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奠定基础 田头识字扫盲学习(50年代)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落后地区的教育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学校数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什么成就?为什么?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二、曲折发展 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张铁生,1968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1973年6月,张铁生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在物理化学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最终他的考试成绩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三、复兴之路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1999年,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强烈反响。2000年,全国的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了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不得1990年的3.4%提升到2000年的11%。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211工程大学1991年4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大别山区采访,在众多的泥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苏明娟本人也得到了希望工程的资助,先后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后,2002年又被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1991年10月,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仕仁村小学成为我国第一批、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次年6月,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而该校则成为这笔捐款的接受点,25名失学儿童得到了小平同志的捐助,得以重返校园。如今,这25名受益儿童已有4人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另有11人正在读大学。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
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请用图示的方式表达你对经济、教育、科技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教育科技促进促进推动提供物质保障提供物质保障提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