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2 19:03:16

文档简介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答案版
一、单选题(每道2.5分, 共75分)
1. 距今约 7000 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 B )
A. 领先世界 B. 多元一体 C. 南重北轻 D. 农牧同源
2. 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D )
A. 史书记载 B. 学者推断 C. 神话传说 D. 考古发掘
3.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这说明当时( B )
A. 宗法制影响深远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手工业技术先进 D. 社会制度逐步完善
4.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 )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5.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
A.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 中央集权
6.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变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B )
A. 学术中心下移 B.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C. 士阶层的崛起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7.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C )
A. 分封制度的强化 B. 井田制度的推广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土地兼并的加剧
8.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 思想家是( B )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
9.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入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C )
A. 郡国并行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刺史制
10. 西汉时期,西域歌舞、乐曲等传入并流行于中原,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这得益于( B )
A. 七国叛乱的平定.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少数民族的内迁 D. 华夏认同的出现
ll.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C )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 张骞通西域——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D. 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2.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文中的“臣”是( B )
A. 李斯 B. 董仲舒 C. 班固 D. 韩非子
试卷第1页,共4页
13.汉武帝时期, 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该历史现象说明( B )
A. 推崇法家思想 B. 君主专制加强 C. 中枢机构异变 D. 西汉政治腐朽
14.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 C )
A. 确立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盐铁官营 D. 推行均输平准
15. 《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 )
A. 刘秀建汉 B. 武王伐纣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6.秦宋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两种古代封建王朝覆亡的模式, 都 ( D )
A. 体现王朝的速亡进程 B. 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C. 体现严刑峻法的弊端 D. 源于阶级矛盾激化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B )
A. ①—前秦 B. ②—东晋 C. ③—北魏 D. ④—西晋
18.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家族代表着魏晋时期社会阶层是( B )
A. 封爵领将 B. 士族门阀 C. 节度使 D. 外戚势力
19.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
地区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 D.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20.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C )
A. 鼓励民众经商 B. 倡导中央集权 C. 重视农业生产 D. 主张唯才是举
21.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一现象说明唐朝( B )
A. 对外交流繁荣开放 B. 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D. 蛮夷观念已经消亡
试卷第2页,共4页
22.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D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 1
A. 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 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 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23.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钻习儒家经典,“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C )
A.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B. 选拔了实用人才 C. 带动了社会尚学风气 D. 改变了官场风气
24.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 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 D )
A. 提高对官员有效监察 B.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 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
2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调整( D )
A. 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B. 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D. 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
26.780年“炎建议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D )
A. 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 B. 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 保证了农民充分的生产时间 D.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C )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28.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D )
A. 政治制度的创新 B. 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 学艺术的繁荣 D . 中外文化的交流
29.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这种变化是由于( D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文化政策的影响 C.皇帝喜好的差异 D. 国内政局的变动
30.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C )
A.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B. 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 具备一定史学价值 D. 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二、材料分析题(25分)
31.国家“大一统”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国追求与圭臬,是其治国理政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试卷第3页,共4页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 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的实践活动。(4分)
实践: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打击匈奴(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设立河西四郡;
③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 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 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 由都护府直接管理, 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 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4分),并简要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4分)。
措施:根据材料“唐王朝确立了羁糜府州制度”“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可知武力征服;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会盟;军镇屯戍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后代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32.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 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汉承秦制,又有损益变化”,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继承了哪些“秦制”。(3分)
汉承秦制:采取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信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4分)
“矫秦县之失策”:汉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度,分封了诸侯国,使得地方权力过大,形成了割据势力,威胁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圖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4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颁布了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使得王国越分越小,改为郡县,且颁布了律令加强对其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试卷第4页,共4页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道2.5分, 共75分)
1. 距今约 7000 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 )
A. 领先世界 B. 多元一体 C. 南重北轻 D. 农牧同源
2. 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 史书记载 B. 学者推断 C. 神话传说 D. 考古发掘
3.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这说明当时( )
A. 宗法制影响深远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手工业技术先进 D. 社会制度逐步完善
4.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5.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 中央集权
6.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变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
A. 学术中心下移 B.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C. 士阶层的崛起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7.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 分封制度的强化 B. 井田制度的推广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土地兼并的加剧
8.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 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
9.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入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 郡国并行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刺史制
10. 西汉时期,西域歌舞、乐曲等传入并流行于中原,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这得益于( )
A. 七国叛乱的平定.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少数民族的内迁 D. 华夏认同的出现
ll.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 张骞通西域——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D. 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2.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文中的“臣”是( )
A. 李斯 B. 董仲舒 C. 班固 D. 韩非子
试卷第1页,共4页
13.汉武帝时期, 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该历史现象说明( )
A. 推崇法家思想 B. 君主专制加强 C. 中枢机构异变 D. 西汉政治腐朽
14.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
A. 确立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盐铁官营 D. 推行均输平准
15. 《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 刘秀建汉 B. 武王伐纣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6.秦宋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两种古代封建王朝覆亡的模式, 都 ( )
A. 体现王朝的速亡进程 B. 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C. 体现严刑峻法的弊端 D. 源于阶级矛盾激化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前秦 B. ②—东晋 C. ③—北魏 D. ④—西晋
18.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家族代表着魏晋时期社会阶层是( )
A. 封爵领将 B. 士族门阀 C. 节度使 D. 外戚势力
19.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地区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 D.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20.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A. 鼓励民众经商 B. 倡导中央集权 C. 重视农业生产 D. 主张唯才是举
21.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一现象说明唐朝( )
A. 对外交流繁荣开放 B. 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D. 蛮夷观念已经消亡
试卷第2页,共4页
22.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 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 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 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23.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钻习儒家经典,“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A.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B. 选拔了实用人才 C. 带动了社会尚学风气 D. 改变了官场风气
24.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 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 )
A. 提高对官员有效监察 B.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 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
2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调整( )
A. 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B. 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D. 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
26.780年“炎建议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 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 B. 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 保证了农民充分的生产时间 D.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 ‘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 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28.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 政治制度的创新 B. 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 学艺术的繁荣 D . 中 外文化的交流
29.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这种变化是由于(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文化政策的影响 C.皇 帝喜好的差异 D. 国内政局的变动
30.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
A.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B. 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 具备一定史学价值 D. 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二、材料分析题(25分)
31.国家“大一统”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国追求与圭臬,是其治国理政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试卷第3页,共4页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 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的实践活动。(4分)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 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 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 由都护府直接管理, 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 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4分),并简要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 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汉承秦制,又有损益变化”,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继承了哪些“秦制”。(3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信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4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圖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4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试卷第4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