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春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7 09:1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4·福州高一期末测试)有关下图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②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③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习俗 ④吃西餐是受西方侵略的影响21*cnjy*com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图片显示的是买办和洋老板在吃西餐。 ( http: / / www.21cnjy.com )吃西餐是西方的饮食风俗,可判断②③正确;西餐的出现与西方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说明④正确;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也符合史实。
答案:A
2.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以来,汉口城内的建筑呈现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这体现了(  )
A.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B.汉口的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C.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西文化呈现融合趋势
解析:由材料中的“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可得出答案。
答案:D
3.(2014·扬州中学高一期末考试)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长袍马褂曾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
B.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
C.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反映了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
解析:由图1溥仪身穿长袍马褂可知A项说法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由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说法正确;C项的表述符合三幅图片的发展历程。D项“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由图片中无法得知。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4.著名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曾说过,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这说明近代女子穿旗袍(  )
A.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
B.是一场服饰根本革命
C.隐藏了效忠满清思想
D.是民国教育改革的结果
解析:A项由材料中的“蓄意要模仿男子”可得出。B项错在“根本”的表述上,旗袍是传统服饰改良的结果。C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A
5.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主要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在大城市中表现明显,传统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故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于无关;题干描述的婚俗中西合璧,恰恰说明中国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答案为B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6.据不完全统计,1916年全国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24万近代女工,集中在手工业等轻工业企业当中,而少数女子在教会医院、学校、剧团等供职,女子登台演戏也是在辛亥革命后。这主要表明(  )
A.女子为生活所迫参加生产活动
B.女子获得了一些自由与权利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D.辛亥革命提高了妇女的参政能力
解析:材料表明女子可以参加生产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够供职,表明辛亥革命后女子获得了一些工作、教育等的自由与权利,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B
7.1920年,有位晋商到广州考察经商事宜,他不可能(  )
A.参观当地精美的中式和西式建筑
B.看到接待人员皆脑垂发辫
C.到西餐馆就餐,品尝法国干红
D.当地的商人称呼他为“先生”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2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此调动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均有可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其中就包括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故选B项。  21*cnjy*com
答案:B
8.(2014·合肥一中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期中考试)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科学民主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据材料中的“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可知,这体现的是一种由等级观念到平等观念的过渡,故答案为B项。【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B
9.下面三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主流服饰。造成这种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选D项。
答案:D
10.“租界均有电灯,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租界内外的中国居民最初以为以电灯照明“将遭雷击”,一时“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寝久人们渐悟电灯的优越,遂争相使用电灯照明,“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皎洁当空,清光璀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说法错误(  )
A.所述史实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自然科学技术逐渐改变人类日常生活
C.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娱乐活动众多
D.工业文明成果逐渐嫁接到农业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电灯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A项的表述错误。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材料相符。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A
11.(2014·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中考试)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所未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俱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解析:由材料信息“素所未见”“坐车者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推断A、B两项错误;从“喜色”“喝彩”可推断出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C
12.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启了中国水上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B.此人是维新变法时期人物
C.火轮船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
D.当时人们乐于接受新事物
解析:由时间信息“19世纪6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排除B、D两项,此时距“维新变法”尚早,且天朝上国观念浓厚,只有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乐于接受新事物;C项不能由材料中得出。A项说法正确。
答案:A
13.近代有大量竹枝词对西方新事物进行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赞叹,如“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顷刻音书东海来,机关错讶有神仙”。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电报传输 B.无线电传输
C.电话传输 D.因特网传输
解析:电报不能传播声音,与材料中“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不符,A项排除;无线电传输主要是靠电波,与材料中“一线长”不符,B项排除;因特网是现代新事物,与材料中“近代”不符,D项排除。
答案:C
14.(2014·浙江嘉兴一中高一月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能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进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重要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事件发生的时间。A项发生于1927年、B项发生于1871年、C项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20年”不符。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与题目中的时间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15.(2014·江西南昌高一期末)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中国,“洋—”族词成了当时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大家族,如:“洋伞”“洋油”“洋火”“洋布”“洋钉”“洋房”等等。“洋—”族词的产生以及使用与它们所指事物的出现、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后来这些“洋—”族词语在老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www-2-1-cnjy-com
