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共42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共42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2 21:25:54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二单元 
第六课 五石之瓠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3.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地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1.本课中的“举”“固”“过”等文言实词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出现。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近年来,高考出现了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考查。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课前预习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课上思辨
拓展延伸
积学储宝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并
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
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
主义色彩,给人以超凡脱俗、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2.熟悉作品
《庄子》现存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杂篇可能掺杂着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一说内、外、杂诸篇都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思想的是《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子》中的名句
(1)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齐物论》)
注:芧(xù):橡子。天钧:自然的均衡之道。
译:(辩者们)损耗心神去求一致,而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的“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有个养猴子的人分橡子给猕猴,说:“早上三升,晚是四升。”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愤怒。他又说:“那么早上四升而晚上三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高兴了。名与实都没有亏损而猕猴喜怒却因而不同,也是顺应猴子的心理作用罢了。所以,圣人调和是非之争而保持自然均衡,这就叫做物我两行(各得其所)。
析:庄子用朝三暮四的猴子来比喻执迷于分辨事物差异的人。作者认为通达的人不会为是非彼此纠缠,也不会耗损精力寻求一致,他们顺乎自然,物我各得其所。
(2)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
译: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的一只蝴蝶,自我感觉快意极了,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忽然醒了,自己分明是僵直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化为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分别的。这种物我的转变就叫作“物化”。
析:庄子是庄子,蝴蝶是蝴蝶,但在梦中庄子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庄子,物与我的界限被打破了。庄子在梦中实现了万物与我的合一,在梦中悟出了万物齐一的道理,抵达了逍遥之境。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译:泉水干了,鱼儿一同困在陆地上,相互用湿气吸嘘,相互用口沫湿润,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析:作者用干涸之泉的游鱼喻濒死之人,认为与其在死亡降临之时,苦苦挣扎,不如忘记生时的快乐,坦然赴死。
出自《庄子》的成语
越俎代庖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安时处顺 薪尽火传 相濡以沫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舐痔得车 朝三暮四 贻笑大方
呆若木鸡
3.了解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huò
xiāo
pǒu
jūn
píng pì
kuàng

龟,同“皲”,皮肤冻裂
,同“纩”,丝绵絮
6.一词多义
动词,拿起,举起
形容词,全
动词,攻取
动词,超过
动词,拜访
动词,经过
过错
犯过错
词,实在,确实
动词,稳固
副词,本来
形容词,顽固
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副词,有时
副词,或许
8.特殊句式
(1)则所用之异也( )
(2)请买其方百金( )
(3)以说吴王( )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名词作动词,种植
名词作动词,统率部队
判断句。“……也”表判断
倒装句。状语后置,即“请(以)百金买其方”
省略句。即“以之说吴王”
课上思辨
任务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
答: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2.《五石之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 (1)任何事物都有其用处,要做到因物而用之,用物之大用。(2)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关键在于思维不要只停留在世俗的层面,必须要超越日常功利的层面。
任务 二
把握观点态度
1.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答: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对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答: 这里蕴涵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思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3.从本课与上一课节选的《庄子》《老子》选文来看,你能发现《老子》《庄子》风格特色有何明显不同?
答: 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拓展延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的意思是一棵合抱大的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高的高台由一筐又一筐的泥土堆积起来,千里远的行程得从脚下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得从头一步一步开始做起,经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之后,事物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一定会有所收获。
【适用话题】 “量变引起质变”“持之以恒”“积累”等。
彼特·丁拉基:《权力的游戏》里的小个子巨人
有个老笑话,说有一种人,谁见他都得低头,这种人就是理发师。这个笑话套用在美国著名演员彼特·丁拉基身上也适用——从前人们低头是因为他135厘米的身高,现在则是因为他出众的演技,向他表示敬意。
高中时,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症的丁拉基爱上了表演,之后进入一所私立文学艺术学院学习表演。毕业后,他在一家提供考试服务的公司,负责把信息输入电脑,一干就是7年。但他始终坚持表演梦,经常参加舞台演出。1995年,他开始有了电影邀约。
丁拉基的银幕处女秀似乎很不吉利——他在小成本喜剧电影《开麦拉狂想曲》中扮演一名因为身高限制,只能接自己不喜欢角色的不得志演员,这也符合多数人对丁拉基职业生涯的预期。但他反感把身高作为卖点,虽然已经交不起房租了,丁拉基还是拒绝了一个个邀请他出演矮人角色的片约,包括后来成为经典的《指环王》系列。
慢慢地,丁拉基意识到,“我的自尊心和戒备心太强了,这显然限制了我事业的发展”。在放下不必要的执拗后,丁拉基迎来了更多机会。2003年,他主演电影《心灵驿站》,用一个矮人角色收获了影评人对他演技的肯定。而真正让人们对“小矮人”丁拉基的印象发生改变是
在2011年,他参演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播出了。丁拉基扮演的角色“小恶魔”,虽身材矮小,但能凭借头脑化险为夷而成为剧中最受观众欢迎的角色之一,业界也给予他高度赞誉,将当年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最佳男配角奖都颁给了他。小个子的丁拉基已经成了全世界的偶像。
【适用话题】 “追求梦想”“坚持不懈”“赢得人生”等。
鲜明的感彩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围绕“忧与爱”这个主题,选用名人事例,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态度,200字左右。
答: 示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民族魂”的大旗遮住鲁迅先生瘦弱的身躯,却遮不住其在国难面前的大爱。“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巨大的重压折断了“最美妈妈”吴菊萍的臂膀,却折不断她为孩子撑起的大爱之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再大的忧患,在大爱面前,也只能变得无比渺小。人生,是对忧患不屈抗争的过程;人生,是对大爱笃定追求的过程。 
