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09:5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三元思辨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是一个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全社会都很重视读书。但世人对读书的目的却有不同的看法。皇帝宋真宗赵恒在所作《劝学诗》中谈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读书可以改善自己的境遇,坐享富贵。宋真宗时的名相王曾考中状元时,有人对他说状元一生吃穿不尽,王曾却回答说:“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他读书是为了天下苍生。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认为勤于读书之人,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宋真宗、王曾、苏轼对于读书目的的不同表述,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上述三人的表述,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
“高远、深远、平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三远”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家沟太极拳发端于河南温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陈家沟太极拳讲求三境界:一是“招熟”,就是在掌握太极拳推手基本要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和运用太极拳推手的各种“招法”,具备一定的技击能力,此为“下乘”功夫;二是“懂劲”,重在个人悟性,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明白阴阳相克之理、刚柔变化之妙,渐至从心所欲,此为“中乘”功夫;三是“神明”,表现为自然而然、随机应变,浑身无处不太极,此为“上乘”功夫。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及神明,习拳者应循序渐进、自然而然。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轼名句来阐述治国理政的思想。如“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阐明了“保持制度的稳定,不怕非议和质疑,大胆作为”的魄力;“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表达了“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的勇力;“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强调了“遇大事要镇定沉着,利害关头要保持常态”的定力。
习总书记引用苏轼名句体现的“三力”,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汲取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宋真宗、王曾、苏轼对于读书目的的不同表述。在宋真宗看来,读书能“改善自己的境遇,坐享富贵”,他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谈读书的目的,不可否认读书确实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途径,助力众多寒门子弟实现“逆袭人生”。比如当下的“小镇做题家”,张桂梅校长主张的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大力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等等,都是用读书的方式打破“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的现实,这些都是与宋真宗倡导的读书目的相吻合的。有位作家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你快乐。王曾读书是为了天下苍生,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物质层面的享受,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百姓,体现读书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正如北宋的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周恩来总理所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提倡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等,都是与此观点相吻合的。读书,增长才干,培养能力,脱离出个体小我的狭隘利益,为天下苍生百姓谋利,是更高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苏轼则认为读书让人的精神气质非同常人,他强调读书对人精神层面的影响,读书多,学识丰富,见识广博,即使身穿粗缯大布亦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儒雅、高贵的气质。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即使物质贫瘠,精神气度却可以高贵。正如三毛所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题目要求对三人表述,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当在三者中任选其一展开论述,表达自己的观点,题目要求感触“最”深,故论述时要与其他两种读书目的形成对比,体现权衡比较。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行天下。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滋养灵魂,涵养气质,当我们内心充盈着诗书,自然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纵然缊袍敝衣,也器宇不凡。二、读书能造就格局,胸有文墨,心怀天下,自然能成就大业,行稳致远。脱离个体小我的局限,把自己置身于天下苍生之中,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三、腹有诗书,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就不再是会汲汲与物质功名,能坦然接受生命面对的一切,读书的功利性目的也就不那么重要。
立意:
1.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2.为天下苍生而读书。
3.你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
4.读书怡情,足以至雅。
2.例文:
以“三远”之境成不凡人生
“高远,深远,平远”,绘画的这三个境界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又被王希孟完美地融合于他的名作《千里江山图》之中,其实这“三远”岂止是绘画的三境界,更是人生求索的三境界。
高远,自山下仰山巅,立攀登之志。因为站位和角度的不同,站在山下却想领略山顶的风光,显然是徒劳的。山顶之所以“风景独好”,在于提供了绝佳的观望视野,登顶之人可以“一览众山小”,四方风云可以尽揽于眼底,八方山色能够总纳于怀抱。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岂是“井底之蛙”可以比拟!人仰望山巅,是对目标和理想的向往,是对壮丽人生的追慕。《荀子·劝学》篇有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颜渊以孔子为山巅,仰慕之,效法之,终成一代“复圣”,为一代代的后人所仰望,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山巅”。少年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只为“中华之崛起”。故而,惟有志存高远,方有成功的可能。
深远,自山前窥山后,悟成功之道。“嫦娥”“天问”“神舟”“北斗”,中国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座座巍巍高山,我们既要看见山前的辉煌,又要窥视到山后的艰辛。没有那些中国航天人苦练本领,开拓创新,又怎会将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更新的高度。我们是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在惊艳别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应学习那种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成功不是偶然,成功的人生都有其“深远”的一面。
平远,自近山望远山,观宇宙之大。由高远到深远,再到平远,此时的我们已站在高山之巅,登临绝顶,收获成功的喜悦,可谓意气昂扬,壮哉!但多少人就此止步,在“鲜花掌声”中志得意满,既忘了来时路,也不知未来走向何方。于是,盛极而衰,成功宛若昙花一现。时代青年当何为?世界很大,天地辽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有攀高凌险的“志”与“力”,也有“不随以怠”的坚韧与顽强,但更需要具备一种清醒的意识,尤其是在登顶之后,要“一山望另一山高”,重树目标,再燃斗志,以奋进之心、勇毅之力创造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向往高远的人生常有,达到深远之境的人生亦不鲜见,可具有“平远”的胸襟和意识的人生则堪称稀有。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心之所向,便是梦想花开时。
