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二单元
第六课 《老子》四章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3.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1.先秦诸子散文在高考语文北京卷、浙江卷等试卷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2.“加强自我修养”“尊重自然规律”等话题是近几年高考语文写作题的命题方向。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课前预习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课上思辨
拓展延伸
积学储宝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2.熟悉作品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老子》中的名句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纯自自己而然、自然而然。
(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想要收缩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止它,必先兴起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是所谓“幽微之明”。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以离开水之深处,国家的“利器”不可以明示于人。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产生于“无”。
(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译: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似懂而非懂;下士听了“道”,大声嘲笑它。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最大的方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最晚完成,最大的声音不能听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道”产生一(气),一产生二(天地),二产生三(和气),三产生万物。
(7)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译: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灵巧的好像笨拙,最有辩才的好像说话迟钝。
(9)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译:罪恶最大的是多欲,祸害最大的是不知足,过错最大的是贪得无厌。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灾祸啊,幸福就倚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里面。
(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只是常帮助善人。
(1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自然之道,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之道,是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出自《老子》的成语
上善若水 大器晚成 大巧若拙 出生入死
以德报怨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3.了解背景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fú
ɡǔ
shān zhí
yǒu
jīn
pàn
行,同“形”,形貌
泮,同“判”,分离
累,同“蔂”,土筐
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动词,表判断
指示代词,此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语气助词,用在句间,舒缓语气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增强陈述, 语气
动词,做
介词,向、对
介词,被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介词,在某处、某时
动词,对动
词,抵挡
动词,把守
动词,掌管
动词,夸耀
名词,功绩
动词,讨伐,攻打
动词,砍伐
课上思辨
任务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
答: 第1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2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3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第4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2.《?老子?四章》第1则中是如何阐释“有”和“无”的关系的?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老子通过车毂、埏埴与凿室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知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能看到的真相所迷糊,而忽略了真正事实。
3.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答: 在此,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收到预期效果,但那是不能持久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个人修身是这样,那么为政呢?也应该这样,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任务 二
把握观点态度
1.《?老子?四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答: (1)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素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2)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3)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4)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5)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6)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第六十四章中有“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两段话包含着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老子和荀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人生认识?
答: (1)共同之理:任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
(2)不同认识: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要对在这个过程中凡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同时,要尊重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过于人为干预,以强力为之。荀子则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拓展延伸
成功者做事常常未雨绸缪,在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已经洞察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向和结果。所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就是说“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成大事的人都是先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创造了大事业。干大事业者一定要谨慎,要遵循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时间的磨炼,获得成功。
【适用话题】 “居安思危”“把握时机”“坚持”“谨慎”等。
莫言:王安忆得诺贝尔文学奖,争议肯定比我小
王安忆是当代最高产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勤奋几乎无人可及。她每天都在写作,在家里写,在会议期间写,在几万米的高空,照样写。对于王安忆的勤奋,莫言曾笑言:“你们要是有机会握握她的手,就知道她有多勤奋了,手特别硬,就像是毛毯厂的女工。”
莫言的话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女性:作家刘震云的祖母。刘震云的祖母年轻时是位割麦子高手,几里长的一垄麦子,她割完了,回头一看,男人们连一半都没割完,祖母的“秘诀”是:“下地之前,我就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一直割到底,割的时候,中间不要直起腰来。”
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王安忆的一段话恰好印证了这种“割麦子成功学”:“写小说就是这样……拿起笔,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着上一日所写的,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日以继日。要是有一点动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
铺展在面前的稿纸,就是她的麦田,她手中的笔就是镰刀。这位“69届初中生”弯下腰,挥着镰刀,从“小鲍庄”一路割来,不管烈日当空,还是“雨,沙沙沙”,她都从未停歇,不知不觉,她已走进了生命中最大的一块麦田——上海!她知道,在这“众声喧哗”的地方,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才能避免堕入这蚀骨的“海上繁华梦”。
