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2 20: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厦门市思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1.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分析证实了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由此可知该文化遗存(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属于旧石器农耕文明 D.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2.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 B.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
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3.相传,五帝之一的尧出于“方(违)命圮(同)族”的忧虑,本不同意让鲧去治水,但面对四岳(相传为重臣羲和的四个儿子,分别在四方任职)、百姓的“强请”,尧也只能顺从。这说明,传说时代末期的中国( )
A.君主权力尚未集中 B.原始民主发挥功用
C.尚贤观念深入人心 D.神权干预部落决策
4.据记载,夏朝大禹曾实行“任土作贡”制度,即开展土地经界勘丈,设置专门负责绘制人文地理图、丈量划分田地的官员,按照九州的水土肥沃贫瘠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九个等级,以此登记造册收取贡赋品。据此可知,“任土作贡”( )
A.实际上是井田制的萌芽 B.根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旨在提升单位面积亩产量
5.商人的青铜器具有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而周人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青铜器重心更低,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如图1图2)。商周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
图1 商代兽面纹铜钺 图2 西周马形尊
A.礼乐制度的形成 B.人文意识的增强 C.冶铁工艺的进步 D.生产方式的变化
6.关于吴文明的起源,一曰“太伯奔吴说”,即太伯、仲雍为让国于少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而奔走于荆蛮,建立勾吴之国;一曰“有虞氏南迁说”,即舜部落从豫东地区,一迁江淮东部,再迁江南地区。前者有史书记载而无考古实证,后者则兼而有之。据材料可知( )
A.“太伯奔吴说”属于史家杜撰 B.周部落分封子弟为诸侯
C.“有虞氏南迁说”可信度较高 D.文明溯源工程遥不可及
7.“国”字在甲骨文中为“(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A.商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
C.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 D.商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
8.古人认为雀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最接近天神,为了能与天神相通就以雀为形铸爵进行祭祀,此后持不同材质的爵在祭祀中的敬酒顺序和站立位置等规矩,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爵位的身份等序观念,进而发展成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
A.原始宗教祭祀的形成 B.早期政治制度的演进
C.君权神授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广泛运用
9.“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周人的世界,从此便是一个‘天下’,而不是一个‘大邑’。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 )
A.原始民主遗存发挥作用 B.政治文化心理认同出现
C.天人感应观念迎合需要 D.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10.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 )
A.巩固了分封制度 B.导致了王室衰微
C.有助于文化传播 D.推动了经济发展
11.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认为:“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这表明管仲( )
A.主张构建交通网络 B.支持百姓弃农经商
C.反对以农为本思想 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12.商鞅认为:“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施行)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其意在( )
A.强调法令制度的重要性 B.倡导“尚武”的社会风气
C.借助武力巩固专制统治 D.阐释实现国家统一的法宝
13.据图1、图2可知,当时( )
图1 春秋列国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A.传统政治体制焕发生机 B.经济发展重心开始变化
C.频繁战争阻碍社会进步 D.统一封建国家趋势形成
14.孔子希望用仁爱之学重建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并取消上层对下层的倾轧争夺和干预控制,从而实现无为而治和天下大同。这反映出儒道思想( )
A.具有传承性 B.蕴含着相通的社会理想
C.影响面广泛 D.衍生于较为安定的时代
15.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下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A.主张君权至上 B.倡导家国一体 C.推崇权力一元 D.强调政治伦理
16.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 )
A.重视风俗,顺俗行事 B.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C.观俗立法,察国事本 D.以俗观政,政俗结合
17.【考古、传说和中华文明探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考古、传说和中华文明探源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发现的具有多种文明因素的史前城址的总数已达到50座左右,它们大都集中在公元前二三千年的一段时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对于这众多古城,不少学者意识到它们与传说中“五帝”时代林立的邦国(或方国)是相吻合的,它们应该就是这众多邦国(或方国)的都邑。从这个认识出发,学者又或赋予龙山时期这些邦国(或方国)以“都邑国家”或“城邦国家”的称呼,并认为其时社会已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
依据所学,补充两处材料中没有列出的区域的史前城邑遗址并加以说明。
18.【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表2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 备注
河北兴隆古洞沟燕国遗址 铁范42付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 范:铸造器物的模子。
山东临淄齐故城 铁钁2、犁铧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锛5、铁凿1件。 发现东周冶铁遗址六处。
浙江绍兴西施山 铁镰、铁钁、铁锄等。
广西平乐银山岭 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锛6、凿4、刮刀59、矛3、鼎1件等。
材料二 公元前374年,稷下学宫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齐国故都临淄,由齐国国君创办,存续150余年。临淄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都会城市之一,城中有冶铜、制钱、漆器、丝织等诸多手工业工场。而稷下学宫则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稷下诸子中,稷下黄老之“道”、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的“隆礼近法”思想等都是在实现哲学突破的同时,对新的治国理念和统一天下之术的探索与论辩。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座——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材料三 表3
