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2《大学之道》课件(共54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2《大学之道》课件(共54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2 21:24:00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大学之道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明”“修”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重要考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礼记》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高考语文时有涉及。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课前预习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课上思辨
拓展延伸
积学储宝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熟悉作品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礼记》中的名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曲礼上》)
译: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意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超限。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曲礼上》)
译:面对财物,不该取得的绝不取得;面对危难,不该逃避的绝不逃避。与人争执时不求胜利,分配财物时不求多得。
(3)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礼上》)
译: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近疏远,判断容易混淆和相似的事物,分别事物的相同或相异,辨明是非对错的。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曲礼上》)
译:礼崇尚交际要有往有来。施惠于他人而他人不来报答,这是失礼;他人前来施惠而不去报答他人,也是失礼。
(5)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曲礼上》)
译:富贵的人知道并喜好礼,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的人知道并喜好礼,就不会怯懦困惑。
(6)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曲礼上》)
译:进入别国国境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了别国要问明当地的风俗,进了别人家门要问问人家有什么避讳。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
译: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
(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译: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吃一口,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深刻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它好在哪里。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9)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
译:老师受到尊敬,然后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知道尊崇学问。
(10)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
译:所以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11)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杂记下》)
译:君子有三个忧虑事:没有听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够听到。已经听到的知识,忧虑学不到手。学到手的东西,忧虑不能践行。
(1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
(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译:凡做事如果预先准备就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
(1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儒行》)
译:假如能为国家谋利,不谋求自己的富贵。
出自《礼记》的成语
礼尚往来 冬温夏凊 美轮美奂 天下为公
长善救失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放之四海而皆准
心广体胖 教学相长 孤陋寡闻
3.了解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出自于《礼记》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一词多义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
形容词,美好的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亮
视力
明白地
贤明
学说,主张
名词,规律,道理
动词,说
名词,道路
动词,取道
方法
动词,修养
长,这里指身高
动词,修建
整治,治理
美好的
5.古今异义
6.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课上思辨
任务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比较“大学之道”中的“大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小学”含义有何不同。
答: 古时的“大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博学”,二是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治国方面的学习。这里的“大学”是后一种意思。“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是指小的方面学习,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学,即古人所学的学习文字等方面的“小学”。
2.结合《大学》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的关联。
答: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这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提出了“三纲”和“八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任务 二
把握观点态度
1.请结合《大学之道》一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答: 古代主流的观点来源于南宋的朱熹,他曾经在《四书集注》指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是“观察、分析、探究”的意思,“格物”就是“对呈现在心前的万物进行观察与分析”。“致知”中的“致”是“导致、引发”的意思,“致知”即是导致、引发自己对万物所遵循的明德真理的知。所以,“致知”其实与“明明德”是一个意思,用词不同而已。“致知”即是“致明德之知”的意思。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
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联系《礼记·大学》中章句来分析看待,并且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总结出真正的含义。文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就是一概,一律。每个大人都有能力,也应该修身。那么修身必经的途径必然也是每个人能做到的,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不应该是特别虚无缥缈的东西。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来分析和判断周围的人物和事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观。“致知”就是懂得分辨是非真假,与此同时,在与别的人和事接触时更进一
步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后才能“诚意”,就是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其次才能“正心”,就是内心不存在虚妄和幻想。最后才能“修身”,做一个有德的人。
2.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答: 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
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题。
拓展延伸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本文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修身”通俗地来说就是修身养性,即一个人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要有良好的人品性格和道德修养;“齐家”不单单是要管好一个家庭,更要使一个家庭兴旺和谐;“治国”从历史意义上来讲,就是要使每一个诸侯国都井然有序;“平天下”就是使全国的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远离战争和武力。儒家对人生道路这一个经典的描述在历代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这种思想有利于公众坚持道德自律、守住道德底线;其次有利于培养公众厚德载物的意识,创造和谐有序的社
会环境;然后有利于公众诚信意识的培养;最后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能够积极地为“平天下”、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适用话题】 “修身正行”“个人与国家”“经典的力量”等。
冯小刚妙语解字
