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 习 目 标 知 识 导 引
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2.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认识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图片或影像材料掌握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 4.通过对土壤功能的认识,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方式,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学习新知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
2.组成:由矿物质、 、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二、土壤剖面
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与其上的淀积层是逐渐过渡的。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 ,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 ,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等。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 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 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 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 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 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 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 过程。
6.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 和 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 的。
助学助记
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土壤是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我国的黑土和红壤
东北地区的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 cm,有机质含量3%~10%,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探究点一 土壤的组成及肥力特征
核心归纳
土壤的组成 状态 体积比例 肥力特征
作用 肥力
矿物质 固态 45%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有机质 固态 5%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空气 气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应用体验
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
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图中A、B、C、D分别表示( )
A.空气、矿物质、水分、有机质
B.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C.水分、空气、有机质、矿物质
D.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
2.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②能够生长植物的一定是土壤 ③土壤矿物质的含量,通常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④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东北平原地区的耕地从开发初期的“插根筷子就能发芽”,变成了现今的“大沙包、破皮黄、咋上肥料不长粮”。下图为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插根筷子就能发芽”说明黑土地( )
A.淋溶层薄 B.淀积层薄
C.腐殖质层厚 D.母质层厚
4.为改变黑土地不长粮的现状,应( )
A.增施熟石灰 B.采用深耕技术
C.大面积植树造林 D.实行秸秆还田
探究点二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核心归纳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2)生物
(3)气候
(4)地形
(5)人类活动
应用体验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 )
A.岩石的作用
B.气候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
D.地形的作用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 )
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红壤是在暖湿的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快速分解,矿物元素被雨水淋溶(氧化铁、氧化铝最不易被溶解,且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形成粒团而不易被雨水冲刷破坏)而形成的具有“酸、粘、瘦”特征的土壤。下图是用掺砂方式改良后的疏松红壤。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红壤“酸、粘、瘦”特征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 D.地形
5.改良红壤除了掺砂外,还可以( )
A.植树造林 B.种植绿肥
C.施用石灰 D.退耕还草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下图是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高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
A.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B.同高度上阴坡大于阳坡
C.同高度上阳坡大于半阳坡
D.同高度上半阳坡大于半阴坡
4.导致不同海拔高度上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因素不包括( )
A.成土母质 B.植被
C.水分 D.温度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砂田也谓石田,是人们用砂石覆盖在土壤表面而成,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材料二 图1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图2为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
(1)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并说明砂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2)4月末土壤深度30 cm处,土壤含水量较大的是 (填“裸田”或“砂田”),简述4月末裸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变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砂田耕作方式比较适合于我国 地区,并说出该地区砂田在春季播种季节对土壤的保护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探究活动点拨·参考答案]
P68·探索
1.
地区 土壤剖面颜色及其变化
河北雾灵山 土壤剖面整体为棕色;上深下浅
江西南昌 土壤剖面整体为红色;比较均匀,中间板状处颜色较深
2.河北雾灵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江西南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物条件和人类活动等不同,导致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形态(颜色)特征出现差异。
P70·思考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 决定土壤矿物养分状况和土壤质地
生物 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气候 决定土壤形成的方向、速度及肥力高低
地形 影响土壤质地
时间 影响土壤发育程度
人类活动 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人类活动通过栽培作物、耕作、施肥、灌溉等途径对土壤施加影响。其中耕作影响最大,人类通过耕作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P72·思考
1.黑土主要分布在北温带,这里四季分明,降水较丰富,植被茂密,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腐殖质不容易分解,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一般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肥力高。故黑土的形成主要受气候、植被影响。
2.东北黑土层厚度减小,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黑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与开发。因此保护黑土的措施主要考虑成土因素中的人类活动。另外针对该地区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的措施也考虑了生物和地形因素。
P74·作业题
1.一般情况,山麓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从山顶到山麓,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成土母质越细,越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另外侵蚀作用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山麓地区有利于成土物质的积累和土壤肥力的保持。
2.
