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学 习 目 标 知 识 导 引
1.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学习新知
一、水循环
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 、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字母 类型 主要环节
A 循环 a蒸发,c ,h降水,d ,e下渗,f
B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
C 循环 g 和蒸发,h降水
3.原因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
2.进行能量交换和 。
3.塑造 形态。
助学助记
虽然海陆间水循环的范围很广,但是参与循环的水量却远远少于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因为地球上3/4的面积都是海洋,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占全球水循环总量的90%左右。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示意图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探究点一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核心归纳
1.水循环的类型及意义
类型 发生领域 循环及环节 意义
海陆间循环 海洋和陆地之间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地表形态
陆上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上内循环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拓展延伸
图表比较法理解水循环
状元随笔 1.影响下渗的因素
(1)降水强度、历时长短: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降水历时越长,越利于下渗。
(2)地表起伏状况:地表起伏越小,水流速度越慢,越利于下渗。
(3)植被覆盖状况:植被覆盖程度越高,越利于下渗。
(4)土壤状况:土质越疏松,越利于下渗。
2.河流与湖泊水、地下水相互补给
(1)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
(2)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应用体验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2.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输送
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完成3~4题。
3.读图,陆地上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 )
A.②环节加强
B.④环节减小
C.⑤环节季节变化变大
D.③环节季节变化变小
4.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 ②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④参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核心归纳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双向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2.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方法技巧
水的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损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也就是“收支平衡”,一个地区的储水量=收入-支出。关键是把握好常见的收、支项目:
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
应用体验
2022年6月,中山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不包括( )
A.增加水汽输送 B.促进雨水下渗
C.减少地表径流 D.增加蒸发蒸腾
2.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最主要调蓄作用的是( )
A.雨水花园 B.绿色屋顶
C.透水路面 D.湖泊湿地
3.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①利于缓解城市内涝 ②彻底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③兼顾雨水再生利用 ④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坎儿井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水利工程,是一种结构巧妙的自流集水、引水、输水系统。坎儿井位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下图为坎儿井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坎儿井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全年高温干旱
B.暗渠地下径流蒸发小
C.高山冰雪融水较多
D.地表土壤水分易下渗
2.坎儿井输水过程中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A.蒸发、下渗、径流
B.蒸发、径流、植物蒸腾
C.下渗、降水、径流
D.蒸发、降水、下渗、补给
全球水量平衡总的状况:从长期看,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下图为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从全球多年平均来看,每年从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为( )
A.11.9万立方千米
B.7.2万立方千米
C.4.7万立方千米
D.38.6万立方千米
4.从全球多年平均来看,每年海洋上约有多少水蒸发到空中( )
A.50.5万立方千米 B.57.7万立方千米
C.11.9万立方千米 D.38.6万立方千米
5.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
B.极地冰盖比河水的更新周期短
C.不断塑造着全球地貌形态
D.促使全球总水量不断增加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下水库是指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所形成的,或建筑地下截水墙,截蓄地下水或地下径流而形成的有确定范围的贮水空间。可贮存地下水,采用回灌方式贮存地面水。与常见的水库相比具有不占地、库容大、投资少、蒸发损失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材料二 新华社贵阳7月25日电:稻田龟裂,作物干枯,山塘干涸,沟溪断流,水库水位持续下降……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部分地区在本应雨水丰沛的汛期再次遭受“旱魔”袭击。缺水成为当地面临的一大困难。
材料三 巨木地下河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缓解了西南地区缺水问题。该工程位于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该流域跨黔南州惠水、平塘两县,发源于惠水县抵季乡附近。采取的措施是在地下河出口处筑坝拦蓄地下水成库,库容239.2万立方米地下水库、3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
(1)请说明与地下水库相关的水循环环节。
(2)请结合材料二并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该时间段贵州缺水的可能原因。
(3)请说明贵州省巨木地区修建地下水库对当地水循环的有利影响。
[教材探究活动点拨·参考答案]
P53·探索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海陆间的水循环。在自然界中,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其中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除部分蒸发外,一部分沿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等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海陆间循环。
P55·思考
