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3 13: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通过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学习,了解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学习,了解战争对国家及世界秩序的影响。有利于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巴尔干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难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加紧争夺殖民地,对世界的瓜分进入白热化阶段。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不仅标志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开始,而且成为更大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序幕,也预示着全球性武装冲突的即将到来。
1914年,空前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降临到人间,许多文明成果毁于一旦。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的过程如何?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就将探讨这些主题。
新课讲授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2)帝国主义矛盾加剧,形成四对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表现
英德矛盾 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殖 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 贸易摩擦,关系不断恶化
奥匈帝国与 俄国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使其成为欧洲“火药桶”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由于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紧张。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概况:下列属于协约国的是英法俄;属于同盟国的是德意奥匈帝国。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索。
①时间:1914年6月28日。
②影响:两大军事集团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混乱的一周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开始全国总动员。
7月31日:德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12小时内取消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法国总动员。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军侵入比利时。
8月4日:在要求德军从比利时撤军的最后通牒到期之后,英国对德国宣战。
【情境在线】波黑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的对象是谁
提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2.爆发: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德国VS英法(1914年和1916年重点);德奥联军VS俄军(1915年重点);奥军VS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欧洲的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1914年)西线 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
1915年 东线 德奥取得胜利 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
1916年 西线 凡尔登战役(一战的转折点、使用毒气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年—1918年)
1917年,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情境在线】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的缩影。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英法联军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军。
思考:这次战役的名称是什么 有何影响
提示:战役:马恩河战役。影响:宣告德军“速决战”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1)性质: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
①国联“全体一致”的原则,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②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情境在线】《九国公约》规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思考:“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具体指什么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具体指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在远东扩张势力,暂时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实质:列强共同支配中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