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试卷满分:100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 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2023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因停电而熄灭,一分半钟之后,停电现象将会遍及整个美国本土东部地区,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遭遇同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完成下面1-2小题。
1.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A.太阳耀斑爆发 B.太阳爆炸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2.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A.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B.信鸽迷失方向
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烃源岩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人员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量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的烃源岩。2023年3月14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深地一号”顺北84斜井测试产油成功,该井垂直深度达8937.77米,是目前亚洲陆上最深的千吨井。完成下面3-4小题。
3.“深地一号”顺北84斜井井底位于
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
4.材料中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烃源岩形成时期
A.为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C.哺乳动物大量出现 D.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2023年4月,喀什再现沙尘暴天气,大气污染严重。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下面5-7小题。
5.①到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A.大气削弱作用 B.地面反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保温作用
6.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7.出现沙尘暴天气,会使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当地农民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种植在大兴安岭的山谷、洼地。在极端天气下,当地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蓝莓冻害。完成下面8-9小题。
8.下列关于当地农民采用堆雪覆盖蓝莓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堆雪覆盖,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堆雪覆盖,增强地面辐射
C.堆雪覆盖,减少地表热量散失 D.积雪消融释放热量,可以维持大气温度
9.人们发现,与半山坡的野生蓝莓相比,山谷种植的蓝莓夜间更易受到冻害,其原因可能是
A.半山坡地面辐射强,温度高 B.夜晚刮山风,山坡冷空气下沉在谷底集聚
C.冬季夜晚盛行谷风,使山坡温度升高 D.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
某同学在研究“小区宜居环境”问题了解到: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完成下面10-11小题。
10.从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图中“穿堂风”现象最显著的是
A. B. C. D.
11.人为制造“穿堂风”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减轻大气污染②减少生活用能③降低室内温度④提高室内湿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表示大西洋沿不同纬度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世界表层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
A.潮汐能 B.地球内能 C.太阳辐射能 D.波浪能
13.据图可知
A.①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 B.②为海水表层盐度分布
C.③为海水表层密度分布 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
下图示意的某理想海域洋流分布,图中甲、乙、丙为三支洋流。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洋流是由乙、丙两支洋流汇合而成②乙、丙两支洋流是由甲洋流分散而成
③甲受西风带影响形成④乙为寒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海域,则
A.甲不可能是暖流 B.有深处海水的上涌伴随着丙洋流
C.乙地形成大渔场 D.我国沿海气候深受甲洋流的影响
第2卷 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16.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FG线的高度约为2000~3000km,这个高度称为 圈上界。(1分)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 ,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均填字母)(3分)
(3)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 具体表现是什么 (4分)
(4)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5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大气中氧气含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生命。下表为不同海拔与海平面含氧量比。
不同海拔与海平面的含氧量比表
海拔(米) 0 1000 2000 3000 4000
含氧量比 100% 89% 78% 70% 61%
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米。我国已建成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与呈贡、河北兴隆等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我国部分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地理坐标表
地点 榆中 多巴 海埂 呈贡 兴隆
海拔 1996米 2366米 1888米 1906米 2118米
经度 104°02′E 101°31′E 102°41′E 102°48′E 117°22′E
纬度 35°52′N 36°40′N 25°01′N 24°53′N 40°36′N
(1)依据上表,绘制不同海拔与海平面的含氧量比坐标图,描述含氧量比随海拔的变化
特点。(5分)
(2)结合我国部分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坐标表,简述表中这些高原训练基地的突出优势。(5分)
(3)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米。推测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反而达不到理想成绩的原因。(5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沼属于沼泽性湿地,干旱区的沼泽多形成盐沼。柴达木盆地内多发育沉积平原,有大小河流79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274mm,理论蒸发量为1200~3500mm,是一个封闭的大型山间盆地。柴达木盆地内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湿地群,且大多数盐沼面积季节变化大。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盐沼分布示意图。(13分)
(1)从气候角度分析柴达木盆地内的沼泽盐度高的原因。(4分)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柴达木盆地盐沼盐分的积累过程。(4分)
(3)分析柴达木盆地内大多数盐沼面积季节变化大的自然原因。(5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潮汐是表层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恒河口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三大涌潮区之一,其形成主要受太阳、月球引力的影响,但也与河流入海口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关。每年6-9月恒河口盛行西南风,河口强涌潮以淡水为主,最高时可达2.5米,前进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恒河口孟加拉湾沿岸经济不发达。图1为恒河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达卡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
(1)分析恒河口涌潮现象的成因。(5分)
(2)分析每年6-9月恒河口东部强涌潮以淡水为主的原因。(3分)
(3)(发散性思维)有专家认为在孟加拉湾沿岸建设大坝利用强涌潮进行发电的难度较大,试说明其理由。(6分)成都市双流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A 2.D 3.A 4.D 5.A 6.B 7.C 8.C 9.B 10.A 11.B
12.C 13.B 14.C 15.B
16.(1)大气 (2) A B C
(3)特点:全球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4)C是生物圈,它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17.(1)
特点:①随着海拔的升高,含氧量比降低;②海拔低(2000米以下),含氧量比降低较快;③2000米以上,含氧量比降低较慢。
(2)①海拔都在1800~2400米之间,符合高原训练基地的最佳海拔要求;②各训练基地有一-定的高度差异,便于运动员含氧量的最优化与多样化训练;③纬度比较适中,都位于北温带,且有一定的纬度差异,适宜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条件下的最优化、多元化训练等。
(3)①随着海拔的升高,氧气含量越来越低;②在更高海拔地区训练,含氧量过低,超过了人体的最大耐受力,反而使运动员的整体表现下降。
18.(1)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大气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多大风,蒸发量大;夏季气温较高,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多,注入沼泽的盐分较多。
(2)周围多高大山脉,高山冰雪融水丰富;冰雪融水挟带盐分汇入湖盆,盐分累积多;海拔高,冻土广布,地表水下渗少,盐分易积累,形成盐沼。
(3)汇入盐沼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盐沼水消耗快,补给少时盐沼快速萎缩;盆地内地形平坦,盐沼底部坡度小,水位变化易引起盐沼面积变化。
19.(1)恒河径流量较大,入海河口受潮流顶托抬高潮位;河口呈喇叭形,潮水涌入通道由宽变窄,推高潮位;河口夏秋季节的西南季风及飓风助推潮位升高。
(2)恒河流域6-9月降水多,河流入海水量大,导致河口海水盐度较低。
(3)水坝建设工程量大;河口地区土质疏松,水坝建设难度大;蚊虫等较多,危害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河口容易出现涌潮,强涌潮现象不利于施工;河口强涌潮势力强,破坏力大,修建难度大;修建大坝会破坏河流沿岸沼泽和植被等生态环境;该国在建设大坝上存在资金、技术等困难;建设大坝进行发电距离消费市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