能。人类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对水循环产生影响。对水循环施加的有利影响,如通过修建水库,可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通过跨流域调水,可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配;通过人工降水,影响降水环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影响下渗和植物蒸腾环节等。人类过度引用河湖水及滥采地下水,会对下渗和地下径流产生不利影响。
P56·思考
1.海绵城市的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下渗、地表径流、蒸发等环节。
2.海绵城市建设对北京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增加雨水下渗,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减轻地面沉降;②增加生物多样性;③调节气候,减小昼夜温差,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雨季吸纳雨水,减轻城市内涝;⑤改善生态,美化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在解决北京缺水问题中的作用: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7、8月,海绵城市通过增加下渗、河湖水的滞留、蓄积、净化,将雨季多余的雨水转化为当地的生态用水,可有效减轻城市缺水问题。
P57·作业题
1.改变了水循环的下渗、蒸发环节。大规模使用农用薄膜会造成土壤污染等。
2.(1)海水淡化就是模拟水循环将海水中的淡水与盐类分开,淡化海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因钙、镁离子等含量低,水质更优。
(2)220×365=80 300(万吨),海水淡化可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3.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一、
1.水汽输送
2.海陆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降水 陆地内 植物蒸腾
3.三态 太阳辐射
二、
1.动态平衡
2.物质迁移
3.地表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应用体验]
1~2.解析:第1题,海陆间的水循环主要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组成。第2题,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大气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的气候类型有关;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蒸发。
答案:1.D 2.C
3~4.解析:第3题,图示为水循环示意图,如果陆地上的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⑤地表径流环节发生变化,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大,C正确。②环节是大气降水,受影响小,A错误。④环节是海面上蒸发,不受影响,B错误。③环节是陆地蒸发、蒸腾环节,季节变化变大,D错误。故答案选C。第4题,水循环促进了陆地水和海洋水之间的循环,促进了低纬度和高纬度之间的水量交换,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也可以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①②正确。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③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答案:3.C 4.D
探究点二
[应用体验]
1~3.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包括下雨时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渗水的作用,其中,吸水、渗水可以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蓄水可以增加蒸发蒸腾,故“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不包括增加水汽输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最主要调蓄作用的是湖泊湿地,D正确;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路面蓄水能力有限,对雨水起不到最主要的调蓄作用,A、B、C错误。故选D。第3题,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兼顾雨水再生利用、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①③④正确;不能彻底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A 2.D 3.C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坎儿井所在地区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严寒,A错。区域降水少,水资源相对短缺,夏季高温,地表径流蒸发大,采用暗渠输水,地下径流蒸发量小,可减少水资源损失,B正确。高山冰雪融水量相对有限。同时,如果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则没有必要采取暗渠输水,C错。地表土壤水分易下渗不是当地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B。第2题,坎儿井输水对地区的降水影响不大,降水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排除C、D。利用坎儿井采取暗渠输水,减少蒸发,同时,增大了地下径流,所以影响了蒸发环节和径流环节;将部分地表水变为地下水,影响了下渗环节,A正确。坎儿井输水过程中对植物蒸腾影响不大,B错。故选A。
答案:1.B 2.A
3~5.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得,陆地总降水量为11.9万立方千米,蒸发量为7.2万立方千米,所以每年从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为11.9-7.2=4.7万立方千米。故选C。第4题,由材料可知,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据图可知,总降水量为57.7万立方千米,即总蒸发量也是57.7万立方千米,而陆地蒸发量为7.2万立方千米,所以海洋上的蒸发量为57.7-7.2=50.5万立方千米。故选A。第5题,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A错误。河水是水循环中较为活跃的环节,极地冰盖比河水的更新周期长,B错误。水循环中的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C正确。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水量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C。
答案:3.C 4.A 5.C
6.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地下水库是指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所形成的,……的贮水空间。可贮存地下水,采用回灌方式贮存地面水”,因此与地下水库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有:地面水属于地表径流;位于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中的水属于地下径流,而地下径流主要来自地面水的下渗,与常见的水库相比,形成地下水库通过蒸发损失的水量小。(2)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属于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等外力侵蚀作用,地表裂隙发育,下渗严重,地表水易渗漏;贵州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该季节降水少,且贵州纬度低,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3)贵州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修建地下水库,贮存地面水,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调蓄洪水,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水量变化稳定;储存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里的水会提高地下水的水位,增加地下径流;与常见的水库相比,地下水库水分蒸发减少,减少损耗。
答案:(1)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2)该地为喀斯特地貌;下渗严重,地表水易渗漏;该季节降水少;夏季蒸发旺盛。