水稻土剖面 特点 形成的主要因素
耕作层: 地表以下,厚15~20 cm 深灰色,较疏松,根系密集,养分多 原土壤表层经长期灌溉、施肥耕作而成,富含有机质
犁底层: 耕作层下,厚8~10 cm 灰色,紧实,没有植物根系 长期水田耕作,黏粒等细颗粒因受重力下移至此,又受到农机具的压实而成,可以阻滞水分下渗,具有保水保肥的作用
淋失层: 犁底层下,厚约30 cm 灰白色,较疏松 人类季节性灌溉导致土壤中铁还原并随下渗水淋失所致
氧化还原层: 淋失层下,厚5~20 cm 灰白色,夹杂大量棕色锈斑,中间有棱柱状或角块状结构 耕作层淹水时其中铁锰元素发生还原反应下移,在一定深度发生氧化反应而沉淀,形成棕色铁锈斑纹和铁锰结核等
3.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高达28 ℃,年降水量约2 200 mm;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湿交替明显。
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成土母质中的原生矿物风化、分解,其中可溶性产物随下降的渗透水淋失而流失,使上部土壤呈酸性;铁、铝氧化物溶解性差,在干湿季节交替中不断发生下移上返的过程而富集,呈红色。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一、
2.有机质
三、
1.物质基础 性质
2.微生物 最活跃
3.(1)水热 方向 (2)风化 (3)分解
4.坡度
5.动态
6.发育 演化 双向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应用体验]
1~2.解析:第1题,判断时一定要注意图中的孔隙和土壤固体,A、B为孔隙,C、D为土壤固体,故A、B为空气和水分,C、D为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中含量最大的是矿物质,故C为矿物质,D为有机质,A、B含量相同,二者的比例也是经常变化的,故A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水分。综合以上分析,B选项正确。第2题,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①正确;能够生长植物的不一定是土壤,如浮在水中的藻类,其生长就不需要土壤,②错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通常以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做指标,③错误;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④正确。故C选项正确。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插根筷子就能发芽”说明土壤肥力较高;结合所学可知,腐殖质属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腐殖质层较厚,说明土地肥力较高,C正确;淋溶层较薄与土壤肥力无关,A错误;黑土地的淀积层应该较厚,B错误;母质层与土壤肥力无关,D错误。故选C。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黑土地不长粮主要是由于土壤肥力降低。结合选项,增施熟石灰主要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A错误;采用深耕技术会破坏土壤结构,B错误;大面积植树造林并不能立刻改善土壤肥力,C错误;实行秸秆还田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粮食生长,D正确。故选D。
答案:3.C 4.D
探究点二
[应用体验]
1~3.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答案:1.B 2.C 3.A
4~5.解析:第4题,由材料结合长江以南气候可知,我国南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进而形成具有“酸、粘、瘦”特征的土壤,由此可知,气候是主要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针对“酸、粘、瘦”特征,可以通过掺砂改良粘性,通过施用石灰中和酸性,通过施肥提高土壤养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4.B 5.C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第2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2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C 2.B
3~4.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山地海拔2 420米处半阴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海拔2 640米处,A项错误;同海拔上阴坡大于阳坡,B项正确;海拔4 050米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阳坡小于半阳坡,C项错误;海拔2 420米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半阳坡小于半阴坡,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第4题,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直接影响,山地上植被的生长明显受到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故B、C、D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同一座山地上成土母质相同,对不同海拔高度上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小,A与题意不符。综上所述,本题选A。
答案:3.B 4.A
5.解析:(1)由图可知,砂田的蒸发量小于裸田。土壤水分蒸发主要受气温、光照等的影响,砂石覆盖使土壤表层接受太阳光照减少,可以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2)由图可知,4月末土壤深度30 cm处,土壤含水量较大的是砂田。读图可知,裸田在1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不到7%;在2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增加到11%左右;在3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增加到13%左右;在4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增加到14%左右。可知,4月末,裸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加。(3)由上题分析可知,砂石覆盖在春季播种季节可以增加下渗,减少蒸发,蓄水保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季播种季节,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砂石覆盖还可减弱外力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故砂田耕作方式适用于春季蒸发旺盛、外力(风力)侵蚀作用较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答案:(1)砂田的蒸发量小于裸田。砂石覆盖层能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2)砂田 随深度增加,裸田含水量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加
(3)干旱、半干旱 砂石覆盖可以增加下渗,减少蒸发,蓄水保墒,减弱外力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共46张PPT)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 习 目 标 知 识 导 引
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2.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认识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图片或影像材料掌握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 4.通过对土壤功能的认识,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方式,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学习新知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
