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代1978年1949年195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巨变之农业新貌经济腾飞民主政治科教兴国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生活美好祖国统一走向世界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并举 ⑴总路线规定的“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生产力。
⑵总路线规定的“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既变革了生产关系,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 一五计划的完成 (1953-1957)(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的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
材料一: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材料二: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合作探究一: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增强国防的需要
③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合作探究二: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上取得重大成就。那些重要企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主要集中在这里?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意义: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6题)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4.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1953-1956)(1)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对农业的改造
对手工业的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集体所有制)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改造前:改造后: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主要形式:
公私合营★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荣毅仁(左一)等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 想一想:农村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农经济已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3)实质:(4)结果: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失误正确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失误正确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论十大关系》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八字方针的制定
1960年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论十大关系》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1. 正确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2)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②内容
③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果材料一: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
材料二: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的 —毛泽东
这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一种什么心态下进行的?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2、概况:(二)探索中的失误1、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左倾错误)3、后果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
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 “踏翻地球顶破天。”(群众)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口号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你相信吗?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土高炉炼钢 1958年,中央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工厂、学校、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日夜苦战。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息。许多人把家里的铁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森林被大量砍伐,用来作为炼钢的燃料……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七○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大跃进运动给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浪费资源大跃进时大量砍伐树木 环境破坏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
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 。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最大的小麦“卫星”在青海蹇什克农场,
号称亩产4282.5公斤。浮夸风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空山吃坐2、失误2)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危害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1959——1961我国经历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龟裂的稻田 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巩固,指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 。充实,指以少量的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 。提高,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三)纠正局部错误(调整)——八字方针:1960年(四)十年建设成就(课外阅读)“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成就:
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年国家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思考】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特征曲折发展(2011年4月天津五校联考6题)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其中出现 C 到 D 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2011年3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10题)“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克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一)国民经济陷入混乱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质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二)1973、1975年经济复苏原因:周、邓主持工作 (自主阅读)(三)“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
其宝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66-76)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地球人都知道综观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你得到什么启示?学史明智经验教训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⑸抓住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