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目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导入】《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写道:“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所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宋朝史料也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 ……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意思是说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与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的北方民族政权相比,更加难以对付。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
辽与西夏
1、辽(916-1125)的政治制度
概况: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1125年被金所灭。
(1)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①内容: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材料1: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2:
②影响: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共存的辽朝的统治,促进了辽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时捺钵制:
契丹族原有的游牧社会的组织结构与中原的农业社会的政治体制不同,但契丹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没有放弃原有的游牧社会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像北魏一样,完全照搬中原的政治体制,而是采取二元并存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如此,生活习俗、政治文化也是如此。
①内容:辽的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解说:辽代皇帝每年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要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在选定的地区进行围猎,以示讲武、巡游,既练兵习武,商讨国事,又舒展筋骨,借以游乐。这一制度称为四时捺钵。
材料1:捺钵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指辽主的行营。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 宋王易《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辽史·营卫志中》:“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辽诗纪事·懿德皇后》引《回心院》诗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材料2: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②影响:有助于辽国保持游牧生活的传统和勇武之风。
西夏(1038-1227)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1227被蒙古所灭。
解说:李元昊(1003年-1048年),西夏王朝开国皇帝。自称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为李姓,封西平王。随着实力壮大、与宋朝的恩怨日多,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字,颁布秃发令,派兵攻取河西走廊。建国称帝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经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但自身也损失惨重,最终选择议和。1044年又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从而奠定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李元昊在继位后经过短短的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建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一个"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党项政权已具规模。
但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杀虐。如此的性格给他的事业造成许多损害。元昊杀母、杀舅、杀妻、杀子、杀大臣。晚年好大喜功,沉湎酒色,导致西夏日益腐朽,众叛亲离。元昊特别好色,妻妾成群,犹喜强夺他人之妻,连自己的儿媳妇——太子之妻也要据为己有。1048年,最终为废太子宁令哥所弑,宁令哥又因弑父之罪被处死,由其幼子李谅祚即位。——权力、金钱、成功和美色是对人性和人品的最大考验。
金朝入主中原
金朝的兴衰概况: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金朝迁都中都,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1161—1189 年),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2、猛安谋克制——兵民合一,类似于满族八旗制度
(1)内容: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解说: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起来,形成了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作用:巩固对汉族地区的统治,节约了财政开支,但不利于保证战斗力。
材料1: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实行府兵制(课本说的是征兵制)的时期,也有实行募兵制的时期。实行府兵制时期,人们就想改革成募兵制;而实行募兵制时期,又想改革成府兵制。比如,隋唐时期人们看到先前的募兵制花费太高,所以用府兵制解决花费问题。但唐代中期以后,人们发现府兵制虽然节约军费,但士兵的战斗力不强,为了打仗,还是得用募兵制。募兵制持续到宋代,由于花费控制不住,范仲淹又提出要改为府兵制。这种循环说明,军队的战斗力与军费开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无解的难题,要么战斗力低,要么军费高,即便暂时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无法长期保持。——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P244
材料2:军队保持战斗力的首要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有经常的训练,是职业兵;二是兵与将领之间要有足够的亲和力。然而这两个条件,对于一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农业国家来说都有一定难处。首先,维持太多职业兵,与农业生产需要是相矛盾的。其次,在职业兵中如果兵将之间十分亲和的话,在古代环境中,就比较容易造成军队对于中央政府的叛离,或者形成武装割据。—— 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蒙古的崛起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解说:1247年,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与蒙古皇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政权达成协议。这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开端。后来萨班在凉州去世。
材料1:草原部落之间的丛林法则十分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而且,一位卓越的领袖会得到越来越多牧民的追随,所以,在那样的草原上,一个庞大的帝国可以在瞬间被建立起来。成吉思汗在这一方面有着突出的天分,最终,才得以成功地统治草原成为草原的霸主。
材料2:十三世纪初,东亚中部高原上的蒙古人突然崛起,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开始向全世界征伐。蒙古人的金戈铁马无人能敌,兵锋所指,向西灭中亚、西亚、东欧无数邦国,屠城无数,向南灭西夏、金、南宋、大理,中国境内杀人6700万,全球屠杀人口超过2亿。蒙古帝国疆域最大时东起朝鲜半岛,西达波兰,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湾,包括几乎整个亚洲和大部分欧洲,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版图第一大的国家,鼎盛时期达到3570万平方公里。在当时,几乎全世界一半的土地已经被蒙古帝国征服了。
元朝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作为首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此后,蒙古在西方的统治区脱离元朝独自发展,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
②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
③吐蕃地区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宣政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
元朝的疆域极其辽阔,有2100多万平方公里,境内人口有6000至8000多万,但蒙古人数量稀少,1 3世纪成吉思汗时蒙古族人口不到100万,在元代鼎盛时期蒙古族人口曾达到400多万。这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那么,元朝是如何治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呢?
(1)内容: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
(2)作用:
①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②后世: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活动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材料1: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元朝的民族关系
引言: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1、民族的交融
①蒙古族和回族的基本形成。
②元朝灭亡以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和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解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蒙古族的人口仅约60——80万人左右,其中还包括了相当部分的突厥人后裔。至元朝与四大汗国鼎盛时,蒙古族的人口约达2000万之众,其中融合了相当多的其他民族成份。而目前,全世界的蒙古人约1000万,说明有相当多的蒙古人融合到其他民族中了。
2、民族的矛盾——四等人制
(1)内容: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
材料: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当然,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都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作用:
①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
②加剧民族矛盾,不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
【本课小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9.27
本课的重点知识是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作用、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四等人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