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3、愚公移山(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6 17:06:1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 ,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   ) 荷担(   ) 孀妻(   ) 箕畚(   )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②聚室而谋曰
古义:            今义:            
③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            今义: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意思。
①甚矣,汝之不惠。 __ 通___ _ ,意思是:
②始一反焉。 通 ,意思是: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_ 通_ ,意思是:
④一厝朔东。 __ 通__ ,意思是: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7.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8、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阅读训练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1·cn·jy·com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www.21-cn-jy.com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
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2·1·c·n·j·y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21cnjy.com
7.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4)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8.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一、
3. D 苦:愁
4.①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警戒 ②古义:家人 今义:指房屋、家、家族 ③古义:边上 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21教育网
5、①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意思是: 聪明
②始一反焉。 反通返,意思是: 返回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 没有
④一厝朔东。 厝通措,意思是: 放置
6. 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比”)
7.B
8.C
二、
1.D(苦:愁)
2. D( A.人称代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其:他的,他 句首语气词;表疑问,他的; 之:的,的; 他,的。
4.举动,思想。
5.顶真 C
6.B(河曲智叟用静止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却不增加,哪里愁挖不平呢?
(4)你太不聪明了。
(5)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1)有挖山的坚定决心,子孙无穷无尽;(2)山不能再增加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导学重点:
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导学难点:
1、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导学时数:1课时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 ( 21世纪教育网 )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1·cn·jy·com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篇,选自《列子 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www.21-cn-jy.com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2·1·c·n·j·y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高万仞( ) ②山北之塞( ) ③曾不能损魁父 ( ) ( )
④箕畚( ) ⑤孀妻( ) ⑥一厝( ) ⑦始龀 ( )
⑧智叟( ) ⑨亡以应( ) ⑩穷匮( )
2、解释加点字
⑴方七百里( ) ⑵年且九十( )
⑶惩山北 ( ) ⑷出入之迂( )
⑸聚室而谋( ) ⑹毕力平险( )( )
⑺指通豫南( ) ⑻相许 ( )
⑼损魁父( ) ⑽何苦而不平( )
⑾且焉置土石( )( ) ⑿投诸渤海( )
⒀固不可彻( )( ) ⒁无陇断焉( )
3、解释词语
⑴河阳( ) ⑵杂然( )
⑶献疑( ) ⑷箕畚( )
⑸始龀( ) ⑹汉阴( )
⑺甚矣( ) ⑻穷匮( )
⑼遗男( ) ⑽孀妻( )
三、理清文章思路: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四、问题探究
1、阅读 ( 21世纪教育网 )第一段思考:文章开头写太行、王屋两山的高大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思考: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
3、阅读第三段,思考: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从课文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4、文章结尾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四、拓展延伸
“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参考答案:
二、
2、解释加点字
(1)、面积 (2)、将近 (3)、苦于 (4)、曲折,绕远 (5)、家
(6)、 铲除 险峻的大山 (7)、直 (8)、赞同 (9)、削减 (10)、愁
(11)、哪里 安放 (12)、之于 (13)、顽固 通 (14)、隔绝
3、解释词语
(1)河阳( 黄河北岸 ) (2)杂然( 纷纷 )
(3)献疑( 提出疑问 ) (4)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 )
(5)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 (6)汉阴( 汉水南岸 )
(7)甚矣(太,非常 ) (8)穷匮(穷尽)
(9)遗男(遗孤,孤儿) (10)孀妻(寡妇)
三、理清文章思路:
第①段:交代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第②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③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④段:写愚公感动天帝,天帝派神背走两座山。
四、
1、突出移山之难,也显示了愚公的决心之大
2、
(1)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2)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 讨论并归纳:
①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1)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21教育网
(2)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21cnjy.com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3《愚公移山》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21cnjy.com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www.21-cn-jy.com
教学重点:能利用工具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1·c·n·j·y
教学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二、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人物对话的语气。
四、预习检测:
仞(rèn) 惩(chéng) 迂(yū ) 魁(kuí)  孀(shuāng) 叩(kòu)
箕(jī)畚(běn ) 龀(chèn)叟(sǒu) 匮(kuì )厝(cuò) 雍(yōng)
五、课文理解:
(一)指名学生读第一段并理解重点字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重点字词:
方:方圆 仞:七尺或八尺 河阳:河:黄河 阳:山之南水之北
2、 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二)男生齐读第二段: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1·世纪*教育网
1、 重点字词:
且:将近 惩:苦于 塞:阻塞 迂:绕远 室:家 毕:竭尽 险:形作名,险峻的大山
指:同“直”,一直 阴:山之北水之南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
曾:加强语气 连……都…… 如……何……:把……怎么样…… 焉:哪里
诸:兼词“之于” 夫:成年男子 叩:凿 垦:挖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
孀:寡妇 遗男:孤儿 始龀:才换牙 反:通返 往返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 ( 21世纪教育网 )北(交通)的阻塞、出入(都要)绕远。(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的南岸,行吗?”(全家人)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www-2-1-cnjy-com
(三)整体感知:
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
人之老:“年且九十”;
人之少:“荷担者三夫”;
工具之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四)女生齐读第三段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21教育网
1、 理解重点字词:
止:阻止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 ( http: / / www.21cnjy.com )甚矣”倒装 惠通慧 智慧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 :长叹 彻:通 、改变 虽:即使 匮:穷尽 加:再、更加
