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 说课课件(共45张PPT)-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 说课课件(共45张PPT)-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1-12 19:0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能是物理学中较为抽象的一个概念,教材从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入手,展示了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最后通过“滚摆”和“单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抽象,所以要尽可能的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物理也接近一年的时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已具备了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分类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本节课就是这些方法的一个综合运用。
【学情分析】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
2.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动能和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能的概念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几段视频: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例如:海啸、地震、龙卷风、雪崩、火山喷发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谈看过后的感受。(大自然具有很大的能量。)
2、思考:为什么说它们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因为它们都可以对物体做功。)
3、学生谈你所知道的能量的形式。(体会到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在动态中体会到自然界蕴藏的巨大能量,并与所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初步体会到能量的存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能量呢?
(二)讨论生成,认识能量
海啸、雪崩、龙卷风都对物体做了功,都具有能量。
大石头
2 、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3、能量的单位:焦(J)
能量
问题2:如何才能使物体具备做功的本领呢?
2.举起的杠铃
3.奔跑的运动员
6.树上的石榴
1.拉开的弓
4.飞驰的列车
5.弯曲的撑杆
问题3:判断是否具有能量?并根据使它们具备做功本领的方式进行分类。
3.奔跑的运动员
4.飞驰的列车
运动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 而具有的能)
2.举起的扛铃
6.树上的石榴
被举高
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1.拉开的弓
5.弯曲的撑杆
弹性形变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机械能
动能
势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机械能有两种表现方式:动能和势能
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5、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
1、被压弯的跳板
2、天花板上的吊灯
3、上紧的发条
4、被举高的重锤
反馈练习:判断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动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做功的角度建立能量的概念,并深入认识到做功是能量的量度,认识到功和能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这是学生理解好能量这一概念的关键。
从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学生感受和体验,并运用了分类的科学方法,在与学生的动态生成中建立起“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了概念的建立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科学探究:
(三)科学探究,理解能量
重点 主体
提出猜想
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速度
质量
重力
重力
质量
高度
弹性形变程度
材料
相似相近的进行合理的合并简化
设计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你研究的问题中变量是谁?定量是谁?
2、你将用什么方法保证定量不变?如何改变变量?
3、你将用什么方法体现出动能或势能的大小?
4、你将如何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
5、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
渗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渗透转换法的运用
选择利用器材,转化为实践能力。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实验器材:
斜面、大小电池、木块、小桌、沙槽、钩码
实验报告:
课题:研究物体 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
定量是 ;变量是 。
猜想: 。
设计方案:(画图或文字说明)
收集证据:(可以设计表格收集数据或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反思评估: 。
《学案》
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地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逐步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合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通过前面扎实、有效的问题讨论,学生可以轻松、顺利的得出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而且理解也较为深刻的,因为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得出的。而且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魅力!
实验反思:
为什么让同一电池先后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就会得到相同的速度?
重力势能
动能

由这一问题引入能量的转化
设计意图: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发现问题,渗透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意识到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单摆
滚摆
“过山车”
学生观察分析:
1、哪一点动能最大,哪一点势能最大?
2、每个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
3、为什么最后会停下来?
(为什么开始释放的点比环形的最高点要高?)
会爬坡的筒:
揭开筒的秘密,引入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小结
定 义
探究结论
动  能
势能
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今天完成的实验,自主发现问题,引入大的能量观,自然界的能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相互转化中存在的,一种能量的减少,必定伴随着另一种能量的增多。初步认识能量守恒定律。
(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用物理学的术语解释:
  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
  
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的车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样?
  
城市街道上的最高行驶速度km/h
车型 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 其他道路
小型客车 70 60
大型客车
载重汽车 60 50
… … … … … …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不同车型的车,即使速度相同,它们的质量也不同,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更小.
新民晚报 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1990年6月10日
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
一架飞机在灾区上方水平匀速飞行,并不断向灾区空投救灾物资,则飞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_____,势能______。 (填“变大”或“变小”)
思考讨论:
变小
变小
作业:
1、观察并分析乒乓球或皮球落地又弹起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从能量的角度设计一个“鸡蛋撞地球”的装置。
本节课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可以说是按照“从自然到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从知识到应用”的顺序逐层展开,融“认知、探究、方法”于一体,构建了一个“生活·物理·社会”的三维课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