她直起腰,擦擦汗水,打量走过的路,连自己都不禁感到吃惊:我怎么割了这么多麦子?她的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她的骄傲不是自我陶醉,在中国文坛,她的小说早已得到了一致的赞誉,用莫言的话说:“王安忆得诺贝尔文学奖,争议肯定比我小。”
【适用话题】 “坚持”“勤奋”“内心宁静”等。
善用逆向思维
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
逆向思维要有独到的敏锐眼光。当然,逆向思维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诡辩,它必须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合乎生活情理,并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有合理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为求新求异而陷入偏激、偏执和脱离实际的泥潭。
从论述“相互欣赏的神奇作用”的角度,对成语“蜻蜓点水”进行逆向思维翻新,不少于100字。
答: 示例:蜻蜓点一点水,湖就温柔地笑了。笑,不是轻蔑它的肤浅与软弱,而是赞赏,倾心于蜻蜓的美丽和高贵,醉心于蜻蜓浅尝辄止的活泼与顽皮。同样是赞赏,蜻蜓青睐湖的宁静致远、波澜不惊。两束赞赏的眼光交织在一起,于是有了蜻蜓点水的和谐与完美。
积学储宝
(一)课内文化常识
古车中可以载人载物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 (yǐ),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圆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连接辋和毂的是辐。车轮的辐条一般为三十根。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这叫辐辏(còu)。车轴是一根横梁,上承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叫軎(wèi)。轴头上有孔,用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它的形状像个趴伏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
(二)课外文化常识
古代谦称、敬称、贱称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敬称】 (1)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称天子:殿下。
(3)称将军:麾下。
(4)称对方或对方亲属: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5)称年老的: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6)称谓前加“先”,表示已去世。
(7)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间的称谓: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贱称】 竖子/小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第二单元 第六课 《老子》四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①跨者不行 跨:跃、越过
②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 强:强壮
D.①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②自知者明 知:知识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安易持
B.故有之以为利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C.死而不亡者寿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
B.起于累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曰余食赘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民之从事
C.自见者不明
D.是以圣人欲不欲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 _ __。”
(2)《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 _ __。”
(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 _ _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春秋战国时,淮河流域是老庄思想发源地。唐朝皇帝因和道教鼻祖老子李耳同姓,__①__,于是,老子故里亳州成为全国道教祭祀中心。据《亳州志》记载,州城中有寥阳万寿宫、玉清万寿宫,均祀老子。__②__: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如亳州,祀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后又册封老君妻为“先天太后”,命令王公百官皆习《老子》;唐玄宗李隆基“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均见史州《皖志综述》)。从现有史料看,早期道教建筑一般也遵循传统的殿堂、楼阁、坛庙建筑所遵循的“礼制”,但在内部环境处理上,融入自家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学道成仙等。这些思想,__③__,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因是道教起源于中国远古的巫祝。
7.将下面几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要求不遗漏信息,可以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①函谷关是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
②函谷关是当年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点。
③3月30日,1万名中学生齐声吟诵《道德经》。
④这次活动旨在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2581年。
⑤这一活动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进行。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注】①黄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年号。②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守藏室之史”中的“史”指史官,负责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员;周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吏又有府史、胥徒史。
B.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
C.刑名:指战国时期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亦尚“刑名”。
D.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汉宣帝时期降为太史令,文中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身份,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管理周守藏室的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地人老莱子,一个是周朝叫儋的太史。
B.《史记》中记载,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C.《史记》中记载,老莱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活了上百岁;又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可见,老子是一个隐士高人。
D.庄子“散道德”,申子“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这三个人的学说都能溯源至老子,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译文: _ ”__
(2)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译文:
12.选文主要是从哪三个方面传记老子的?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唱①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②,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③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隤④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犹錞⑤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磨坚,莫能与之争。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⑥。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⑦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节选自《淮南子·原道训》,有删改)
【注】①唱:倡导。②趋舍指凑:进退行止。③蘧伯玉:卫国的大夫。④隤(tuí):倒塌。⑤錞(duì):古代矛戟柄末上的金属套。⑥訾(zǐ);通“赀”,计算。⑦蚑蛲(qín áo):小虫。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B.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C.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D.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唱者,穷之路也”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