积学储宝
(一)课内文化知识
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道家没有儒家和墨家的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二)课外文化知识
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 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
三四岁的女孩(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第二单元 第六课 *五石之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 为: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3.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则所用之异也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郭象对于人物价值取舍的最高关切不过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结构中的角色扮演的取舍,关切仅在政治事务的层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就是庄子作为一个出世的哲学家的型态
②庄子的理论关切却是一个超越现实政治的精神境界
③如果陷身其中当然要知所自保
④政治事务中的角色人格与行事原则是一个不得不然的遭命
⑤庄子绝不会以身在庙堂而不顾毁誉,自作清高
⑥但是真正的智者却应该是远离政治的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③⑥④⑤①
C.④③⑥②⑤① D.④②①⑤③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庄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之一。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天下》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6.阅读下面的文字,从对雪的感受的角度归纳出两个结论。
古人王冕登山见雪,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可是当我儿时饿着肚皮走在放学的路上,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希望的是雪能变成一袋一袋的面粉。而寒冬腊月,当我穿着单薄的衣衫,冻得瑟瑟发抖时,又希望雪能变成一团团的棉花,好为我单薄的身体御寒取暖。而我的父辈们盼望下雪,是因为雪能为地里的庄稼保暖补水,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故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及“瑞雪兆丰年”之说。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边关思乡,闺中怀人,融失意生离情,历代文人骚客均需面对人生离与合的生命境遇。
材料:
今与昔 家与国 悲与喜
诉惆怅写欢聚 忆流年思往昔 抒壮志绘蓝图
年华消逝 保家卫国 他乡漂泊 建功立业 仕途失意 家乡团聚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译文: _ __
(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译文: _ __
12.在文本二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廖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文本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河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指所居之处。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丈夫,古代可以指成年男子。少年,古代指小孩。
B.列士,周代对上士、中士、下士的统称,职责为献诗讽喻君主。文中泛指各级官员。
C.北面,面向北。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对面,这里表示对臧丈人的尊重。
D.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不作回应,早上颁布实施法令,而到晚上就遁匿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B.文王并非看准臧地老者的才华,而是看好他钓鱼的心态。说明文王虽未与之言,却已是心灵相通了。臧地老人治国的成功正合文王无为治国之意。
C.《庄子·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庄子·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译文: _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文: _ _____
17.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第二单元 第六课 *五石之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我世世为洴澼 为: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意思是:如今卖掉这个方子,一下子就能赚一百两。鬻:卖。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意思是: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贻:赠送。⑥“客得之,以说吴王”意思是: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说:劝说。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解析】 A项中“行”同“形”,形体。B项中“泮”同“判”,分离。D项中“龟”同“皲”,皮肤冻裂。
3.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则所用之异也
【解析】 D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郭象对于人物价值取舍的最高关切不过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结构中的角色扮演的取舍,关切仅在政治事务的层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就是庄子作为一个出世的哲学家的型态
②庄子的理论关切却是一个超越现实政治的精神境界
③如果陷身其中当然要知所自保
④政治事务中的角色人格与行事原则是一个不得不然的遭命
⑤庄子绝不会以身在庙堂而不顾毁誉,自作清高
⑥但是真正的智者却应该是远离政治的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③⑥④⑤①
C.④③⑥②⑤① D.④②①⑤③⑥
【解析】 要根据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排序,遵循从“小组合”到“大组合”的原则,尤其注意句间的逻辑关系。与“关切仅在政治事务的层面”相关的是“庄子的理论关切却是……”,所以②在首位;从句意看,③中的“其中”代指的是④中的“政治事务”,所以确定④③是一个小组合;⑥中的“但是”紧承③中的“当然要知所自保”;到此可以排除B、C、D。故选A。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庄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之一。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天下》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解析】 C项,“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说法错误。应为先秦诸子散文。
6.阅读下面的文字,从对雪的感受的角度归纳出两个结论。
古人王冕登山见雪,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可是当我儿时饿着肚皮走在放学的路上,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希望的是雪能变成一袋一袋的面粉。而寒冬腊月,当我穿着单薄的衣衫,冻得瑟瑟发抖时,又希望雪能变成一团团的棉花,好为我单薄的身体御寒取暖。而我的父辈们盼望下雪,是因为雪能为地里的庄稼保暖补水,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故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及“瑞雪兆丰年”之说。
【答案】  _①对雪的感受因人而异。②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与人的境况密切相关。__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边关思乡,闺中怀人,融失意生离情,历代文人骚客均需面对人生离与合的生命境遇。
材料:
今与昔 家与国 悲与喜
诉惆怅写欢聚 忆流年思往昔 抒壮志绘蓝图
年华消逝 保家卫国 他乡漂泊 建功立业 仕途失意 家乡团聚
【答案】  _年华消逝,仕途失意,忆流年思往昔,历代文人骚客均需面对人生今与昔的生命境遇。
他乡漂泊,家乡团聚,诉惆怅写欢聚,历代文人骚客均需面对人生悲与喜的生命境遇。
