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13 11:4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实验室里,老师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小明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甲桶内的 1 个 D 小球丢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小桶模拟的是生殖器官,小球模拟的是配子
B.可以去掉乙桶内的一个 D 小球,确保甲、乙两桶内的小球数量比为 1:1,继续实验
C.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1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
2.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且能产生与体细胞相同基因型的正常配子,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分为雌蜂和工蜂。蜜蜂的体色褐色对黑色是显性性状,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黑色蜂王与褐色雄蜂交配,则其后代的体色是( )
A.全部是褐色 B.褐色:黑色为1:1
C.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是黑色 D.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是褐色
3.孟德尔享有“遗传学之父”的美誉,他的成功与豌豆杂交实验密不可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选用豌豆的原因之一是豌豆花大,易进行人工杂交操作
B.进行不同性状的豌豆杂交,须在开花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
C.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是对其推理过程及结果所进行的检验
D.孟德尔根据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出了“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的假设
4.已知A基因是视网膜正常必需的基因,B基因是视神经正常必需的基因,已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基因型为AaBb的夫妇,生一个视觉正常的男孩的概率是( )
A.9/16 B.7/16 C.1/4 D.9/32
5.某种植物的株高由三对独立遗传的遗传因子控制,每个显性遗传因子对植株高的增加效应相同且能叠加,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的株高分别为10 cm和82 cm,现将三对遗传因子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株高为70 cm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1/32 B.3/32
C.3/16 D.31/32
6.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 ),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胚胎致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
B.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5种
C.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1种
D.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则F2中灰色短尾鼠占
7.节瓜有全雌株(只有雌花)、全雄株(只有雄花)和正常株(雌花、雄花均有)等 不同性别类型的植株,且节瓜的性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研究人员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节瓜的性别遗传方式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实验一中,F2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A_B_和 aabb,其中纯合子占 1/5
C.若 aaB_ 为全雌株,则实验二中,F1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AABb
D.实验一中,F1正常株测交结果为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1:2:1
8.下列有关遗传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可判断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玉米雄花的花粉落在同一植株雌花的柱头上属于自交
C.检测某雄兔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用测交的方法
D.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F1自交无需进行人工授粉
9.下列关于玉米(2N=20)减数分裂过程的叙述(不考虑变异),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完成后,生殖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数目为5对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加倍
C.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10条,DNA分子数目也为10个
D.减数分裂Ⅰ前期,经联会的细胞中可以形成10个四分体
10.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个数比为l∶1。则该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C.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D.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11.如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能够出现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是丙D.丙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体
12.在二倍体动物(染色体数为2N)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细胞内染色体(a)和核DNA分子(b)的数目关系如图。正常情况下,此时期细胞内可能发生( )
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B.着丝粒分裂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
D.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13.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摩尔根及其同事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并证实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果蝇眼色的该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B.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
C.自然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小于雌果蝇
D.若让F2中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中红眼:白眼=3:1
14.短指症是指病人跖骨短小甚至消失,此病全名为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患者用正常人姿势走路,第四跖骨则容易受累。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右图为该遗传病某家族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
B.系谱图中的患病个体都是杂合子
C.Ⅵ1是患病男性的概率为1/4
D.群体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相当