(3)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发减少。(共44张PPT)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学 习 目 标 知 识 导 引
1.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学习新知
一、水循环
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 、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汽输送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字母 类型 主要环节
A 循环 a蒸发,c ,h降水,d ,e下渗,f
B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
C 循环 g 和蒸发,h降水
海陆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降水
陆地内
植物蒸腾
3.原因
三态
太阳辐射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
2.进行能量交换和 。
3.塑造 形态。
动态平衡
物质迁移
地表
助学助记
虽然海陆间水循环的范围很广,但是参与循环的水量却远远少于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因为地球上3/4的面积都是海洋,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占全球水循环总量的90%左右。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示意图
互动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类型及意义
类型 发生领域 循环及环节 意义
海陆间循环 海洋和陆地之间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地表形态
陆上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上内循环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拓展延伸
图表比较法理解水循环
状元随笔 1.影响下渗的因素
(1)降水强度、历时长短: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降水历时越长,越利于下渗。
(2)地表起伏状况:地表起伏越小,水流速度越慢,越利于下渗。
(3)植被覆盖状况:植被覆盖程度越高,越利于下渗。
(4)土壤状况:土质越疏松,越利于下渗。
2.河流与湖泊水、地下水相互补给
(1)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
(2)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应用体验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答案:D
解析:第1题,海陆间的水循环主要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组成。
2.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输送
答案:C
解析:第2题,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大气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的气候类型有关;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蒸发。
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完成3~4题。
3.读图,陆地上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 )
A.②环节加强
B.④环节减小
C.⑤环节季节变化变大
D.③环节季节变化变小
答案:C
解析:第3题,图示为水循环示意图,如果陆地上的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⑤地表径流环节发生变化,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大,C正确。②环节是大气降水,受影响小,A错误。④环节是海面上蒸发,不受影响,B错误。③环节是陆地蒸发、蒸腾环节,季节变化变大,D错误。故答案选C。
4.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 ②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④参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解析:第4题,水循环促进了陆地水和海洋水之间的循环,促进了低纬度和高纬度之间的水量交换,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也可以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①②正确。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③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核心归纳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双向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2.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方法技巧
水的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损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也就是“收支平衡”,一个地区的储水量=收入-支出。关键是把握好常见的收、支项目:
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
应用体验
2022年6月,中山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不包括( )
A.增加水汽输送 B.促进雨水下渗
C.减少地表径流 D.增加蒸发蒸腾
答案:A
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包括下雨时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渗水的作用,其中,吸水、渗水可以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蓄水可以增加蒸发蒸腾,故“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不包括增加水汽输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最主要调蓄作用的是( )
A.雨水花园 B.绿色屋顶
C.透水路面 D.湖泊湿地
答案:D
解析:第2题,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最主要调蓄作用的是湖泊湿地,D正确;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路面蓄水能力有限,对雨水起不到最主要的调蓄作用,A、B、C错误。故选D。
3.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①利于缓解城市内涝 ②彻底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③兼顾雨水再生利用 ④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第3题,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兼顾雨水再生利用、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①③④正确;不能彻底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课堂达标检测
坎儿井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水利工程,是一种结构巧妙的自流集水、引水、输水系统。坎儿井位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下图为坎儿井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坎儿井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全年高温干旱
B.暗渠地下径流蒸发小
C.高山冰雪融水较多
D.地表土壤水分易下渗
答案:B
解析:第1题,坎儿井所在地区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严寒,A错。区域降水少,水资源相对短缺,夏季高温,地表径流蒸发大,采用暗渠输水,地下径流蒸发量小,可减少水资源损失,B正确。高山冰雪融水量相对有限。同时,如果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则没有必要采取暗渠输水,C错。地表土壤水分易下渗不是当地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B。