B.“大包群生而无好憎”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
C.“击之无创”的“创”指伤口,与《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创”含义不同。
D.老聃,即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道家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率先行动容易失败,后采取行动容易成功。这个道理普通人看得很清楚,但是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
B.文章认为,先可以控制后,后也可以控制先;圣人恪守清静,遵循道,顺应万物的变化,常在后面不往前赶
C.本文与《荀子·劝学》都善于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本文以“水”设喻,写水的特点,突出强调其“柔弱胜刚强”的论点。
D.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但文学色彩很浓,除了运用比喻手法外,还举用历史典故充实内容,并运用铺张排比手法。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
译文: __
(2)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
译文: _ __
17.文中的“后”是不是甘于落后,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第二单元 第六课 《老子》四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①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①跨者不行 跨:跃、越过
②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 强:强壮
D.①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②自知者明 知:知识
【解析】 A项,②自伐者无功,意思是“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伐:夸耀。C项,②自胜者强,意思是“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强:刚强、果决。D项,②自知者明,意思是“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知:了解。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安易持
B.故有之以为利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C.死而不亡者寿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 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两个“之”均为代词,“它,它们”的意思。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是“但是、却”的意思。D项,两个“也”都是语气词,前者用在句中,表停顿;后者用在句尾,表示判断和肯定。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其脆易泮
B.起于累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曰余食赘行
【解析】 A项“泮”同“判”,分离。B项“累”同“蔂”,土筐。D项“行”同“形”。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民之从事
C.自见者不明
D.是以圣人欲不欲
【解析】 A项,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项,古义:不能明察。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 _千里之行__,__始于足下__。”
(2)《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 _知人者智__,__自知者明__。”
(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 _合抱之木__,__生于毫末_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春秋战国时,淮河流域是老庄思想发源地。唐朝皇帝因和道教鼻祖老子李耳同姓,__①__,于是,老子故里亳州成为全国道教祭祀中心。据《亳州志》记载,州城中有寥阳万寿宫、玉清万寿宫,均祀老子。__②__: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如亳州,祀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后又册封老君妻为“先天太后”,命令王公百官皆习《老子》;唐玄宗李隆基“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均见史州《皖志综述》)。从现有史料看,早期道教建筑一般也遵循传统的殿堂、楼阁、坛庙建筑所遵循的“礼制”,但在内部环境处理上,融入自家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学道成仙等。这些思想,__③__,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因是道教起源于中国远古的巫祝。
【答案】 _①推崇道教__②其他唐帝王也重视道教__③既有浓重的迷信色彩__
7.将下面几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要求不遗漏信息,可以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①函谷关是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
②函谷关是当年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点。
③3月30日,1万名中学生齐声吟诵《道德经》。
④这次活动旨在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2581年。
⑤这一活动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进行。
【答案】 _3月30日,1万名中学生为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2581年,在河南省灵宝市当年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点及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齐声吟诵《道德经》。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注】①黄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年号。②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解析】 “良贾”是名词,作“深藏若虚”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盛德”“盛”修饰“德”,也不能断开,排除C项;“骄气与多欲”是并列短语,不能断开。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史:“守藏室之史”中的“史”指史官,负责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员;周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吏又有府史、胥徒史。
B.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
C.刑名:指战国时期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亦尚“刑名”。
D.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汉宣帝时期降为太史令,文中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
【解析】 老子,主张“无为”,庄子主张“齐物”。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身份,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管理周守藏室的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地人老莱子,一个是周朝叫儋的太史。
B.《史记》中记载,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C.《史记》中记载,老莱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活了上百岁;又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可见,老子是一个隐士高人。
D.庄子“散道德”,申子“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这三个人的学说都能溯源至老子,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
【解析】 “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周太史儋预言秦国将有称王称霸的君主出现。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译文: _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说:“您将要归隐了,请勉强为我写本书。”__
(2)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译文: 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