15.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染色体而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条性染色体上只有1个基因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C.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也有性染色体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有Y染色体
二、综合题(55分)
16.(28分)图①②③是基因型为Aa的某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图④表示该动物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对应图④中的 阶段。(2分)若图③中细胞为卵细胞,则其 (填“不可能”或“有可能”) (2分)是图②中细胞的子细胞。图④中HI段上升的原因 . (4分)
(2)图④中的EF阶段,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 ,(4分)图④中的 (填字母)阶段也会发生类似的染色体行为。(2分)
(3)由图④可以看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生物前后代的 。(4分)
(4)简述①→②→③的过程(6分)和④中B→I的过程(4分)。
17.(27分)果蝇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材料。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果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4分)F1中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2分)
(2)雌、雄亲本果蝇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 (填“相同”或“不相同”),(2分)白眼残翅雌果蝇可形成基因型 的极体。(4分)
(3)在一个稳定遗传的灰身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黑身雌果蝇。研究得知黑身由隐性基因控制,但尚未明确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请完善以下实验方案,并得出相应结论。
让 杂交。(5分)
①若子代中 ,那么黑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5分)
②若子代中 ,那么黑身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5分)
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学试题答案
1.B
【详解】AC、由分析可知: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AC正确;B、由于小明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甲桶内的1个D小球丢失,使甲桶内D、d的比例改变,如果去掉乙桶内的一个D小球,则乙桶内D、d的比例也会改变,不宜继续实验,B错误;D、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D正确。
故选B。
2.C
【详解】A.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基因型为a,表现为黑色,A错误;
B.子代中雄蜂全为黑色,雌蜂全为褐色,且雌蜂数量多于雄蜂,B错误;
C.卵细胞受精后的子代基因型是 Aa,即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是黑色,C正确;
D.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是黑色,D错误;故选C。
3.D
【详解】A、孟德尔选用豌豆的原因之一是豌豆花大,且属于闭花授粉植物,易进行人工杂交操作,A正确;B、进行不同性状的豌豆杂交,须在开花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B正确;C、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是对其推理过程及结果所进行的检验,C正确;D、孟德所处的时代,孟德尔做出了“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假设,未提出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4.D
【详解】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先按分离定律对两对基因分别计算,再相乘,则基因型为AaBb的夫妇,生一个视觉正常的孩子的概率是3/4×3/4=9/16,生儿子的概率是1/2,所以生一个视觉正常的男孩的概率是9/16×1/2=9/32,D正确。故选D。
5.B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三对遗传因子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杂交后代株高为70cm的个体应具有5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个体所占比例为1/4×1/4×1/2=1/32,AABbCC个体所占比例为1/4×1/2×1/4=1/32,AaBBCC个体所占比例为1/2×1/4×1/4=1/32,综上所述F1中株高为70 cm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32,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D
【解析】由题可知,黄色∶灰色=2∶1,短尾∶长尾=2∶1,所以黄色纯合致死,短尾纯合子致死,即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因此亲本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它能产生YD、Yd、yD、yd四种正常配子,A正确;B、已知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YyDd相互交配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有YYDD、YYDd、YyDD、YYdd、yyDD,共5种,B正确;C、因为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YyDd种,C正确;
D、F1中的灰色短尾的基因型为yyDd(yyDD胚胎致死),它们自由交配,F2中基因型有yyDD、yyDd、yydd,比例为1∶2∶1,其中yyDD胚胎致死,所以只有yyDd、yydd两种,其中灰色短尾鼠(yyDd)占2/3,D错误。故选D 。
7.C
【分析】实验一全雌株与全雄株杂交,F1全正常株,F2代的分离比接近3:10:3,共16个组合,可见控制节瓜性别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F1是双杂合子AaBb,同时也说明了正常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b,全雌株、全雄株为A_bb或aaB_;实验二中亲本为纯合全雌株(AAbb或aaBB)与正常株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故亲本正常株有一对基因纯合,一对基因杂合,即亲本正常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节瓜性别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实验一中,F2正常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b,其中纯合子占(1+1)÷(9+1)=1/5,B正确;C、若aaB_为全雌株,则实验二中纯合全雌株aaBB与正常株(A_B_或aabb)杂交,子一代正常株:全雌株(aaB_)=1:1,说明亲本正常株基因型为AaBB,C错误;D、实验一中,F1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因此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1:2:1,D正确。故选C。
8.A
【详解】A、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可初步判断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或细胞质中,A错误;B、玉米雄花的花粉落在同一植株雌花的柱头上属于自交,通过自交的结果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B正确;C、检测某雄兔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用测交的方法最方便,C正确;
D、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因此,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F1自交无需进行人工授粉即可完成,D正确。故选A。