列车旅途中,有位年轻乘客一直处于亢奋的通话中,不同地换着人倾诉,通话内容开头总是千篇一律:“今年我混得特差,好多机会都与我擦肩而过,我悔青了肠子……”手机终于没电了,他才停下来。
坐在一旁的冯小刚乐呵呵地听着,微笑着问年轻人:“我听你通话中多次提到‘混’这个字,你知道这个字到底怎么写吗?”对方疑惑地看了一眼冯小刚,说:“三点水,加一个‘昆’,就是‘混’字。”
“你知道‘混’这个字的含义吗?”冯小刚接着问。
“我认为糊里糊涂过日子,有钱赚就是‘混’。”对方回答。
冯小刚说:“这个‘混’字大有玄机,首先看它右边的字,是‘昆’,就是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日子是‘比’出来的。那么如何去比呢?或者如何比得过别人呢?那就看‘昆’旁边的三点水。要有一点良好心态的水位,要有一点拼搏抗争的水准,还要有一点道德修养的水平,这样才是真正的‘混’字,也是‘混’的最高境界。”
【适用话题】 “人生”“命运”“规劝”“乐于助人”等。
推理方法
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从远大目标写起,把八个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假设推理:“欲……先”,通过排比,以如虹气势强调了达成目的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因果推理:“而后”,强调手段正确对于目标达成的关键作用。
推理分析方法:
1.假设分析法。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总结写法:观点+例子+反面假设推演出假设之后的严重的后果或者美好的前景。
2.因果分析法。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总结写法:观点+例子+原因分析。
3.归纳分析法。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总结写法:观点+众多材料+结论(一两句概括材料的共性)。
请以“若要成功,须重立志”为主题,运用假设推理进行议论分析。
答: 示例:若要成功,须重立志。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苦练书法,才会成就一代书法家。
积学储宝
古代文化常识
(一)课内文化常识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二)课外文化常识
天文名词解释(二)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āng)】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第二单元 第五课 *大学之道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4.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 _。
(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_ __。
(3)《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_ __。
6.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个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7.怎样修身?课文《大学之道》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化自信这一角度,写一段议论文字,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个字。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意为危险,与“知己彼知,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1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译文: _ __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译文: _ __
12.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B.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C.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D.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以图秦”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图”字含义相同。
B.“愿王察之”与“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两句中“察”字含义相同。
C.“文王用之而王”与“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两句中“王”字含义相同。
D.“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两句中“鄙”字含义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之时,姚贾自告奋勇出使四国,不但制止了四国攻秦的战略,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B.面对秦王“以寡人财交于诸侯”的质问,姚贾说明了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完全是为了秦国和秦王的利益。
C.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卞随、务光等人的例子,意在向秦王阐明是人才就不要怕其出身低微的道理。
D.姚贾认为,作为明君,不听信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而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大臣们就不敢用虚名来希求于国君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译文: ___
(2)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译文: _ __
17.请简要概括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大学之道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解析】 B项,②“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C项,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志向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D项,②“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 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解析】 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南/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4.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解析】 B项,“相悖的”错,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壹是皆以修身为本__。
(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_致知在格物__。
(3)《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_身修而后家齐__,__家齐而后国治__,__国治而后天下平__。
6.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个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答案】  _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__
7.怎样修身?课文《大学之道》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化自信这一角度,写一段议论文字,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个字。
【答案】 _“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聚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严重受挫,在反思传统时出现了很大偏差。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功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内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解析】 “桓公”作“获”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C项。“卫邢无难”主谓宾结构完整,“狄”应作下一句“亦丧之”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句,排除A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殆,意为危险,与“知己彼知,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解析】 “务……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说法错误。两者的意思相同,都是致力、从事的意思。“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的句意: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致力于修养仁德用来祭享神灵和人民。“务耕织”的句意:从事耕作纺织。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解析】 “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说法错误。从文中“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可知,司马侯认为如果楚王荒淫虐乱,诸侯就会抛弃他,到那时就没有谁来同晋国争霸了。所以并非要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1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译文: _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你还是答应楚国吧。__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译文: _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占据中原的想法,现在正是时候。__
