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47、48页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数学抽象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逻辑推理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数学建模目标: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哪里?(多媒体展示教材p46主题图)
看游乐园多热闹呀,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那个项目?
生答。
师:你们愿意陪老师一起去看看吗?
二、交流探索 ,解决问题
师:咱们先看看小飞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面有几个人?
根据看到的情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想知道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算式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3+3=15(人)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
预设:因为有5架小飞机,每架有3人。也就是有5个3.
教师板书:5个3。
师总结:下面我们接着研究游乐园其他的项目。课件出示小火车,项目。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
我们要想知道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列式?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6+6+6+6=24(人)
课件出示过山车项目。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你有看到了什么?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预设: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又该怎么列式呢?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2+2+2+2+2+2=14人
师:有几个2相加呀?
生答。师板书:7个2。
师:如果过山车再长些,有8排有多少人呢?怎么列式?9排呢?10排呢?有几个2相加?20排呢?100排呢?多少个2相加?
师:如果有100个2相加,写加法算式太长了,有没有简便点的方法呢?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
3+3+3+3+3=15 5个3
6+6+6+6= 24 4个6
2+2+2+2+2+2+2=14 7个2
预设:每个加法算式中加数都相同。
2、抽象概括乘法。
师:像这样2+2+2+2……+2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简便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呢?通过一系列追问,使学生在说相同加数同时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大量相同加数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更为简便的表示方法。]
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7个2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2和相同加数个数7的中间写上乘号得到2×7=14,也可以写成7×2=14,“×”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师:乘号像什么?
生:像错号,
生:像拼音“×”
生:“+”变斜就是乘号(师及时肯定)
师:数学家也这样写,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和理解。]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师:2×7=14这个式子怎么读呢?
师范读: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学生跟读。
师:2×7=14中,2和7叫做乘数,14叫做积。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你会了吗 老师设了几个关卡,我们一起闯关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 “做”的活动中诠释乘法意义,过程简单明了,操作指向明确,可以说,学生大脑中一定能感知乘法意义,同时也建立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运用拓展,完善认知。
课件出示闯关练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相应练习,教师及时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7个2 2+2+2+2+2+2+2=14
7 × 2= 14 读作:7乘2等于14
2 × 7= 14 读作:2乘7等于14
: : : :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