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五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3.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
1.“所以”“是”“事”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近几年,高考语文注重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考查。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课前预习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课上思辨
拓展延伸
积学储宝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邹(今山
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
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
2.熟悉作品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的,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一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中的名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章句下》)
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2)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章句下》)
译:每过五百年一定有一位圣君兴起,而且还会有命世之才从其中出来。从周武王以来,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论年数,超过了五百年;论时势,现在正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除了我,还有谁呢?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
译: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译: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5)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恭敬他。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章句上》)
译:心这个器官职能在思考,(人的善性)一思考便得着,不思考便得不着。
(7)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章句上》)
译:有名的木工教导人,一定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呀!”
(9)“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章句上》)
译:古代的人,得意,惠泽普施于百姓;不得意,修养个人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不得志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1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章句上》)
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不愧于人,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快乐。”
(1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尽心章句上》)
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小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之门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一点儿缝隙都一定照到。”
(12)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章句下》)
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不如没有书。”
(1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
译: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为轻。”
出自《孟子》的成语
以五十步笑百步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流连忘返 出尔反尔 揠苗助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怨天尤人
彼一时,此一时 一傅众咻
自暴自弃 左右逢源 专心致志
舍生取义 以邻为壑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了解背景
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rú
chù
cè
nà
yāo
wù
内,同“纳”,结交
然,同“燃”,燃烧
6.一词多义
说
认为
叫做,称作
对……说,告诉
推辞
言辞,文辞
理由,借口
告别
古代的一种文体
萌芽,发端
边际,末端
端正
7.特殊句式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
(2)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判断句。“非……也”表判断
判断句。“……也”表判断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
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
宾语前置句。“自贼”即
“贼自”
课上思辨
任务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2.你对孟子的“四端”是如何认识的?孟子关于“四端”的论断是否有合理性?
答: 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来确立人的道德和尊严,这是先秦儒家常采用的方法。孟子认为,人本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与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路。
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尧、舜,可最终成了桀、纣;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人。因此,只有发扬光大“仁义礼智”才能成为君子。
任务 二
赏析表达技巧
1.使用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 孟子文章常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句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智之端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这些句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盛,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从内容上讲,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又能突
出思想,加强感情。像“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铺陈,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人和“非人”的区别,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2.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
答: 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向往的理想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对道义的坚守,对“大丈夫”精神的倡导。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
【适用话题】 “使命”“责任”“担当”“忧患意识”等。
陈道明妙语说责任
知名演员陈道明在影视娱乐圈里堪称屈指可数的演技派,因为他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得深入骨髓。他说这是一个演员应尽的责任。而对于一个男人的责任,他也有自己独到且精辟的解读。
他说:“我理解的责任首先是‘不欠’。于国——祖国培育了我,所以要努力做到遵纪守法,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尽义务和责任;于家——父母养育了我,我要尽孝,让老人为我感到欣慰;于妻——我要尽力维护这个家庭的利益;于子——让孩子因有我这个父亲而骄傲;于友——让对方因有我这个朋友而快乐;于人——让别人因为有我的存在而受益。这就是我理解的——知恩图报。”
好一个“不欠”,于国、于家、于妻、于子、于友、于人,他都力争做到不欠。这样的不欠,除了责任,更重要的其实是感恩。而作为一个男人的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些不欠和感恩,才会有足够的底气坦坦荡荡地存活于世间,不求顶天立地,只图心安理得。
【适用话题】 “责任”“感恩”“坦坦荡荡”“心安理得”等。
比喻论证法
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
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使用比喻论证法,可以使文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
4.运用比喻论证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因为有了分析,才使比喻论证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如果用故事作比喻,一般要概述故事的内容,以帮助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请以“老师·树根”为写作对象,运用喻证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语句。
答: 示例:也许是约定俗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利,多少人用它来赞美老师、讴歌老师,以此表达他们无限的崇敬,然而在我看来,与其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炬,不如把他们看成一棵强大的树根。
你看那高高的钻天杨,巍然屹立着,茎杆粗壮,枝叶繁茂,风吹不垮它,雨打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是谁在支持着这个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树根。它深深地埋藏在地底下,不断吸取水分、养料,供给枝叶的生长需求,尽管在你赞叹大树的繁茂时几乎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尽管在你盘算树的价值时忘了这价值从何而来,它依然默默地吸取着、奉献着,从不想钻出地面显耀自己,相反,为了更多的水分、更丰富的养料,它总是越扎越深,越扎越远。可见,树根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然而它的奉献比起春蚕、比起蜡炬,却有着更深的意义。
积学储宝
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人都有哪些主要称谓。
基本称谓
【直呼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1)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
(2)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官名或出生地】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第二单元 第五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贼者也 贼:小人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
2.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 _ 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_ 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_ _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__①__,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__②__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__③__;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