2.坎儿井输水过程中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A.蒸发、下渗、径流
B.蒸发、径流、植物蒸腾
C.下渗、降水、径流
D.蒸发、降水、下渗、补给
答案:A
解析:第2题,坎儿井输水对地区的降水影响不大,降水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排除C、D。利用坎儿井采取暗渠输水,减少蒸发,同时,增大了地下径流,所以影响了蒸发环节和径流环节;将部分地表水变为地下水,影响了下渗环节,A正确。坎儿井输水过程中对植物蒸腾影响不大,B错。故选A。
全球水量平衡总的状况:从长期看,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下图为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从全球多年平均来看,每年从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为( )
A.11.9万立方千米
B.7.2万立方千米
C.4.7万立方千米
D.38.6万立方千米
答案:C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得,陆地总降水量为11.9万立方千米,蒸发量为7.2万立方千米,所以每年从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为11.9-7.2=4.7万立方千米。故选C。
4.从全球多年平均来看,每年海洋上约有多少水蒸发到空中( )
A.50.5万立方千米 B.57.7万立方千米
C.11.9万立方千米 D.38.6万立方千米
答案:A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据图可知,总降水量为57.7万立方千米,即总蒸发量也是57.7万立方千米,而陆地蒸发量为7.2万立方千米,所以海洋上的蒸发量为57.7-7.2=50.5万立方千米。故选A。
5.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
B.极地冰盖比河水的更新周期短
C.不断塑造着全球地貌形态
D.促使全球总水量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第5题,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A错误。河水是水循环中较为活跃的环节,极地冰盖比河水的更新周期长,B错误。水循环中的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C正确。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水量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C。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下水库是指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所形成的,或建筑地下截水墙,截蓄地下水或地下径流而形成的有确定范围的贮水空间。可贮存地下水,采用回灌方式贮存地面水。与常见的水库相比具有不占地、库容大、投资少、蒸发损失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材料二 新华社贵阳7月25日电:稻田龟裂,作物干枯,山塘干涸,沟溪断流,水库水位持续下降……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部分地区在本应雨水丰沛的汛期再次遭受“旱魔”袭击。缺水成为当地面临的一大困难。
材料三 巨木地下河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缓解了西南地区缺水问题。该工程位于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该流域跨黔南州惠水、平塘两县,发源于惠水县抵季乡附近。采取的措施是在地下河出口处筑坝拦蓄地下水成库,库容239.2万立方米地下水库、3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
(1)请说明与地下水库相关的水循环环节。
(2)请结合材料二并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该时间段贵州缺水的可能原因。
(3)请说明贵州省巨木地区修建地下水库对当地水循环的有利影响。
答案:(1)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2)该地为喀斯特地貌;下渗严重,地表水易渗漏;该季节降水少;夏季蒸发旺盛。
(3)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发减少。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地下水库是指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所形成的,……的贮水空间。可贮存地下水,采用回灌方式贮存地面水”,因此与地下水库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有:地面水属于地表径流;位于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中的水属于地下径流,而地下径流主要来自地面水的下渗,与常见的水库相比,形成地下水库通过蒸发损失的水量小。(2)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属于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等外力侵蚀作用,地表裂隙发育,下渗严重,地表水易渗漏;贵州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该季节降水少,且贵州纬度低,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3)贵州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修建地下水库,贮存地面水,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调蓄洪水,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水量变化稳定;储存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里的水会提高地下水的水位,增加地下径流;与常见的水库相比,地下水库水分蒸发减少,减少损耗。
[教材探究活动点拨·参考答案]
P53·探索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海陆间的水循环。在自然界中,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其中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除部分蒸发外,一部分沿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等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海陆间循环。
P55·思考
能。人类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对水循环产生影响。对水循环施加的有利影响,如通过修建水库,可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通过跨流域调水,可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配;通过人工降水,影响降水环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影响下渗和植物蒸腾环节等。人类过度引用河湖水及滥采地下水,会对下渗和地下径流产生不利影响。
P56·思考
1.海绵城市的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下渗、地表径流、蒸发等环节。
2.海绵城市建设对北京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增加雨水下渗,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减轻地面沉降;②增加生物多样性;③调节气候,减小昼夜温差,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雨季吸纳雨水,减轻城市内涝;⑤改善生态,美化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在解决北京缺水问题中的作用: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7、8月,海绵城市通过增加下渗、河湖水的滞留、蓄积、净化,将雨季多余的雨水转化为当地的生态用水,可有效减轻城市缺水问题。
P57·作业题
1.改变了水循环的下渗、蒸发环节。大规模使用农用薄膜会造成土壤污染等。
2.(1)海水淡化就是模拟水循环将海水中的淡水与盐类分开,淡化海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因钙、镁离子等含量低,水质更优。
(2)220×365=80 300(万吨),海水淡化可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3.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