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7 20: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专题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其发展过程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由集体协作到个体家庭经营,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经济的主体,具有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2.手工业主要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3.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固定,变化不明显。宋元时期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明清出现商帮。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通史坐标:知识梳理一、“神农”的传说
1.农耕经济
(1)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 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 的国家之一。
2.农业实践: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地位:农耕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黄河流域水稻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发展历程
(1)刀耕火种阶段: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阶段
①形成: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②发展:汉代 逐渐普及全国,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
2.意义: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 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春秋战国牛耕曲辕犁个体经营【走出误区】 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不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
(1)商周:实行 ,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 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 。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唐中期以后受到严重破坏而被迫废弛。
2.土地兼并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农民,土地高度集中。
(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3.土地问题解决对策
(1)地主阶级: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因地主阶级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
(2)农民阶级: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表现田亩税水利工程2.影响
(1)积极
①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农耕者的艰辛劳动是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2)消极
①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②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地位: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2.水利工程
(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既平息了洪水危害,又发展了以灌 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李冰主持兴修 (南方)、郑国主持兴修郑国 渠(北方)。
(3)汉朝: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时期:立井水车(北方)、 (长江流域)。
(2)宋代:水转翻车。
(3)明清时期:风力水车。都江堰高转筒车【知识延伸】 注意教材中对都江堰的介绍,了解都江堰能够在2 000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功效的原因,认识都江堰的历史地位。认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李冰等水利工程者的努力;封建政府的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建及水利灌溉工具的发明。一、请背写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检验自己对教材知识的预习效果。
二、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基础验证(1)思考:依据材料,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提示: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材料二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2)材料中叙述的是哪一水利工程,它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都江堰。作用:都江堰建成后解决了水涝与旱灾,有利于排洪、航行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个体小农经济的特点
【探究素材】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张养浩《山坡羊》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探究思路】由材料一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得出结论(1)(2);由材料二中“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谁是神仙,我是神仙”得出结论(3);由材料三中“狼狈无策”“流离饿莩”得出结论(4)。 【特别说明】 小农经济的这些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汉代普及全国。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1)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自战国时期确立后,总趋势是国有土地比例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比例日益增长。
(2)地主阶级是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可以利用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兼并土地。小农是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封建国家对土地兼并的态度不定,虽有抑制但不能根本解决。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兴衰关系到封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权安危。
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5.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赋役: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7.水利:历朝历代的水利工程抵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例题】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千耦其耘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思维导图】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C。随堂训练一、选择题
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等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农业就已经出现,说明我国从采集进入种植时代;南方的炭化遗存以水稻为主,北方以粟为主,说明我国农业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特色,并且南北之间的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材料中没有提及南北农业经济的早晚问题。2.(2014杭州期中)《战国策》记载,秦赵临战,平原君赵胜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平原君认为赵国不可与秦国交战的主要理由是(  )
A.秦国军粮充足 B.秦国耕作方式先进
C.秦国水资源丰富 D.赵国军备不足
解析:B 解读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说明秦国的国强缘于其农业生产技术的先进。3.(2014吉林期末)《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农“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一生辛勤劳作,才能勉强维持生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故正确答案为C。4.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5.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很发达,除了利用天然河道之外,还开凿了人工河渠以利灌溉、通航和漕运。下列属于汉朝开凿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大运河
解析:C A、B两项修建于战国时期;C项出现于汉代;D项为隋朝时开凿。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征。第(1)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由材料信息概括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 (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答出四条即可)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
(3)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因是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点击进入课后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