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一、情景默写
1.《石钟山记》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批评。
(2)《石钟山记》中说明世上没能流传下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的句子:“ , , ; , ; 。”
(3)《石钟山记》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 , , ”的大石。
(4)《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 ”埋下伏笔。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怀疑、追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推动研究的关键。《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引而不发、点到为止,或笑而不答,或提供机缘让学生辩难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体会,这些问答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老子》更重视的是否定性思维的智慧。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换言之,真正的问题意识;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孔子与老子不同的提问方式、问题意识,也恰恰构成互补的关系。宋代理学发达,形成了突出的理性精神,它主张不宗经、不唯圣,独立自断,反对学术权威和学术专制,不盲目崇拜和附会前人的学问观点。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内部具有叩问、反思、怀疑、批判的兴趣与能力。
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辩论,这便构成了哲学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哲学史就是问题史。然而在当下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不对所引证的社会事实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作出界定,随意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事实用“连根拔起”的方式移入文本,进行碎片化的阐释。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是对自己时代精神的呼应。探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首先应以钱穆所说“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研究的对象,不能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地对待哲学史上的思潮、流派、人物与典籍。其次,应重视经典诠释中的追问与创新,不应忽视对自己民族及文化传统中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解释学思想的分析与提炼,这些思想也可以给西方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总之,学者们应自觉培养“问题意识”,以此引导研究不断深入,开创出中国哲学的新问题、新传统。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的问题意识与主体性》)
材料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科学问题,它就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是物质性的,具有更多的确定性和一般性,即使存在差异性,差异形成的因素大都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确定或排除。弗·培根就提出观察在科学方法论中至关重要,并强调科学发展对实践的依赖。这对科学的迅速发展、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面对包罗万象的宇宙,要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必然首先产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的问题,才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进而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循序渐进地继承前人知识,特别是学习基础知识,对进入创造非常必要。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继承与创造是对立的,学习和创造不能一脉相承。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成就时曾反复指出,18~19世纪的科学家们以为理论只是单纯归纳经验的结果,只是对以前理论的简单继承和推广,那是错误的。他认为科学家必须从粘附在一些传统观念身上的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发扬这种发自内心的“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创造。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温伯格教授谈到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时也提到:“科学家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因为创造并不是学习的必然结果,观察、继承并不必然地导致科学的发现,而问题的有无的确是本质性的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摘编自卢太宏《科学发现的起点是问题——卡尔·波普尔科学观中的一个重要论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启发弟子思考问题,老子认为穿透表象才能寻其真理,这表明先秦的思想家们已显现出可贵的问题意识。
B.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因而在当下哲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且有时代意识。
C.爱因斯坦认为要想有所创造,必须具有批判性精神,那种只是简单归纳、继承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
D.创造不是学习得来的,在观察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找寻新的可能性是科学真正进步的本质性因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谈论了在哲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问题意识是推动研究的关键。
B.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温伯格的观点一致,都强调敢于质疑的精神。
C.“从这个意义上”“也许仅是”等表达很有分寸,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
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名言的方法,具体论证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4.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B.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C.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
D.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探寻石钟山得名缘由的做法,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吻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窾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B.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C.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D.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C.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D.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神仙的住所。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的别开生面的文章,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
B.文段(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段(二)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
D.文段(二)认为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1.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宋苏轼《石钟山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鼓:激荡,掀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桴:鼓槌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妆 适:往,到
D.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石洞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得双石于潭上 州司临门,急于屋火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及其所之既倦
D.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汝姊在吾怀,孤呱而泣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而此独以钟名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善万物之得时
D.乐琴书以消忧 驼业种树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北魏时期郾道元的《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奖善行, 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人铸造“无射”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二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C.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四、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19.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D 3.C 4.C 5.材料一围绕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展开论述,从历史源流方面对“问题意识”纵向展开,运用了举例和引证的论证方法,指出在先秦和宋代,中国哲学具有反思、怀疑、批判的能力。并结合当下哲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①苏轼对前人的说法提出疑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发扬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发现。
②苏轼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得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可见观察、实践在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
7.B 8.A 9.C 10.(1)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温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
(2)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11.①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的乐音;②接着阐述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评论苏轼的理由不充分;③进而基于自己的实地游览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④然后指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断定是不当的;⑤最后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
12.D 13.D 14.C 15.C 16.B 17.(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2)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3)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18.C 19.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20.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因为“土著居民”指的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居民”虽在此居住但不一定在这里住了很久,事实上在这里住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扣而聆之’”中的“还”字强调了李渤在向当地久居的居民进行询问后又亲自进行了检验这一行为。“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严谨的做事风格,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改后的句子没有这种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