2.组成:由矿物质、 、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二、土壤剖面
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与其上的淀积层是逐渐过渡的。
有机质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 ,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 ,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等。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 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 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 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 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 起重要作用。
物质基础
性质
微生物
最活跃
水热
方向
风化
分解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 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 过程。
6.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 .和 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 的。
坡度
动态
发育
演化
双向
助学助记
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土壤是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我国的黑土和红壤
东北地区的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 cm,有机质含量3%~10%,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
互动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土壤的组成及肥力特征
核心归纳
土壤的组成 状态 体积比例 肥力特征 作用 肥力
矿物质 固态 45%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有机质 固态 5%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空气 气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应用体验
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
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图中A、B、C、D分别表示( )
A.空气、矿物质、水分、有机质
B.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C.水分、空气、有机质、矿物质
D.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
答案:B
解析:第1题,判断时一定要注意图中的孔隙和土壤固体,A、B为孔隙,C、D为土壤固体,故A、B为空气和水分,C、D为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中含量最大的是矿物质,故C为矿物质,D为有机质,A、B含量相同,二者的比例也是经常变化的,故A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水分。综合以上分析,B选项正确。
2.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②能够生长植物的一定是土壤 ③土壤矿物质的含量,通常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④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第2题,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①正确;能够生长植物的不一定是土壤,如浮在水中的藻类,其生长就不需要土壤,②错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通常以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做指标,③错误;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④正确。故C选项正确。
东北平原地区的耕地从开发初期的“插根筷子就能发芽”,变成了现今的“大沙包、破皮黄、咋上肥料不长粮”。下图为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插根筷子就能发芽”说明黑土地( )
A.淋溶层薄 B.淀积层薄
C.腐殖质层厚 D.母质层厚
答案:C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插根筷子就能发芽”说明土壤肥力较高;结合所学可知,腐殖质属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腐殖质层较厚,说明土地肥力较高,C正确;淋溶层较薄与土壤肥力无关,A错误;黑土地的淀积层应该较厚,B错误;母质层与土壤肥力无关,D错误。故选C。
4.为改变黑土地不长粮的现状,应( )
A.增施熟石灰 B.采用深耕技术
C.大面积植树造林 D.实行秸秆还田
答案:D
解析: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黑土地不长粮主要是由于土壤肥力降低。结合选项,增施熟石灰主要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A错误;采用深耕技术会破坏土壤结构,B错误;大面积植树造林并不能立刻改善土壤肥力,C错误;实行秸秆还田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粮食生长,D正确。故选D。
探究点二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核心归纳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2)生物
(3)气候
(4)地形
(5)人类活动
应用体验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答案:B
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 )
A.岩石的作用
B.气候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
D.地形的作用
答案:C
解析: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 )
答案:A
解析: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红壤是在暖湿的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快速分解,矿物元素被雨水淋溶(氧化铁、氧化铝最不易被溶解,且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形成粒团而不易被雨水冲刷破坏)而形成的具有“酸、粘、瘦”特征的土壤。下图是用掺砂方式改良后的疏松红壤。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红壤“酸、粘、瘦”特征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 D.地形
答案:B
解析:第4题,由材料结合长江以南气候可知,我国南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进而形成具有“酸、粘、瘦”特征的土壤,由此可知,气候是主要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改良红壤除了掺砂外,还可以( )
A.植树造林 B.种植绿肥
C.施用石灰 D.退耕还草
答案:C
解析:第5题,针对“酸、粘、瘦”特征,可以通过掺砂改良粘性,通过施用石灰中和酸性,通过施肥提高土壤养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课堂达标检测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C
解析:第1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答案:B
解析:第2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2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下图是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高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
