前两段连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意脉相连。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说觞
龚巨平
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口部呈椭圆形,浅弧腹,口沿两侧有半月弧形双耳,平底,底下有饼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酒器爵,两侧有耳,形如鸟的双翼,又名“羽觞”或耳杯。觞的出现,与酒密不可分,与饮酒相关的还有觞令,或称觞政,即酒令,酒席间的猜拳划拳即属此类。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觞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汉六朝时期大量使用,隋唐以后逐渐少见。觞既是羽觞的省称,又是酒杯的通称,文学作品中多称酒杯为羽觞或觞。
古人好饮,美酒和羽觞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歌咏题材。如班婕妤的“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曹植的“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的“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辛弃疾的“便小驻千骑雍容,羽觞飞急”,都是通过酒和觞抒发内心喜悦和离愁的情感。
在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银、玉、陶等。其中漆胎和陶胎最常见。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漆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无论是漆器的数量规模还是精致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漆羽觞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生活用具,也是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物之一。羽觞胎骨成型后,至少需要经过打底、刮灰、裱制、打磨、髹涂、装饰六道工序,才能制成一件漆羽觞。
汉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樽、勺、羽觞(耳杯)。樽为盛酒、温酒器,勺为挹酒器,羽觞(耳杯)则为饮酒器。汉代画像石形象地展现了汉人饮酒的场面,如河南淮阳北关一号汉墓残画像石宴饮图的左下角有一人左手持羽觞,右手执勺,正从樽中酌酒。陶质的羽觞多为墓葬随葬明器,不具有实用价值。也有质地特殊的羽觞。如吴国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出土的两件犀皮黄口羽觞,是三国时罕见的犀皮漆器。
与羽觞相关的文学作品,以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最为知名。“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这就是后代文人推崇的“曲水流觞”。这是上巳节衍生出来的一种习俗。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选择一处幽静的地方,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曲水边,在上流放置盛满酒的杯子即羽觞,杯子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称为“曲水流觞”。
(选自《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26期,有删改)
2.下面对“觞”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又称之为“羽觞”,是因为其两侧有耳,形如鸟的双翼。
B.与“觞”相关的“酒令”和“曲水流觞”的习俗可以了解并研究古代社会生活。
C.觞出现于战国时期,汉六朝时期大量使用,隋唐以后逐渐少见,到宋明清已经绝迹。
D.已出土的羽觞的材质众多,其中陶质的羽觞多为墓葬随葬明器,不具有实用价值。
3.文章从哪些方面对“觞”进行了介绍,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与诗文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很多书法名篇都是书写的草稿,心中吞吐珠玉,笔下挥墨成文。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国恨家仇郁结于胸,一注笔端,写至最后已无意点画,满腔愤懑倾泻而下。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这正是作者的情感达于文辞的同时形成于笔墨的结果。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是作者信笔拈来,盎然之意形成了流转丰美的文辞表达,书法也形成了一种灵动晓畅、节奏鲜明的特色。情势之不同,影响着文辞的表达,同时也影响了用笔的力量与笔势,这赋予书法生命的气息,使其形成了各异的书法风格。
书法创作论对于“无意而为”的书写方式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反对理性化的刻意安排。唐代张怀瓘的“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北宋米芾的“随意落笔,皆得自然”,都是注重书法的自然之趣,意会神通。而张旭、怀素迷狂般的创作方式更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推崇固然有对张扬个性的追求,其实更有对任笔挥洒和“无意于佳乃佳”书写方式的肯定。书法时间性、过程性的书写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空间形式,而非事先设计出空间模式,再随着时间的流动去完成它、修改它。因此,“不可复得”的书法乃是佳作,这种审美价值论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提出的。
书法与诗文的欣赏过程也是同时的。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远观其势,近读其文,再细赏其笔墨。未有将粗陋、不当之语悬挂厅堂之人。美文佳字,相得益彰,含英咀华之间,妙会笔墨之趣,向来是欣赏书法作品之习惯。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其文辞之美与书法之美使读者在文字之形与文字之音义方面,全方位地受到了感染。
书法与诗文的批评方式也是相通的。无论是意象、性情,还是风骨、品藻,都互文互通,相互影响。如“风骨”,是一种俊朗超拔的生命气象,最早用于品评人物。南朝齐梁间,“风骨”从对人的品格评价转向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刘勰将“风骨”用于文学批评,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专列《风骨》一篇,在实质意义上将“风骨”推向了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队列。人们对于文学批评中“风骨”的解释不一而足,而大多数人认为“风”关乎文意,“骨”关乎文辞。几乎在同时,“风骨”也运用于书法批评之中。书法批评认为,多“骨”者“善笔力”,是为“筋书”;多肉者乏力,是为“墨猪”。“风骨”成为书法批评与文学批评共通的一种批评范畴,而且在评价时可以互相借用,如以“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评价诗文,或以“意气骏爽则含风”来评价书法,也毫无违和感。