A.民族危机面前国人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B.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C.国民政府规定不准使用“洋—”族词语
D.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近代中国,“洋—”族词流行。新中国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洋—”族词日益退出人们的生活。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16.中国第一个拥有手机的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户叫徐峰,如今是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他回忆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由此手机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为大众消费品,其主要历史意义是(  )21cnjy.com
A.是中国通信事业的重大突破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地球村的构建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诞生,手机与以前的电话相比很显然是通信事业的重大突破。其他选项虽有些道理,但不符合“主要历史意义”,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17.(2014·山东淄博一中高一月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实际上指的是(  )
A.报纸 B.书籍
C.账单 D.信件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买一纸”可得知是报纸。由“买一纸”可排除B、D两项;“见闻历历”可排除C项。2-1-c-n-j-y
答案:A
18.1882年康有为到上海,第一次接触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万国公报》,第二年开始订阅,成为该报的热心读者。经过对这些书刊的潜心攻读,他的思想遂“日新大进”。后来他在万木草堂又把《西国近事汇编》《万国公报》作为弟子的自学材料。(注:《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早期为周刊,主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由此可见(  )
A.西方报刊是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领导人的主要因素
B.西方报刊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工具
C.康有为利用西方报刊推进百日维新
D.西方报刊对康有为思想的转变有相当的影响
解析:概括提炼材料中“《万国公报》”“思想遂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新大进’”“在万木草堂又把……《万国公报》作为弟子的自学材料”等可得出答案为D项。A、B、C三项过于夸大了西方报刊的作用,故排除。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D
19.(2014·浙江金华一中高一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拟)民国成立后,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去购买一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实现了专门分工的报刊。那么下列属于这类报刊的是(  )
A.《戏报》 B.《民报》
C.《强学报》 D.《时务报》
解析:B项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C、D两项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三者均与趣味性不相符;《戏报》是娱乐性的专门报刊,因此A项正确。【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A
20.1896年6月29日《申报》广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栏发布“徐园告白”:“本园于二十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文虎清曲童串戏法西洋影戏,以供游人随意赏玩……马车可直抵园门,维冀诸君踏月来游,游资仍照旧。”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上海文化娱乐已经全面西化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声情并茂
D.徐园文化活动商业色彩淡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辨识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显示清末上海徐园的夜生活包括三项娱乐生活:猜灯谜、看电影和变戏法,表明娱乐活动十分丰富,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当时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多种形式,传统活动仍占一定地位,A项错;当时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C项错;“游资仍照旧”,说明这是商业活动,D项错。【来源:21cnj*y.co*m】
答案:B
21.抗日战争时期,进步电影工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上述材料说明(  )
A.当时政府把电影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B.电影事业是鼓舞中华民族抗战的有力武器
C.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D.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解析:由材料中影片表现了军民英勇抗战等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均夸大了电影的作用,故排除。
答案:B
22.(2014·启东中学高一月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1983年春晚,主持人刘晓庆在晚会上穿的两套衣服被仿制成“晓庆衫”在全国各地热卖;1984年春晚中的《吃面条》使小品成为春晚的“必备菜”;最近几年“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大衣哥”等一批“草根明星”给荧屏带来了亮色,春晚中整点报时、贺电,甚至小品道具等广告形式时常出现。由此可见,春晚在一定程度上(  )2·1·c·n·j·y
①反映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②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 ③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④反映了电视艺术不断贴近社会生活的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理解题干中有关春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案例。从大牌明星“刘晓庆”到“草根明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①正确;从“晓庆衫”热卖到小品成为春晚的“必备菜”,说明春晚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②正确;题干案例总体反映了电视艺术不断贴近社会生活的趋势,但没有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④正确,③错误。
答案:D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运动会于2013年8月31日下午在辽宁省沈阳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人们通过中央电视台及时目睹了这一盛况。这主要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功能是(  )
A.知识普及 B.卫生保健
C.艺术欣赏 D.实时新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电视媒体功能的辨析。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传播,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实时新闻功能。
答案:D
24.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往德国:“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其意义是(  )21·世纪*教育网
A.开创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模式
B.从此互联网迅速普及全国
C.互联网成为我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揭开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解析:A、B、C三项对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意义的表述过于夸大,故排除。D项符合实际,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25.2010年11月,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通信软件“QQ”与360安全卫士展开了一场铺天盖地的网络大战,亿万网民纷纷参与,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思考。对此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网络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B.国家应加强网络安全的监管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D.网民应该集体抵制交战双方
解析:不论你支持网络大战的哪一方,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但集体抵制交战双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9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4分,共计50分)