苦:愁 亡:通无 没有
2、 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译文:河曲的智叟嘲笑着阻止他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剩下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 ( 21世纪教育网 )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何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了。21·cn·jy·com
(五)整体感知: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应是哪一种笑?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嘲笑(讥笑)。
2、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 1)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 2)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3)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4)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2-1-c-n-j-y
(5)对愚公力量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1*cnjy*com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课文理解:
(一)全班齐读第四段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来源:21cnj*y.co*m】
1、理解重点字词:
操:拿 已:停止 负:背 厝:同“措”放置 陇:通“垄”高地 断:阻隔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译文:拿着蛇的山神听到了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 ( http: / / www.21cnjy.com )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出处:21教育名师】
2、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愚公:大智大勇,有发展的眼光,敢与困难作斗争。
智叟:不智、不勇,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鼠目寸光、冷漠逃避。
通过对比反衬说明: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试在文中找出其他对比和衬托:
对比:二山高峻----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
衬托: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三、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四、主题探究:
法国寓言家拉 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版权所有:21教育】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四、课堂拓展:
1、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十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 哪里会有 ( 21世纪教育网 )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 哪里会有2008年奥运会的金牌第一?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2、愚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五、知识积累:
1、重点字词:
(1)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
(2)阳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3)阴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削减。
(5)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样。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土筐。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
(8)汝心之固 固执,顽固。
(9)虽我之死 即使。
(10)何苦而不平 愁。
(11)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
2、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冈)
3、 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
“这件事”: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 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4、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六、背诵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1
《列子》
愚公移山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 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对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壅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人物对话的语气:
仞(rèn)  惩(chéng) 迂(yū )
魁(kuí)  孀(shuāng) 叩(kòu)
箕(jī ) 畚(běn ) 龀(chèn)
叟(sǒu) 匮(kuì ) 厝(cuò)
雍(yōng)
读准下列字音: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圆
七尺或八尺
山之南水之北
黄河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苦于
将近

阻塞
绕远
竭尽
同“直”,
一直
山之北水之南
纷纷
赞同
译文: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的阻塞、出入(都要)绕远。(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的南岸,行吗?”(全家人)纷纷地表示赞成。
险:形作名,
险峻的大山
如…何:把…怎么样
兼词:之于
语气副词加强语气:连……都
哪里
名作状:用土筐,用箕畚
交换
寡妇
孤儿
才换牙
通“返”,往返
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夫:成年男子
叩:凿 垦:挖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
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
暑易节,始一反焉。
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
人之老:“年且九十”;
人之少:“荷担者三夫”;
工具之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
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慧”,聪明。
通、改变
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阻止
长叹
即使

穷尽
通“无”,没有
再、更加
译文:河曲的智叟嘲笑着阻止他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剩下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何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了。
“汝之不惠甚矣”倒装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应是哪一种笑?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嘲笑(讥笑)。
2、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 1)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 2)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3)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4)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5)对愚公力量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持,拿
停止
同“措”放置
通“垄”高地
阻隔
同“措”放置
译文:拿着蛇的山神听到了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高山阻隔了。
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有发展的眼光
愚公
大智
大勇
与困难作斗争
智叟
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鼠目寸光 冷漠逃避
愚公不愚 智叟非智
2、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试在文中找出其他对比和衬托: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1、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十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 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 哪里会有2008年奥运会的金牌第一?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2、愚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削减。
把······怎么样。
用土筐。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1、重点字词:
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冈)
2、通假字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
“这件事”: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 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于”的用法
词类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