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3 10: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的变化。每一领域的发展和出现的变化是有联系性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在了解该时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外,能够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的能力,能从教材和简单直接的史料中了解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表现,但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还不足,需要教师引导;虽然通过第9、10课学习了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对该时期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需要教师分析梳理才能理解。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新发展,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时空观念:通过商业城市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发展路线,四川地区纸币产生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粮食产量大增使得人口增长,为手工业提供劳动力,经济作物的种植为手工业提供生产原料;了解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收对国家财政的积极作用;了解纸币在宋元时期的发展,认识其产生于四川的原因。
4、历史解释:分析两个子目之间的联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辽宋夏金元社会的进步。
5、家国情怀:分析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宋朝印象: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范文澜
“以往的读史者,甚至治史者,往往以鄙夷不屑的眼光看待宋朝的历史……” ——王曾瑜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请谈谈你们对宋朝的印象?
户盈罗绮——聚焦农工生产新成就
(一) 农业发展
1、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的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经济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茶叶、蚕桑等)
问题: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示: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边疆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 手工业发展
任务:自主阅读教材P60-61,完成表格内容。
市列珠玑——开拓商贸交流新领域
(三)商业发展
合作探究:走进《清明上河图》,探讨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提示:边境贸易——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海外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货币流通——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兴盛——城市格局:打破时空限制;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管理:放松;重要城市:宋东京、临安;元大都
重心南移——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一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在全国4.62亿亩耕地面积中,南方12路中约有耕地3.18亿亩……唐代中后期,北方已由原来占有优势而衰退变化为与南方保持基本平衡的状态,至南宋时期,南方已跃升为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显著地超过了北方。
——《中国历史地理导论》
问题:唐宋时期我国南北方在人口、农业两方面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折射了哪一历史现象?
提示:南方人口,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折射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现象。
南移的过程
时间 表现
唐中叶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北宋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
南宋 人口大量南迁,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开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南移的影响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问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影响?
提示:(1)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人口迅速膨胀。
(2)海上交通运输改善, 海上贸易繁荣。
(3)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逐路取人”,按区域分配名额。——山西夏县司马光
“凭才取人”,不拘地域额数,实行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江西庐陵欧阳修
问题:关于司马光和欧阳修两人的主张,你更支持谁?
提示:从南方考生来看,对南方考生来讲不是很公平,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视,易引起南北矛盾。
从国家全局来看,顺应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利于兼顾地区平衡,改变官员队伍中南强北弱的现象。
四、四民分流——催生社会风貌新气象
(五)社会的变化
材料一 唐代的士大夫,唐朝人有“率皆权豪子弟”、“悉用势家亲戚”一类的说法。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官僚家庭……、
《宋史》有传的,1953名士大夫当中,出身于非官僚家庭者多达1077名。
——《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
思考1:从唐宋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变化,推断我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提示:门第观念淡化和社会流动加强;原因是农耕经济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完善等
材料二 唐代的奴婢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不独立编户,是依附于主家的贱户;入宋以后,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贱口都成为自由民。
宋代的佃户与地主不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只是基于双方的自愿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思考2:依据材料分析,宋朝时,我国社会成员身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社会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材料三 唐末……按户籍征收租庸调行不通,唐政府只好采用两税法,依据土地资产征税……这种现状一直延续到北宋。……封建国家按土地同样可以征到农业税,人变,土地不会变,有土地就有财源,兼并的土地愈多,缴纳的赋税也相应增加。
——《北宋“不抑兼并”、“田制不立”新论》
思考3:依据材料,面对唐末以来的征税形式,北宋的统治者会采取哪种做法?是否会沿用历代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做法,为什么?
提示:向土地所有者按亩征税;不会沿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人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本课小结:
【推荐书目】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
李濂:《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
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97年。
陈元靓 :《事林广记》,中华书局,1999年。
林洪:《山家清供》,中华书局,2013年。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吴钩:《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涂睿明:《捡来的瓷器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
材料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