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用时: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D.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白居易《池上早夏》)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王维《过香积寺》)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 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棵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
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 縫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 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更加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 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 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 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 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我去旺旺超市买东西,却罕见它关着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我问,这几天干啥去了 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C.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 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倆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8.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1.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B.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通常被认为居春秋五霸之首。
C.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D.《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年左丘明所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4. 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景,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C.颈联中的“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D.杜甫把这首诗写得纵横恣肆,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16.诗人借登高表达的“悲秋”情怀,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的“悲秋”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答司马谏议书》
(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4)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晚春时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彰显了曾皙“以乐治国”的人生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 ),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____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另辟蹊径 耸人听闻 数见不鲜 良莠不齐
B.剑走偏锋 混淆视听 层出不穷 参差不齐
C.另辟蹊径 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 参差不齐
D.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 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
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B.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同样都是“锅”, ① : “甩锅”的“锅”是指“自己应担的责任”,而“背锅”的“锅”则是指“并非自己应担的责任”。与“甩锅”意思相近的有“丢锅”“扔锅” 等,为什么只有“甩锅”的认可度最高呢 ② 。“甩”有尽快摆脱、尽力挣脱 的形象化色彩,这是“丢”和“扔”所不具备的词义特征。“甩手不干”“甩手掌柜”“甩 掉重担”等“甩”的常用搭配组合也都显露出不愿承担责任的意思。因此,“甩”和“锅”
的搭配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 ③ 。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日前,一名初二女生为减肥一天催吐五次,导致食道受损。近年来,极端的减肥、瘦 身行为时有发生不仅给自身造成伤害也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高一同学针对上述现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认为:何以为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显然不该是标准单一的狭隘之美, 更不该是有害健康的病态之美。
同学乙认为:美是一个含意丰富的形容词,只要是健康的、适合自己的就是美。丰满为美纤细亦为美,燕瘦环肥,各美其美。
同学丙认为:不以貌取悦于人,不因身材自卑,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同学丁认为:大众审美有必要剔除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倘若丑态横行、正气不彰明,主流价值、向上信念就会被解构。
上述讨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针对上述讨论以“何以为美”为话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A项,“……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
B项,“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
D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
2.C(C项,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
3.A(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B项,“落木”指寒风中的落叶,也是秋天的落叶,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反,所以无法证明材料二的观点。A项,“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C项,“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D项,“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4.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
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4分。答出思路1分,文本内容分析各1分。)
5.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
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
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6分。每点2分,合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错,根据原文“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说明价格适当)
7. D(无心理描写)
8.(1)乐观开朗。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笑容感染了身边的人。
(2)勤劳能干,做事利索。善抓商机,做加工好的净菜;娇小的身躯与大号摩托形成对比。这些细节表现了旺旺妈肯吃苦,勤劳能干。
(3)热心助人。 亲力亲为,为顾客精心挑选商品;免费帮邻居保管快递物件,交接仔细。
(4)关爱家人。丈夫干不了重活,毫无怨言,悉心照顾家人。(4分。每点1分)
9. (1)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充亮。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后经过旺旺妈的擦拭,灯光更加明亮。
(2)旺旺妈内心的希望。旺旺妈在困境中心怀光亮,不放弃希望,乐观面对。
(3)揭示小说的主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旺旺一家通过劳动创造了幸福光明的生活。(6分,每点2分)
10. D 11. D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2. C
13. (1)
(2)越过别的国家来统治远方的地方,您应该知道这是有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别国的势力呢?
14. 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15.B B.“不动声色”说法错误,“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有声有形;“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错误,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6.(1)对自然之秋的感叹。如“风急天高猿啸哀”写自然之秋的萧瑟苍凉。
(2)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叹时光之秋,人生之秋。
(3)对人生苦难的悲叹。“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了诗人异乡漂泊、贫困潦倒的生活之苦。
(4)对国事艰难的慨叹。“艰难苦恨”中包含了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17.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8.B(第一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和方法。“剑走偏锋”,为出奇制胜,不采用正面攻防为主的常规剑法,而采取闪避游斗等非常规的剑法,比喻不按常规,常理来思维或行动。根据后面的“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可知,这里是说不按常规方式来做,应选“剑走偏锋”。
第二处,“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混淆视听”,用假象或假言迷惑别人,使之很难辨别是非,以引起思想混乱。根据后面的“扰乱思想”可知,这里应选“混淆视听”。
第三处,“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事件”,所以应选“层出不穷”。
第四处,“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这句话的主语是“短视频作品”,所以应选“参差不齐”。)
19.C(根据括号前的“其实不然”以及括号后的“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可知,括号内应填与“不好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据此排除B、D两项。
从选项来看,A项,“扩散与点赞”的顺序不当,应该是先“点赞”后“扩散”,“必定带来不良影响”说法有些绝对化。)
20.A(原句第一个问题“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搭配不当,应该是“拥有……的心态……的思想”;第二个问题“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主客倒置,应是“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B项,“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多元”和“心态”也不能搭配。C项,主客颠倒,应去掉“而言”。D项,“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
21.①但“甩锅”“背锅”的“锅”不同
②这多半与“甩”的词义特征有关
③形容推卸责任的行为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