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3 10:2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社会与文化
1.了解两宋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发展,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了解宋代理学和科技等史实,认识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原因,理解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进一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主义理论。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阅读、学习聚焦、问题探究、学思之窗、图片信息等各种资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形成对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历史解释: 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如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交子等相关史实等准确把握,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时空观念: 运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料,让学生理解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对经济重心南移、科举考试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
家国情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元时期我国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制瓷业、金融外贸、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伟大成就,认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难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出现新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 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元朝时期,中国的 经济 、 文化成就
仍处于 世界领先 地位。

经济之变
任务一: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第一子目,梳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概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领域 表 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基层市场 蓬勃涌现; 边境 (榷场) 贸易 活跃;
货币 发行量大增、 纸币 出现; 城市 兴盛;
海外贸易 繁荣;
一、经济的发展
稻麦 复种制 的普及;固定 经济作物 种植;
棉花 开始种植并推广;
边疆 地区的开发; 人口 增加
棉纺织业 发展;
制瓷业 的兴盛,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的飞跃发展及 煤 的普遍使用;
印刷业 发展迅速;
1.过程
时期 表现 程度
魏晋南北朝
唐中叶以来
北宋
南宋

江南经济开发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奠定基础
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二、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之变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经济之变
社会之变
任务二:
合作探究:阅读第二子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该时期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变化一: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发生哪些变化?
材料一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宋)郑樵:《通志》
材料三 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福州五戒》卷五十三
材料二 (宋)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士平地而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钱穆《理学与艺术》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二、社会的变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变化表现
变化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发生哪些变化?
材料五 (宋)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只要和地主结算清楚,就可自由流动,另找主人。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唐)“部曲”或者“佃客”,要为地主耕种土地,交纳地租,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经济依附+人身依附
主奴关系
经济依附
租赁关系
1、变化表现
二、社会的变化
材料六: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漆俠《宋代经济史》
材料七: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不抑制土地兼并、管理放松
重视契约关系
材料八: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
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石介《明禁》
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发生哪些变化?
1、变化表现
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之变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经济之变
思想文化之变
任务三:阅读第三子目,
社会之变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认识、提炼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三、儒学的复兴
孔子创立
春秋
继承发展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焚书坑儒遭打击
秦朝
儒学独尊
西汉武帝
佛道冲击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宋朝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回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
三、儒学的复兴
口号:“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朱熹
张 载
1、代表人物及目的:
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目的: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理学的
集大成者
程朱理学
材料一;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录》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方法论
三、儒学的复兴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认识、提炼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形式 特点 成就
文学 宋词
元曲
话本
艺术 书法
绘画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①宋元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②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③出现了反映了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艺术
自主学习:归纳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有固定格式。
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等。
春秋战国

汉代
诗歌
唐代

宋代

明清
元代
小说
诗经
楚辞
趋势:通俗化、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合作探究: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
代 表 朝代 表 现
印刷术 宋朝
火 药 宋朝
指南针 宋朝
沈 括 北宋
郭守敬 元朝
王 祯 元朝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量制造用于军事。
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如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2、科技:
自主学习:归纳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特点:
(1)实用性 (2)经验性(3)总结性 (4)封闭性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经济变化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和城市繁荣
民族交融加强
上层建筑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贯通古今的思辨性
雅俗共赏的多样性
登峰造极的创造性
科学技术
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
课堂小结
经济基础
当堂检测
1、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A
B
3、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B. 崇文抑武的特点
C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达官贵人的需要
C.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D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