7.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个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亲民、重礼。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11.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译文: _ __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译文: _ __
12.文本二中孟子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舍弃、抛开,与《劝学》中“锲而舍之”意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劝学·阳货》中“迩之事父”意思相同。
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意思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回答,并明确地将这一话题岔开。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译文:
(2)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译文: _ __
17.从节选部分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第二单元 第五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贼者也 贼:小人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
【解析】 C项,自贼者也,意思是“自己残害自己”。贼:伤害、残害。
2.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 例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B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④四体:四肢。③⑤⑥古今异义。③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 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 _人皆有不忍人之心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_人之有是四端也__,__犹其有四体也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_苟能充之__,__足以保四海_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__①__,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__②__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__③__;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
【答案】 _①玉的品质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__②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__③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__
7.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个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答案】 _(1)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2)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解析】 “鲁公族孟孙之后”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项;“于齐”作“仕”的后置状语,“孟子仕于齐”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且“丧母”“归葬”是连个顺承的动作,由“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亲民、重礼。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解析】 “主张……亲民、重礼”错,“亲民、重礼”是儒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解析】 “他自知其思想迂阔”错,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可知,“迂阔”是当时诸侯国君对他的评价。
11.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译文: _(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__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译文: _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终必不可扑灭),泉水刚刚开始涌出(终必汇成江河)。__
12.文本二中孟子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_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__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孟子,是邹国仁人。孟子,名轲,他的字没有听说过。有人说,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此(尽管)孟子在齐国为官,但他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安葬回了鲁国。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的子孙,之后也因为国家衰落,分别到了其他国家。孟子有善良的品质,早年失去父亲,幼时受到慈祥的母亲三迁之教。(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周王室衰微之际,诸侯国无所顾忌,发动战争争强称霸,相互侵夺土地;当时选取士人,致力于以权术谋略为首要,认为这样的人才是贤能之士。先王的治国之道渐趋衰败废弃,各种思想一并而起,像杨朱、墨翟这样放纵的言论来扰乱时事迷惑众人的并非其一。孟子忧伤尧、舜、汤、文、周公、孔子的事业将要没落衰微,正道受阻停滞,仁义荒废、懈怠,奸邪谄媚的小人竞相奔走,邪道取代正道。在这个时候,他就羡慕孔子周游各地忧心世事,于是用儒家思想游说于诸侯国想要周济百姓。然而,由于他不愿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当时的诸侯国国君都说他思想言行不合实际,始终没有人采纳他的观点。孟子也知道自己遭逢周王朝运数将尽,而汉王朝还没有兴起之际,出仕不能辅佐君主创造尧舜时代那样和乐升平的盛世,退隐也不能让人们遵守夏、商、周三朝的遗风,为死在世上却默默无闻感到耻辱,因此留下合乎礼法之言传给后人。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于是,孟子退隐后,编次撰集所结交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弟子公孙丑、万章这些人的疑难问答,又亲自撰写行为规范之类的言论,撰写书籍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八百六十五个字。包含天地,统摄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清清楚楚,无所不在。帝王公侯遵守它,就可以获得昌盛太平,称赞祖先功德;卿大夫士遵循它,就可以效忠君主尊敬父亲,树立忠信之义;坚守志向砥砺节操的人以它为表率,就可以推崇高尚的节操,抵抗虚浮的名利。孟子这样有风范的人往往寄情于物,用《风雅》来匡正言行,可以说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是闻名于世、仅次于圣人而又学识很高的人。
文本二: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解析】 首先可根据“仁且智”判断“仁”“智”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即对应“学不厌”“教不倦”,故可首先排除B、C两项;然后再比较剩余两项,根据句意,“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这是对是否为圣人的评判,而“不居”是孔子的自我评判,故可排除D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舍弃、抛开,与《劝学》中“锲而舍之”意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劝学·阳货》中“迩之事父”意思相同。
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意思相同。
【解析】 “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意思是服侍,侍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回答,并明确地将这一话题岔开。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解析】 “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分析错误,孟子用这一寓言故事旨在批判那些急于求成而不注意长期坚持培养浩然正气的人。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译文: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
(2)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译文: _孔子兼有这些特长,却说:“我在辞令方面,就不擅长。”既然这样,那么夫子您称得起是圣人了吗?__
17.从节选部分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案】 (1)特点:伟大刚强。(2)①培养原则:要始终与正义和道德联系起来。②培养方法:要长久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心急。
【参考译文】
(孟子)说:“我善于剖析言辞,我也擅长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道:)“敢冒昧请教,什么叫作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妨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配合着正义和道德;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正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我因而说,告子不曾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它,不能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庄稼苗都枯槁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太少了。认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人,是种田不除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这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损害了它。”
公孙丑问:“怎么才算是剖析言辞呢?”
孟子说:“偏颇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片面因素,浮夸的言辞能剖析它的沉溺因素,邪辟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狡辩因素,搪塞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理屈因素。(这些言辞)从心里产生,对发令施政很有危害;用它来处理政务,会有害于国家大事。(如果)圣人再世,必定会赞许我的这番话。”
(公孙丑说:)“宰我和子贡很有口才,冉牛、闵子和颜渊善于论述道德修养。孔子兼有这些特长,却说,‘我在辞令方面,就不擅长。’既然这样,那么夫子您称得起是圣人了吗?”
(孟子)说:“啊!你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说:‘夫子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我达不到,我只不过学习不会厌烦,教人不觉得厌倦罢了。’子贡说:‘学习不厌烦,是智慧;教人不厌倦,是仁德。又有仁德又有智慧,夫子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夫子都不自居,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呢?”
(公孙丑说)“我私下曾听闻过:子夏、子游、子张都各有孔圣人的一部分优点,冉牛、闵子、颜渊大体接近于圣人,而在某些小的方面稍差,请问您属于哪一种人。”
(孟子)说:“姑且抛开这个话题吧!”
(公孙丑)说:“伯夷、伊尹怎么样?”
(孟子)说:“并不相同。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召唤;局势稳定才肯做官,社会动乱就要隐退,这是伯夷。什么样的君主都可以侍奉,什么样的百姓都可以召唤;局势稳定可以做官,社会动乱也可以做官,这是伊尹。该做官就做官,该隐退就隐退,该留任就留任,该迅速果断就迅速果断,这是孔子。这些都是古代的圣人,我都不能够做到。至于我的个人愿望,还是要学习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