都城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重要发现
东周王城 9.20 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曲阜鲁国故城 10.00 房址,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宫殿遗址等
临淄齐国故城 18.00(大城面积) 大城内有排水系统、街道、手工业作坊等宫殿区位于与大城相连的小城
湖北楚国都城(郢都) 15.96 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河北燕下都(燕国都城之一) 32.00 宫殿、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
——摘编自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1)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办学特点,并简析其历史贡献。(10分)
(3)材料三中表3为考古发现的东周王城和部分诸侯国都城规模。提取材料三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周时期的社会变化。(8分)
19.【辨析大禹治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青铜器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图为西周遂公盨(XU)青铜器铭文拓片。内容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益干懿德……心好德……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大禹治水是我国千古传诵的治水而立国的故事。《尚书》的《夏书·禹贡》篇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遂公盨铭文第一句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遂公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能否互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请简述理由。(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姓氏,这个姓氏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身份,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其起源和演变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则实行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姓氏的起源和演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可知,该遗址中,存在兽骨残片和稻作化石,说明存在渔猎与原始农业,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手工业技术状况,排除A项;仅从残片和化石,无法判定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特色,排除C项。故选D项。
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天象观测”属于文明的组成部分,材料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表明我国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农业,尚未具备精耕细作的特征,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先民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但不能说明当时有了“历法”和“历法的准确程度提升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不是加速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五帝之一的尧放弃个人意志,服从部落上层和百姓的要求,这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民主制发挥效力的典型案例,B项正确;尧属于部落联盟首领,当时中国尚未出现世袭君主制,排除A项;结合禹的传说可知,鲧并不是因为贤明而受到推崇,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对部落决策的干涉,排除D项。故选B项。
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开展土地经界勘丈,设置专门负责绘制人文地理图、丈量划分田地的官员,按照九州的水土肥沃贫瘠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九个等级”可知,夏朝官员按照土地状况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九个等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丈量和公有的萌芽,反映了“任土作贡”对后面形成的井田制有一定影响,A项正确;材料仅是丈量土地,与生产力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上不符,排除C项;仅仅丈量土地不能提升产量,排除D项。故选A项。
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不同,体现出统治者从“重鬼神”到“重人事”的变化,说明以人为本意识得到发展,B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商周时期铁器尚未出现,排除C项;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材料未体现这些内容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虞氏南迁说”具有史书和考古相互印证,根据二重证据法来看,“有虞氏南迁说”可信度较高,C项正确;“太伯奔吴说”是否是史学家杜撰无从考证,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文明溯源工程是可以完成进行的,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商朝时期“国”的含义是部落,西周时期“国”的含义是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说明的是国王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D项正确;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与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文字得到统一是在秦朝推行官方字体小篆后,排除C项。故选D项。
8.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材料反映的是从原始祭祀活动中逐渐产生等级秩序制度,体现了早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反映出原始宗教祭祀形成的动态过程,排除A项;君权神授指的是君权的来源,这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等级制度的逐渐形成,无法得出礼乐制度广泛运用,而且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崩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
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已经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华夏共同体的文化思想,西周代商实质上反映出,西周与商同属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促进了政治文化心理认同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原始民主遗存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对商代的政治文化认同,并不是为了说明天人感应对周代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认同局面基本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祝史”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等事务,对周朝的文化、典籍等非常熟悉,所以祝史的流散会将周文化带入迁入地,有助于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祝史流散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分封制度无关,排除A项;周王室衰微是导致祝史流散的一个原因,排除B项;祝史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时期(中国)。据题干材料可知,管仲主张想要匡正天下,但是财富不能富天下,那就不能匡正天下;富甲天下,而生产水平不能够天下第一,还是不能匡正天下;生产水平天下第一,但装备不能最为精良,还是不能匡正天下。这反映出管仲注重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而没有提到构建交通网络,排除A项;春秋时期齐国仍主张重农,不主张百姓弃农经商,排除BC项。故选D项。