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书法能使‘文以载道’的‘文’焕发出更好的光彩。”所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就是要抛弃空洞浮华,继承中国文化的精神,用美的形式,弘扬正气,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摘编自石彧《也谈文学与书法的关系》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与诗文在很多方面具有密切联系,如两者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两者的欣赏过程是同时的,两者的批评方式是相通的。
B.王羲之在创作文章《兰亭集序》时信笔拈来,盎然之意形成了流转丰美的文辞表达,他写该文的书法也灵动晓畅,节奏鲜明。
C.文学家或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的情势不同,影响文章文辞的表达,也影响着书法用笔的力量与笔势,使书法形成不同的风格。
D.“文以载道”,就是要继承中国文化的精神,舍弃形式,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书法使“文以载道”的“文”更有光彩。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张怀瓘和北宋米芾的一些书法创作原则都注重书法的自然之趣,意会神通,充分重视无意而为的书写方式,淡化理性化的刻意安排。
B.人们追求张扬个性,更肯定任笔挥洒和“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方式,因而张旭、怀素迷狂般的书法创作方式更受人推崇。
C.“不可复得”的书法才是佳作,所以,书法时间性、过程性的书写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空间形式,而不是事先设计模式再去完成。
D.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含英咀华,妙会笔墨之趣,在文字之形与文字之音义方面,全方位受到熏陶。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作者的情感达于文辞的同时,形成于笔墨,这说明好的书法都是书写的草稿,不是刻意而为的。
B.“风骨”成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之一,推手是刘勰,他将原来用于评论人物的“风骨”用于文学批评,并在《文心雕龙》中专列《风骨》一篇。
C.在文学批评和书法批评的领域,对于“风骨”的理解不一样,在文学批评中,大多数人认为“风骨”与文意、文辞有关,而书法批评中的“风骨”与笔力有关。
D.用于书法批评的“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可以用来评价诗文,用于文学批评的“意气骏爽则含风”可以用来评价书法;“风骨”在评价书法和文学时可以互相借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事》。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例,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①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②?”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才曰:“禅师临亡之际,亲付于吾。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纇③,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竟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遣却帛子在床上。”
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摘自何延之《兰亭记》)
【注】①辨才:辨才禅师。②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③纇:丝的结,引申指缺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B.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C.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D.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癸丑:干支纪年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肖系统,可知,永和九年是牛年。
B.倾盖:盖,马车上的伞盖。倾盖指途遇好友,停车靠近交谈,伞盖倾斜相交,选文(二)指朋友间的亲切交流。
C.旬朔: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旬朔,十天或者一个月,泛指不长的时日。
D.响拓:实为“向拓”,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勾勒其原字笔画,再以墨笔填充,故而又称“影书”“影覆”。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清畅精警,富有哲理。
B.选文(一)中的“乐”字绾住《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内容,既是对雅集的一种概括,也为下文的“岂不痛哉”蓄势。
C.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帖,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
D.何延之《兰亭记》叙述的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描述了萧翼入寺寻机得到《兰亭》帖的故事,将萧翼的狡黠写得十分舒展生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甲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群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
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骨鲠称 骨鲠:耿直 B.然闻信至 信:消息
C.映带左右 带: 围绕、环绕 D.当举群相赠耳 举:全部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幼年时不善言谈,但长大后,很善于辩论。
B.王羲之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朝廷爱惜他的才能,多次征召他为官,但都被拒绝。