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抒壮志绘蓝图,历代文人骚客均需面对人生家与国的生命境遇。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解析】 依据语法结构,其中,“患”的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项;“彷徨乎无为其侧”与“逍遥乎寝卧其下”是对称结构,二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解析】 “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说法错误,“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故“牺牛”应为纯色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解析】 “否定大鹏有所凭借”说法错误,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明确指出大鹏也需要借助风的力量,并未否定大鹏有所凭借。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译文: _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__
(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译文: _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生长在道路旁,木工都不看它。__
12.在文本二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 _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只能明白小的用处,并且以用小的方式来用大,因而困苦,无法逍遥。__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问无所不包,然而他学问的根本属于老子的学说。所以他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致都是寓言。他写作《渔父》《盗跖》《胠箧》,来毁谤孔子等人,来阐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但是庄子善于行文写作,分析词句,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人,也无法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言辞恣肆放纵,无所顾忌,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答应让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高位。您难道没见过那些用于郊祭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送进太庙(去当祭品)。在那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
文本二: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种植,长成的葫芦能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把它剖开做瓢,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这个葫芦并非不够宽大,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破了它。”庄子说:“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如今你有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制成腰舟,缚在身上,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看来先生还存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生长在路旁,木工都不看它。现今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子匍匐于地,来等待出来游戏的小动物;它们东跳西跃,不避高低,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在猎网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垂落天边的云,它可以说足够大了,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一棵大树,却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或空旷辽阔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而夭折,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它看似没有可用之处,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廖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文本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河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指所居之处。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解析】 “过”为动词,超过;“江河之流”作其宾语。“此其过江河之流”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比形于天地”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丈夫,古代可以指成年男子。少年,古代指小孩。
B.列士,周代对上士、中士、下士的统称,职责为献诗讽喻君主。文中泛指各级官员。
C.北面,面向北。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对面,这里表示对臧丈人的尊重。
D.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
【解析】 “少年,古代指小孩”表述错误。“少年”在古代指青年男子。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不作回应,早上颁布实施法令,而到晚上就遁匿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B.文王并非看准臧地老者的才华,而是看好他钓鱼的心态。说明文王虽未与之言,却已是心灵相通了。臧地老人治国的成功正合文王无为治国之意。
C.《庄子·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庄子·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解析】 “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错,依据文本二中河伯“始旋其面目”及其对海神发出的感叹“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见笑于大方之家”可知,河神自满后能够自我反省。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译文: _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见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文: _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这是)因为受时节的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这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_____
17.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_庄子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__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文王在臧地游览,看见一位老人在水边垂钓,可是他身在垂钓却不像是在钓鱼;不是手拿钓竿有心钓鱼,钓钩总是悬在水面上。文王想要起用他并把朝政委托给他,可是又担心大臣和宗族放心不下;打算就此作罢放弃这个念头,却又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得不到天子的恩泽。于是大清早便召来诸大夫嘱咐说:“昨晚我梦见了一位非常贤良的人,他面是黑色的,有胡须,骑着一匹杂色马,马蹄半侧是红色的,他对我大声呼喊说:‘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臧地的老人,这样百姓也就差不多解除了痛苦啦!’”诸位大夫惊恐不安地说:“这个显梦的人就是君王的父亲。”文王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是卜问这件事吧。”诸位大夫说:“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还是不必多虑,又哪里用得着再行卜问呢!”于是迎来了这位臧地老人并且把朝政委托给他。典章法规不更改,偏颇的政令不发布。三年以后,文王在国内遍访考察,见到各级官员不立朋党,各级长官不显功德。朋党纷纷离散,也就政令通达上下同心;各级长官不再显耀个人的功德,也就政务相当劳绩统一。文王于是把臧地老人拜作太师,以臣下的礼节恭敬地向他问道:“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到天下吗?”臧地老人默默地不作回应,漫不经心地推辞,早晨还行使政令而夜晚就遁匿了,从那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消息。
文本二:
秋天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洋向海神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见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受生活空间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这是)因为受时节的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这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减少;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不见有变化,无论是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