12.选文主要是从哪三个方面传记老子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_(1)老子的身份和经历。(或老子的生平)(2)老子的思想主张。(或老子的品格追求)(3)老子思想的影响。__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京城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者,姓名不传,就连骨头都已经烂掉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已。君子生逢其时,就当策马扬鞭;生不逢时,就当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值钱的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似的;君子一身本事,表面看起来却笨笨的。抛弃你的傲气和欲望,放下你的架子和奢望,这些对您自身都没好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纶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矰捕获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恐怕就可以称得上是龙一样的存在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王室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强为我写本书。”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学说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士高人。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李耳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又主张清静,一切自然归正。
庄子是蒙地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但他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学说。申不害是京邑人,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以循名责实为主。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黄帝和老子。太史公说:老子推崇“道”,而“道”是虚无缥缈的(即没有实体的),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申子勤奋自勉,推行循名责实的治国方略。韩子制定法度,切合现实,辨明是非,用法严苛,绝少施恩。这三个人的思想都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据,可见老子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唱①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②,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③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隤④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犹錞⑤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磨坚,莫能与之争。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⑥。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⑦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节选自《淮南子·原道训》,有删改)
【注】①唱:倡导。②趋舍指凑:进退行止。③蘧伯玉:卫国的大夫。④隤(tuí):倒塌。⑤錞(duì):古代矛戟柄末上的金属套。⑥訾(zǐ);通“赀”,计算。⑦蚑蛲(qín áo):小虫。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B.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C.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D.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解析】 “日回而月周”中,“日回”和“月周”结构一致,并列关系,“时”作下句的主语,应在“月周”后断开,排除A项;“尺之璧”和“寸之阴”结构一致,前后呼应,故“寸之阴”不能断开,排除B项;“履遗而弗取”和“冠挂而弗顾”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先唱者,穷之路也”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
B.“大包群生而无好憎”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
C.“击之无创”的“创”指伤口,与《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创”含义不同。
D.老聃,即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道家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
【解析】 A项,“先唱者,穷之路也”中“穷”是“困厄”;“羡长江之无穷”中“穷”是“尽”。故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相同。句意:率先倡导,是导致困厄的根源/羡慕长江无穷无尽。B项,两句中的“而”都表转折关系,却。句意:它广博地包容了世上万物,却没有任何好恶/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C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创”是开创的意思,两句中的“创”含义不同。句意:刺它却没有创伤/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D项,正确。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认为,率先行动容易失败,后采取行动容易成功。这个道理普通人看得很清楚,但是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
B.文章认为,先可以控制后,后也可以控制先;圣人恪守清静,遵循道,顺应万物的变化,常在后面不往前赶
C.本文与《荀子·劝学》都善于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本文以“水”设喻,写水的特点,突出强调其“柔弱胜刚强”的论点。
D.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但文学色彩很浓,除了运用比喻手法外,还举用历史典故充实内容,并运用铺张排比手法。
【解析】 “这个道理普通人看得很清楚,但是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错,原文为“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意思是这是普通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也是贤者智者不能回避的,不是说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
译文: _它使天下变得富足,可是自己却没有枯竭,德泽遍施百姓,但自己却无所耗费。__
(2)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
译文: _水之所以能获得天下最高德行,是因为它生性柔软而润滑。__
17.文中的“后”是不是甘于落后,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 _不是。作者认为,所谓“后”是待有利时机而动,而非自甘落后,无所作为。__
【参考译文】
率先倡导,是导致困厄的根源;后来行动,却是通达的根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一般人的寿命是七十岁,但是,他的进退行止,是每天都生活在悔恨当中的,这样一直到死亡。因此蘧伯玉活了五十岁,却觉得自己的四十九年是错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率先采取行动是很难做到明智无误的,后采取行动反而易于成就功业。先行者攀上高峰,后行者可以跟随着先行的人攀上山峰;先行者越过洼地,后行者只需要踩着他们的脚印就可以轻易过去;先行者跌倒陷落,后行者却可以趁机进行思索了;先行者失败,后行者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了。由此看出,先行者是后行者的箭靶。就好像戈矛的柄套和锋刃一样,锋刃经历磨难最终损坏了,但是柄套却没有变化,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它处在后面的位置。这是普通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也是贤者智者不能回避的。所谓后者,并不是等于停滞不动,凝固而不流动,而是重视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应付事物的变化,掌握了道的内在道理来应对外界的变化,前面的可以做到控制后面的,后面的也可以做到制服前面的。这是为什么呢?不放弃制人的契机,别人也就不能制约他。时间的运转变化,其速度是非常快的,连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在它前面行动就容易超过,在它后面行动又会赶不上。日月回旋周行,光阴易逝,时间从来不会迁就任何一个人。所以圣人不认为一尺的玉璧有多么贵重,他们重视的却是一寸的光阴,这是因为时光难得却容易失去。禹为了赶时间,鞋子掉了也不管它,帽子挂在树枝上也不回头,他这样做并不是争着走到前面,而是争取时机。所以圣人恪守清静、谦和之道,怀抱柔弱之节,顺应万物的变化,常常在后面并不往前头赶。为人柔弱而沉静,安舒而平定,攻克大的难关,没有人能够和他们抗争。天下万物中,最柔弱的就要算水了。但是它大到不可以穷尽,深到无法去测量;长得没有尽头,最远的距离沉没在无边无涯之中。水的兴盛、衰落、减少、增加的程度都是无法计量的。它蒸发到天上于是变成了雨露,降落到大地上就变成了水泽。万物离开它就不能生长,百事没它就干不成。它广博地包容了世上万物,却没有任何好恶,恩泽施加于微小之虫,却从来不要求报答。它使天下变得富足,可是自己却没有枯竭,德泽遍施百姓,但自己却无所耗费。水在不停地流动没有终点,微小到无法握住它。打它没有任何痕迹,刺它却没有创伤,砍它不断,烧它点不着。它消融流逸、错杂相纠,不可消失。它锋利到可以穿透金石,刚强到可以穿越天下。取有余补不足,为天地尽其责,恩泽施于万物,并不分前后。因此没有私爱,也就不存在公心,水势浩浩荡荡,泛滥震荡于天地之间,和天地融为一体;它无所谓左,也无所谓右,河流纵横交错,和万物一起始终,这就是最高之德。水之所以能获得天下最高德行,是因为它生性柔软而润滑。因此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出现于无形之中,进入没有空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无为是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