12.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答案】 _①善于抓住时机。都抓住敌国暴虐无道、不得人心的时机获取胜利;②都强调修德强本才是一个国家(国君)应该追求的目标这样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所在。
或:都强调修德的重要性,①司以侯劝谏君王发政施仁,追求德政来强国;②伍子胥劝谏君王行事要合乎道义,不要因个人的仇怨而损伤大义。__
【参考译文】
楚灵王即位后,想成为诸侯的霸主,于是要举行诸侯的会盟,派椒举到晋国协商要求诸侯参加(由楚国主持的)盟会。晋平公想不答应这一要求。司马侯说:“不可以。楚灵王正在张大势力,你答应他的要求,而修养道德来等着看他的趋向。如果他趋向德政,我们还要服从他们,更何况各诸侯国呢?如果上天把他们放到荒淫虐乱的境地,楚国就会放弃诸侯,我们又能有谁来与争霸呢?”晋平公说:“晋国有三方面不致危难的条件,会有什么敌人呢?国家地形险要而多有马匹,齐国、楚国多灾多难,有这三条,我们去哪里会达不到呢?”司马侯回答说:“依靠地形险要和马匹众多,又乐于邻国的内难,是三种危机。依靠险要和马匹多,并不可以作为巩固国家的基础,从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致力于修养仁德用来祭享神灵和人民,没有听说过一定要靠地形险要与马匹多的。为什么要为邻国的患难高兴呢?齐国发生了仲孙无知夺取政权的内难,因而获得了齐桓公,齐国到现在还依赖着桓公的霸业。晋国发生了里丕的作乱,而得到了晋文公,所以晋国发展成为盟主。卫国、邢国都没有发生内难,狄人也灭亡了他们。所以别人的患难,是不可高兴的。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你还是答应楚国吧。”晋平公就答应了楚国使者的要求。楚灵王于是在申地举行了诸侯大会,与诸侯一起去讨伐吴国。并修建章华台,进行了在干溪的战事。这些事让(楚国的)百姓在下面因为辛劳而怨声载道,大臣在上面背叛(楚灵王),公子弃疾于是发动叛乱,楚灵王出逃外国,最后在荒野死去。所以说:“晋国都没有顿一下戟楚国就灭亡了。”这都是司马侯的谋略啊。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出楚国。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侍奉吴王阖闾,阖闾就准备将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这样。我听说诸侯不替一个平民报仇。况且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我不可以这样做。”这样攻打楚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蔡昭公去楚国朝见,有一件漂亮的羔裘皮衣,楚国的令尹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楚国的国都郢,多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汉水边,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如果有诸侯攻打楚国,我一定为他做先锋!”楚国听说这件事,便兴师讨伐蔡国。蔡国就向吴国求救。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建议:“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占据中原的想法,现在正是时候。”于是,吴国兴兵讨伐楚国,在柏举这个地方打败楚国,成就了吴国的霸业,这都是伍子胥的谋划啊。所以《春秋》中对伍子胥进行赞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B.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C.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D.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解析】 “四国”作“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项;“使贾不忠于君”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使贾于君不忠”,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将以图秦”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图”字含义相同。
B.“愿王察之”与“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两句中“察”字含义相同。
C.“文王用之而王”与“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两句中“王”字含义相同。
D.“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两句中“鄙”字含义不同。
【解析】 A项,“将以图秦”的“图”意为“图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中的“图”意为“考虑”,二者含义不同。句意:将要来图谋攻秦/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B项,两句中的“察”都是“明察”的意思。句意:希望大王明察/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C项,两句中的“王”都是“称王”的意思。句意:文王任用他从而称王/沛公想在关中称王。D项,“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的“鄙”意为“边邑”,“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意为“见识浅陋”,二者含义不同。句意: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之时,姚贾自告奋勇出使四国,不但制止了四国攻秦的战略,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B.面对秦王“以寡人财交于诸侯”的质问,姚贾说明了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完全是为了秦国和秦王的利益。
C.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卞随、务光等人的例子,意在向秦王阐明是人才就不要怕其出身低微的道理。
D.姚贾认为,作为明君,不听信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而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大臣们就不敢用虚名来希求于国君了。
【解析】 “意在向秦王阐明是人才就不要怕其出身低微的道理”表述错误,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卞随、务光等人的例子,意在向秦王阐明君主要善用人才,不能因人才出身卑微而拒之门外。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译文: _便拨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__
(2)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译文: _让他参与(掌管)国家大事,不是用来勉励群臣的办法。__
17.请简要概括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
【答案】 _①借大王的权势私交诸侯;②出身低微;③曾为盗贼、逐臣。_
【参考译文】
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图谋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战事失利之时,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姚贾回答说:“臣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便拨给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于是姚贾辞别秦王,制止四国攻秦的战略,阻止他们的出兵,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来回报秦王。秦王十分高兴,马上封给他千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韩非知道了这件事,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出使荆、吴、燕、代等地,长达三年,这些地方的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库中的珍宝却已散尽。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做过盗贼,虽然在赵国做过官,后来却被驱逐出境。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道:“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姚贾回答说:“有。”秦王说:“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而臣现在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呢?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比干,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秦王又说道:“寡人听说你是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用。但文王任用他最终建立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穷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禁,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当初不过是虞国一个乞丐,身价只有五张羊皮,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为相而让西戎朝拜臣服,过去晋文公倚仗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四个人,出身无不卑贱,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古代隐士)那样,国君哪里能够任用他们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的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一来,所有为臣子的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秦王叹服:“爱卿说的在理。”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列国而惩罚了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