A.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B.同高度上阴坡大于阳坡
C.同高度上阳坡大于半阳坡
D.同高度上半阳坡大于半阴坡
答案:B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山地海拔2 420米处半阴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海拔2 640米处,A项错误;同海拔上阴坡大于阳坡,B项正确;海拔4 050米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阳坡小于半阳坡,C项错误;海拔2 420米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半阳坡小于半阴坡,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4.导致不同海拔高度上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因素不包括( )
A.成土母质 B.植被
C.水分 D.温度
答案:A
解析:第4题,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直接影响,山地上植被的生长明显受到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故B、C、D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同一座山地上成土母质相同,对不同海拔高度上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小,A与题意不符。综上所述,本题选A。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砂田也谓石田,是人们用砂石覆盖在土壤表面而成,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材料二 图1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图2为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
(1)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并说明砂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2)4月末土壤深度30 cm处,土壤含水量较大的是 (填“裸田”或“砂田”),简述4月末裸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变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砂田耕作方式比较适合于我国 地区,并说出该地区砂田在春季播种季节对土壤的保护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砂田的蒸发量小于裸田。砂石覆盖层能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砂田
随深度增加,裸田含水量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加
干旱、半干旱
砂石覆盖可以增加下渗,减少蒸发,蓄水保墒,减弱外力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解析:(1)由图可知,砂田的蒸发量小于裸田。土壤水分蒸发主要受气温、光照等的影响,砂石覆盖使土壤表层接受太阳光照减少,可以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2)由图可知,4月末土壤深度30 cm处,土壤含水量较大的是砂田。读图可知,裸田在1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不到7%;在2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增加到11%左右;在3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增加到13%左右;在4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增加到14%左右。可知,4月末,裸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加。(3)由上题分析可知,砂石覆盖在春季播种季节可以增加下渗,减少蒸发,蓄水保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季播种季节,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砂石覆盖还可减弱外力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故砂田耕作方式适用于春季蒸发旺盛、外力(风力)侵蚀作用较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教材探究活动点拨·参考答案]
P68·探索
1.
2.河北雾灵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江西南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物条件和人类活动等不同,导致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形态(颜色)特征出现差异。
地区 土壤剖面颜色及其变化
河北雾灵山 土壤剖面整体为棕色;上深下浅
江西南昌 土壤剖面整体为红色;比较均匀,中间板状处颜色较深
P70·思考
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人类活动通过栽培作物、耕作、施肥、灌溉等途径对土壤施加影响。其中耕作影响最大,人类通过耕作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 决定土壤矿物养分状况和土壤质地
生物 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气候 决定土壤形成的方向、速度及肥力高低
地形 影响土壤质地
时间 影响土壤发育程度
人类活动 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P72·思考
1.黑土主要分布在北温带,这里四季分明,降水较丰富,植被茂密,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腐殖质不容易分解,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一般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肥力高。故黑土的形成主要受气候、植被影响。
2.东北黑土层厚度减小,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黑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与开发。因此保护黑土的措施主要考虑成土因素中的人类活动。另外针对该地区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的措施也考虑了生物和地形因素。
P74·作业题
1.一般情况,山麓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从山顶到山麓,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成土母质越细,越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另外侵蚀作用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山麓地区有利于成土物质的积累和土壤肥力的保持。
2.
水稻土剖面 特点 形成的主要因素
耕作层: 地表以下,厚15~20 cm 深灰色,较疏松,根系密集,养分多 原土壤表层经长期灌溉、施肥耕作而成,富含有机质
犁底层: 耕作层下,厚8~10 cm 灰色,紧实,没有植物根系 长期水田耕作,黏粒等细颗粒因受重力下移至此,又受到农机具的压实而成,可以阻滞水分下渗,具有保水保肥的作用
淋失层: 犁底层下,厚约30 cm 灰白色,较疏松 人类季节性灌溉导致土壤中铁还原并随下渗水淋失所致
氧化还原层: 淋失层下,厚5~20 cm 灰白色,夹杂大量棕色锈斑,中间有棱柱状或角块状结构 耕作层淹水时其中铁锰元素发生还原反应下移,在一定深度发生氧化反应而沉淀,形成棕色铁锈斑纹和铁锰结核等
3.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高达28 ℃,年降水量约2 200 mm;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湿交替明显。
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成土母质中的原生矿物风化、分解,其中可溶性产物随下降的渗透水淋失而流失,使上部土壤呈酸性;铁、铝氧化物溶解性差,在干湿季节交替中不断发生下移上返的过程而富集,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