9.D
【详解】A、减数分裂完成后,生殖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形成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C、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20条,DNA分子数目为20个,C错误;D、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配对(联会)形成的结构,该细胞有20条染色体,10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可以形成10个四分体,D正确。故选D。
10.B
【详解】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会产生4个异常的精细胞,A错误。B、正常细胞和异常精细胞个数为1:1,说明是减数第二次中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发生了异常,即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B正确。C、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产生的是4个异常的精细胞,C错误。D、一个精原细胞不会产生两个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故选B
11.D
【详解】A、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B、根据丙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卵巢中的卵原细胞可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卵巢中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B错误;C、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该细胞中能够出现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错误;D、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极体,D正确。故选D。
B
【详解】A、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前期,此时期染色体:核DNA分子=1:2,A错误;B、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等于核DNA数目,B正确;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期染色体:核DNA分子=1:2,C错误;D、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期染色体:核DNA分子=1:2,D错误。故选B。
13.C
【详解】A、由题意可知,F2中性状分离比为3: 1,说明眼色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B、由题意可知,F1中雄果蝇为红眼,且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因此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B正确;C、自然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高于雌果蝇,这是因为在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所以雄果蝇只要有白眼基因就表现为白眼,C错误;
D、用w表示控制白眼的基因,那么F2中红眼雌果蝇有两种基因型,即1/2XWXw和1/2XWXW,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wY,子代雄果蝇父本只能提供Y染色体,母本提供X染色体,又因为母本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2×1/2+×1/2)XW:(1/2×1/2)Xw=3/4XW:1/4Xw,所以子代雄果蝇中红眼:白眼=3:1,D正确。故选C。
14.B
【详解】A、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假设患病基因用A/a表示,IV12和IV13婚配,若患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亲代的基因型为XaXa、XAY,子代中不会有患病男性(而V1和V5患病),故该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B、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中I1为患者,I1的基因型为A_,I2为正常人,I2的基因型为aa,二者的后代Ⅱ1为杂合子,故不确定患病个体I1是不是杂合子,而系谱图中的其他患病个体的亲本之一都是正常人,故其他患病个体都是杂合子,B错误;C、IV12(正常女性)和IV13(患病男性)婚配,后代V2为患者,V2的基因型为Aa;V2和正常人V1婚配,V1的基因型为aa,则后代VI1是患者的概率为1/2,是患病男性的概率为1/4,C正确;D、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即群体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相当,D正确。故选B。
15.C【详解】A、一条性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呈线性排列,A错误;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如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该基因不能决定性别,B错误;C、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原始生殖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的,都有性染色体,C正确;D、因为X和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分离,分别进入到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含X或者Y染色体,即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Y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6.(1) IJ 不可能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
(2)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KL
(3)染色体数目恒定
17.(1) BbXRXr 3/8
(2) 相同 bXr或bbXrXr
(3) 黑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 全为灰身 雌果蝇全部为灰身,雄果蝇全为黑身
【详解】(1)长翅与长翅交配,后代出现残翅,则长翅均为杂合子(Bb),子一代中残翅占1/4,而子一代雄果蝇中出现1/8为白眼残翅,则雄果蝇中白眼果蝇占1/2,所以亲本雌果蝇为红眼长翅的双杂合子,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F1中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
(2)雌、雄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各含有一个Xr基因,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其极体(第一极体或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bXr或bbXrXr。
(3)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且已知黑身是隐性性状,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黑身雌果蝇的基因型是ee(用E/e表示相关基因),如果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黑身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eXe。实验方案为:让黑身雌果蝇与原种群中的灰身雄果蝇杂交,由于该种群是一个稳定遗传的灰身果蝇种群,所以原种群中的灰身为纯合子。
①如果黑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ee×EE→Ee,后代全为灰身;
②如果黑身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XeXe×XEY→XEXe、XeY,后代雌果蝇全部为灰身,雄果蝇全为黑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