26.(2014·常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球在太阳的周围,一刻不停的,遵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个椭圆的轨道,在那里走,并不是有一个起点非拿他当做一年的元旦不可的,也并没有一个终点非拿他当做一年的除夕不可的……无论元旦是任意选定的,或是天然注定的,总而言之,没有可贺的情节……“恭贺新禧”不过是社会上一种习惯,随俗贺贺,原没有什么害处;不过费了精神做这样没意义的事情,似乎也大可不必。所以我的意思:我们很可废去这贺年的礼节。但是一年之中,没有一次写帖子恭贺,见了面说“恭喜”,大家热闹热闹的机会,人生也太索然寡味了。所以我想废了那无意义的恭贺,去找一樁有意义的恭贺来代。……其中最该恭贺最该纪念的日子,我以为就是十月十日。……这一天实在可以算得我们国民更生的日子,或是做人的生日。
——陈大齐《“恭贺新禧”》(1919年)
材料二 除夕歌,歌除夕,几人嬉笑几人泣。富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洋洋,吃肉穿绸不费力。穷人昼夜忙,屋漏被破无衣食。长夜孤灯愁断肠,团圆恩爱甜如蜜。满地干戈血肉飞,孤儿寡妇无人恤。烛酒香花供灶神,灶神哪为人出力。磕头放炮接财神,财神不管年关急。年关急,将奈何;自我有身便有他。
——陈独秀《丁巳(1917年)除夕歌》
材料三 我写到这里,忽然听见外面有放砲(炮)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声音……然则此刻的放砲,大约是“已未新正”的先声。我想写“已未”(1919年)两个字,也不要紧;但愿“中华民国八年”六个字不要删除,才好。
——钱玄同《通信·渡河与引路》(1918年)
材料四 “过年”被新青年看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与垂辫、缠足、吸鸦片烟、磕头、打拱、请安等“国粹”是一家眷属的旧物,理应遭到掊击和废除。……“过年”虽然是一个日常生活小问题,实际所连带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民俗大传统,是属于文化肌体最坚韧的部分,“过年”作为这个文化基层的一个触角,不但与整个肌体质量相等,而且更体现着文化肌体的神经敏感性。启蒙者所倡扬的思想革命力图从改变习俗入手固然是找到了问题症结,但同时也等于是遭遇到了巨大的困境。
——王桂妹《启蒙之剑与习俗之饼》
请问答:
(1)材料一中关于“过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材料中“这贺年的礼节”的依据是什么?他是从什么角度确定“最该恭贺最该纪念的日子”的?(3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陈独秀的哪些思想?(4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新青年”要求废除“过年”的原因。废除“过年”的主张为什么“遇到了巨大的困境”?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1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迁。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很可废去这贺年的礼节”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是社会上一种习惯”作答;第三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国民更生的日子,或是做人的生日”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穷人……无衣食……灶神哪为人出力”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但愿‘中华民国八年’六个字不要删除”、材料四中的信息“‘过年’被新青年看作是……旧物”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实际所连带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民俗大传统,是属于文化肌体最坚韧的部分”作答;第三小问为开放型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观点:废除。(1分)依据:习俗。(1分)角度:辛亥革命。(1分)
(2)体恤百姓;破坏偶像(反对迷信)。(4分)
(3)原因:“过年”被认为是封建传统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表;中国先进分子从改变习俗入手倡导思想革命。(4分)原因:“过年”不是陋习;具有坚韧性和敏感性。(4分)看待:一概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去伪存真。(4分)www.21-cn-jy.com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抱着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美食传统,当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带着腥膻味的牛奶乳酪,喝着冰冷还要加冰的饮料,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一种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时,又不禁把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权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就如西方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胜过我们一样,饮食方面一定也有胜过我们的地方。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
材料二 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外国邮政始传入我国,邮局自设于我国口岸。同治五年(1866年)驻京各国公使邮件改由总税务司署管理传递,此为我国自办邮政之始。光绪二年(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奏请钦设邮政。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设送信官局,开始发行邮票,并收寄普通人之信件,但仍归税务司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疏请举办国家邮政,次年3月20日获皇帝谕允,此日即成为中国邮政纪念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我国邮政事业才独立发展。
材料三 互联网自1994年正式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入中国,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几乎在中国完全普及。很多人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了。有人戏称:“众里寻她千百度,有了‘百度’,就不愁找不到那个‘她’了。”
——据相关材料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7分)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趋势如何。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具有的时代特征并说明理由。(5分)
(3)据材料三说明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有何区别。(5分)21·cn·jy·com
解析:第(1)问,要对材料中的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进行对比,方可得出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结论。第(2)问,“趋势”就是其发展轨迹,据材料归纳即可;对“时代特征”的概括和说明要考虑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饮食变化和邮政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第(3)问,首先可从其所处的时代去考虑,然后分析因为时代的不同造成性质上的不同。
答案:(1)现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饮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文化的碰撞。(1分)看待:这种现象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国人不断追求自强而作出努力;饮食只是一种文化,无优劣之分,无需与政治、军事等联系起来;各国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必完全盲目效仿,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6分)
(2)趋势:从外国包办到自主承办和独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2分)时代特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1分)理由:中国饮食结构和近代邮政事业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出现变化和发展的,不是其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2分)
(3)影响:互联网已经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1分)区别:从时间上来看,互联网传入中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性质上来看,对于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完全是中国自身的需要,它是中国现代通讯技术自身发展的结果。(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 ( http: / / www.21cnjy.com )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报业的发展状况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影响。第(1)问,报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中国的内外危机;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第(3)问,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考查;第(4)问,要依据前三问的问题概括归纳。21教育网
答案:(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2分)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分)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3分)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3分)
(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4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