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战国时期)。材料大意为:“凡是用兵作战,要准备好三方面的工作:军队还没有出征就要先施行法令制度,通过法令制度培养重视战争的风气,风气形成了,那么战争所需要的人财物都有了。如此这般,才能出兵打仗。”由此可见,商鞅这是在强调法令制度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法令制度重要性,并非强调“尚武”精神,排除B项;此时还未建立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令制度对战争的重要性,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少数民族和诸侯国数量都在减少,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趋势,D项正确;传统的奴隶社会政治体制处于瓦解中,不能焕生机,排除A项;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没有变化,排除B项;频繁战争促进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形成,推动了社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有序”“从而实现无为而治和天下大同”,可得出孔子和老子都希望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二者社会理想具有相通性,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传承,同时两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是不同的,孔子强调重建道德,老子强调效法自然,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儒道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
15.C【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主张大一统,说明他们都推崇权力一元,C项正确;他们都主张大一统,但并不能说明是主张君权至上和家国一体,排除AB项;强调政治伦理的说法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比较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三者(儒家、道家、法家)都涉及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主张不同,但都关注当时的社会大变动,关注政治,D项正确;“重视风俗,顺俗行事”是庄子(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是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观俗立法,察国事本”是商鞅(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7.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城邑,山西襄汾陶寺的城邑。
说明:回答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以及其他符合题目要求的史前城邑也可以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史前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有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其代表性的城邑遗址有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城邑,山西襄汾陶寺的城邑等。
18.(1)从出土地点看,铁器在南北方均有分布,说明铁器应用得到普及;从出土器物看,铁器中有农具、兵器、手工业工具、生活用具,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农具种类丰富,说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铁范和冶铁遗址,说明冶铁业得到发展。
(2)特点:稷下学宫由政府主办;学科相对单一,主要是人文学科;带有鲜明政治色彩,主要服务于君主的统治需要。
贡献:培养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推动了当时东方哲学(思想)的突破和人类文化的繁荣;对东方后世教育制度、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各大诸侯国都城面积远大于周王城,表明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增强,分封制受到冲击;宫殿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少城),附近有官府手工业作坊,出现了大城,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宫殿区、居民区和作坊区的划分,“里坊制”城市布局模式产生。
19.不可以。遂公盨铭文断为西周时期,大禹治水在夏朝发生,遂公盨不是当时的文物,铭文也不是当时撰写的。《尚书夏书》虽然传说是夏朝时期的文章,但是也没有被证实成书于夏,因此两者都不是一手资料。
遂公盨铭文也不是当时撰写的。《尚书》也不是当时撰写的。因此不能。
与材料无关。
可以。遂公盨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夏为“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深入人心。
《尚书》撰写的时期尚有争议不能轻易否定,但铭文的出现证实了《尚书》内容的真实性。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个英雄传说,还是一个有据可考的史实。
遂公盨是出土文物,《尚书》是当时文献,二重证据法。可以证实。
与材料无关。
不完全可以。遂公盨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尚书》成书的时间为春秋。都与夏朝时间接近,使得它们记载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由于这两者都不是一手资料,因此仍然存疑。
遂公盨和《尚书》记载可信,但是不是一手资料,所以存疑。
与材料无关。
20.示例:
论题:分封制在以国名为姓氏演变中的影响
论述:西周时期,为了拱卫王室,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采取了“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从而分封了大量的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比如以王族为主体的封国主要由鲁、燕、卫等,以功臣为主的主要有齐国,而宋则是先代贵族的封国,在这些封国内,逐渐形成一些相同血缘的家族,这些家族有着较强的心理认同感,而姓氏又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身份。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 雷、 宋、 郑、 吴、 秦等。
总之,分封制对中国姓氏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西周初年则实行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可知,分封制在以国民为行使的演变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为了拱卫王室,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采取了“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从而分封了大量的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比如以王族为主体的封国主要由鲁、燕、卫等,以功臣为主的主要有齐国,而宋则是先代贵族的封国,在这些封国内,逐渐形成一些相同血缘的家族,这些家族有着较强的心理认同感,而姓氏又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身份。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 雷、 宋、 郑、 吴、 秦等。选择其他材料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