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型:新课
备课日期:2023年8月25日星期五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的重要地位,因此本课的讲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本阶段内容有过较为细致的学习,并初步掌握了阅读史料的能力与方法。但是,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概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借助图片、神话传说、考古资料等积极引导。
课程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资料的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起源的特征。
学科素养:
通过对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空间分布、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梳理,加强时空观念,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通过了解良渚遗址、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以及对生产力提高、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出现的逻辑分析,认识“文明”“国家”产生的条件,培养实证意识。
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早期国家的特点。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的梳理与分析,认识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阿依达娜,带你们高一这一年的历史。然后我来说一下我对你们的一些要求,首先,课前必须预习,也不难,就是抽十分钟把接下来要讲的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读一遍,后面应该会发练习册,有课前预习的填空题的话就把他做了,我会在上课途中随机叫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其次就是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如果有开小差的,做别的作业的,我就给你收了,你自己去给其他老师交代。如果上课瞌睡,自己可以去后面站一会儿,想上厕所的自己悄悄去上就可以了,不用报告;最后,也是我的底线,就是必须交作业,作业是你们作为学生首先应该按时完成的事情,如果想好好学,就给我每天认真完成作业,我也会认真核对你们每一次的作业并记录反馈给你们的班主任。以上就是我作为你们的老师给你们定的一些规矩,只要你们完成我说的这三点,其他的都好说。
还有就是高二打算选文科的同学举一下手,这些同学我会重点关注,因为你们高一必须必须打好基础。当然,选理科的同学更应该学好历史课,除了这一年,你们以后没有机会可以学历史了。你们传统文化培训了应该知道学习历史的好处,现在国家都在弘扬文化自信,学好历史,尤其是第一学期中国史的部分对你们以后的人生是非常有好处的,我敢担保,我上完大学整个人真的是非常清醒非常通透的。那我们来讲第一课的内容。
课前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新旧石器时代出土石器,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差异。
点拨:第一张图片上的石器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是以打制方法制作而成的,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第二张图上的石器表面光滑,选材讲究是以磨制方法制作而成的,是新时期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
讲述: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而后进入阶级社会,出现早期国家。
讲授新课: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教师活动:以表格的形式逐个展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遗址,以及结合图片资料讲述其生产活动、社会形态、社会特征等。
问题:那么,中国是如何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呢?
点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演进的根本动力。
讲解: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概念解读:
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二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威,稳定的公职人员——官僚机构)、强制性机构和统治的存在等。(结合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过程进行讲解)
讲述: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国家特点:关于夏朝国家的历史的文字记述是后世的追述,其国家特征尚不明显,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等一套国家机器。
统治方式: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进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考古遗存:可能是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
问题:为什么二里头遗址代表的是国家呢?
点拨: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和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遗址中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遗址中还有被乱砍、乱杀的遗骸,可能为战俘、罪犯或奴隶。
问题:对于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如今仍有存疑,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当世文字
概念解释:考证历史之法——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
商和西周
1.奴隶制国家——商朝
讲述: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殷
国家特点:商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统治方式: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考古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甲骨文)
灭亡: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
重点讲解内外服制和甲骨文
展示材料:“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点拨:商朝统治神权色彩浓厚,遇事必卜,神职人员较多;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商王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西周的建立与统治
教师活动:展示夏商的控制区域地图与西周控制区域地图
提问:通过以上两幅地图我们看可以发现相比夏商时期,西周的控制区域明显的扩大了,那么周武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对广大地域的统治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结合教材总结该问题答案并汇报
讲述:
(1)分封制:为强化对新征服的广大地区的控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同姓子弟,异性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这些诸侯国对西周承担相应的义务,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原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宗法制:结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图示进行讲解。
礼乐制:结合图示讲解
3.西周的灭亡
展示材料:“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
讲述: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4.商周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教师活动:结合图示讲解井田制
总结:早期国家的特征
尽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在不断地完善,但在很多方面又是不完善的:
·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以致国家内部结构只能采取部族、方国联盟或分封制的管理形式,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职官系统只能采取世卿世禄这种固化的等级结构方式。
·国家治理使用礼治而非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