我们拓展生命的宽度,延伸生命的长度,挖掘生命的深度,于高远、深远和平远的生命之境中,去证明生命的伟大与人生的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背景材料是宋代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的绘画三境界。而材料中的关键词也就是这三境界“高远、深远、平远”。“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意思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绘画中的这三种技法对于人生有隐喻作用。“高远”是让自己处于较低的位置,仰视其他人或物,告诉我们要懂得谦卑和敬畏。“深远”强调“深”,启发我们能够从事物的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客观冷静深邃,这是一种睿智。“平远”是俯视视角,站在己方向远处看,是启发我们人应当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主见,或者说要有高屋建瓴的人生高度。
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境界来写,写出对这个观点的深刻感悟;也可以综合立意。如什么时候该用“高远”视角,什么时候该“深远”,什么时候该“平远”。比如偶像、法律、尊严等需要“高远”视角;而面对网络信息的芜杂,则应用“深远”视角看出本质;或者对社会热点事件有自己的主见,是为“平远”。
立意:
1.人生三境界,高远、深远、平远。
2.青年多高远,人生有敬畏。
3.锤炼“深远”之慧眼,走好人生之路途。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主要阐述陈氏太极拳的三种境界,即“招熟”懂劲”“神明”。“招熟”即熟练掌握和运用太极拳的各种招法,是基础;“懂劲”重在揣摩领悟,明其理,指向融会贯通;“神明”阶段就跳脱出招式的束缚,可以随机应变,指向“天人合一”,自然而为。另外,要注意本段中的“上乘”“中乘”“下乘”体现了命题者的倾向。材料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总结,“循序渐进”提示了三者是递进关系,“自然而然”则提示了应该有的态度。
由此看出,太极拳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首先是招熟,再到明理融会贯通,最后能够随心所欲,方达于化境。然而在这些阶段中,也象做学问一样要碰到好多困难,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必定要坚持不懈,精心琢磨才能豁然开朗,有所了悟,突破难关。不断地刻苦钻研,克服无数困难,才能得到精妙处。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做事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中心论点,然后展开论证,可运用引证法,如联系《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及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论述、禅语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领悟,由技与道发散开来,进行层进式论证,可联系生活、学问,观照自我,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求知、生活、成长和认识自我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立意:
1.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2.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3.功到自然成。
4.不可急功近利,只能顺势而为。
4.例文:
“三力”合一,行稳致远
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绉绉的词句中蕴含着做人的三大秘密:人之定力:人之勇力;人之魄力。魄力指解决问题处理事情时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敢的作风,勇力就是勇气和力量,定力指处变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新时代青年要想有所成就,当“三力”合一,行稳致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通常那些伟大而厉害的人物我们没有缘分见到,但是那些伟大人物的言论,我们却可以有幸听到。
在浩瀚的书山学海之中,找到几个实在人,去翻一翻他们的著作,就可以发现,人家的成功都有一个先立志的过程,而寻找这个志向需要靠人的定力。
不为外界所扰,不为繁华所动,矢志不渝的追寻,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宁缺勿滥的人生,需要上下求索的定力,方得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志向。
不管是学界泰斗,商界大鳄还是政坛领袖,我们即便不能与这些伟大人物同行,也可以紧跟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寻得自己的志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无志空活百岁,有志不在年高。人一旦有了志向,就会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人要立长志,不可常立志。世上最通用的成功方法论就是确定一个志向,然后死不悔改的坚持,为了它以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无怨无悔。
能下多大的本钱才能做多大的买卖,肯付出多少艰辛,才能收获多少黄金。有多大的魄力,成就多大的人生。
位高自有人来贺,富贵不怕无友朋。
人这一生来去匆匆,你身边的人也是来去匆匆,魅力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白来的,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成就之上。
无才无德,无能无为,无钱无富贵,这样的人哪来的魅力。
魅力是建立在成就的基础之上,无成就则无魅力,而成就则是需要定力和魄力作为基础。
人之定力,人之魄力,人之魅力,是一个人最大的实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青年,当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练就过硬本领,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魄力,在逆境中磨砺顽强意志,不断攻坚克难,走向成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奋斗点亮最美的青春梦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轼名句。第二层主要是苏轼的三句名言。第一句:“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含义是“治理国家要保持制度的稳定,不随意更改政策,同时不能因为怕受非议和质疑就束手束脚,不敢作为。”第二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为“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追求“至远”,拿出“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意志,才能迎来柳暗花明的胜景与坦途。第三句:“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含义是“当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在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 只要坚定信念,决策正确,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各种议论自然会慢慢平息。以上三句名言概括为“三力”:一是魄力:指解决问题处理事情时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敢的作风;二是勇力:勇气和力量;三是定力:指处变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
题目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从以上经典名言汲取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新时代青年”是本文的写作主体,考生行文中要注意体现主体的任务意识。要结合考生身份,写出材料对其成长历程、人生态度、社会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启发和收获。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携“三力”精神,助青年成长。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拥有魄力,立场坚定、有自我主张、具有敢于作为、主动作为的胆识和魄力。二、增强勇力,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与勇力。三、保持定力,遇事能沉着镇定、从容自如,有保持常态的定力。
立意:
1.保持“三力”,行稳致远。
2.“魄力、勇力、定力”,三力合一,方能前行。
3.“三力”并举,助力中国梦。
4.以“魄力、勇力、定力”绘就祖国宏伟蓝图。
5.好风凭“三力”,送我上青云。
6.借“三力”之功,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