C.王羲之不喜欢在京师做官,他刚刚到达浙江就喜欢上了这里,有了在此终老的想法。
D.会稽山水美丽,名士聚集于此,谢安孙绰、李充等人以文章名扬天下,都在此建屋居住,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尝与同志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洪适①
春色匆匆,三分过、二分光景。吾老矣,坡轮②西下,可堪弄影。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望前村、绿柳荫茅檐,云封岭。
蜂蝶闹,烟花整。百年梦,如俄顷。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尽三觥、歌罢酒来时,风吹醒。
【注】①洪适,字景伯,南宋高官,官至右丞相。洪适欲厉兵秣马,早日收复中原,但目睹朝廷昏暗腐朽,便辞官归隐。晚年闲居盘洲十六年,这首词即是此间所作。②坡轮:夕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将散文的笔法融人词作中,如“吾老矣”,这反映了宋代以文为词的创作倾向。
B.“曲水”两句化用《兰亭集序》的语句,两者都写了暮春的风光、及春日宴游之事。
C.本词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巧妙结合,既有动景,也有静,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
D.“吹竹”两句对比了“吹竹弹丝”与“焚琴煮鹤”的行为,并用反问表达了对士大夫高雅生活的赞美。
15.本词画线句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春锄,故名。④临渊不羡鱼:“临渊羡鱼”原意是面对着深渊,希望得到鱼,出自《汉书·董仲书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小城经过三日风吹雨打,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颔联远近结合,远眺山水,近观白鹭,这些景物又触动了他的情怀,于是触景生情,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
C.尾联化用《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句,表达的情感与之相同,都抒发对世事变迁和对人生短暂的痛惜。
D.纵观全诗,可推知诗人善于从平常景观、生活琐事中展开联想,写景淡雅有致,颇具理趣。
17.本诗颈联反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五、语言表达(新)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上游。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的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它一触摸到纸上的纤维,就顺势微微回转,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合未尽,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光是这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光是这一点,古人花的时间岂是十年。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开始,到欧阳询的,八法”,这一点竟然如高山坠石,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而又落之不尽;再过数百年时间,到了明清之际,依然轰然响动,若暮鼓晨钟,在宣纸上其默如雷。但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点画与笔势的漂亮与潇洒, 便以为参透了
其实① 如太极,看似一阴一阳地起承转合,却包含了四季的轮回、晨昏雨晴的变化,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如同王羲之在《兰亭序》中的感慨那样, 今之览者,亦由昔视今,而② ,也同样会有感于斯文,正如书法的力道起始映带,总是朝向下一笔、下一字运动。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对偶、借代、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比拟、比喻、夸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光是对这一点,研究者去理解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都不嫌多。
B.研究者对这一点用十年时间才可理解,都不嫌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多。
C.光是这一点,对于研究者,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D.研究者用十年时间去理解这一点,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都不嫌多。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参考答案:
1.A
2.C 3.①觞的形状特点和别名;②觞的使用时期;③觞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歌咏题材;④觞的用途与材质。
4.D 5.C 6.A
7.D 8.B 9.C 10.(1)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尽情享受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2)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
11.B 12.D 13.(1)曾与志趣相投者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王羲之亲自写了这篇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2)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14.D 15.①两首词都表达了中原未复、壮志难酬的忧愁郁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②本词“百年梦,如俄顷。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词人回顾往昔,曾欲收复故土,但是“百年梦”成空,流露出词人内心的悲痛。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动作,直接抒发词人想要收复故土、报效国家却报国无路的悲愤。
16.C 17.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原意是不能光有愿望而不去实践,作者却一反其意,以临渊而不羡鱼,表达他对荣利既不动心,更不汲汲以求,自甘贫贱,安于淡泊的思想感情。
18.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19.D 20.A 21.书法的天机 后之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