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2.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
A.设置十三州郡刺史 B.实行推恩令
C.发兵平定地方叛乱 D.确立察举制度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4.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宋人诗句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诗句 历史现象
A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在减弱
B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C 尽将精好输公贼,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D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A.A B.B C.C D.D
5.明清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专注于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考据学因而兴盛,出现了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学术名家。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巩固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严密
C.经世致用的风尚日益盛行 D.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进步
6.19世纪中叶,一个当时曾在上海定居的外国人谈道:“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与上述材料无关的是
A.外国人获得治外法权特权保护 B.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永久居住
C.各国纷纷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
8.1900年前,出国留学人数较少,20世纪初年大增,仅以留学日本为例,就从1903年初的900人发展到1906年的8000多人。同时国内中小学堂也雨后春笋般兴起,到1909年,全国中小学堂共计有52138所,累计中小学生1563214人。这种现象
A.表明新式教育已完全取代了旧式教育 B.说明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已得到解决
C.推动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D.促进了新的知识分子群初步形成
9.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干涉中国内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用频率。图中变化反映了我国
A.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趋于缓和 B.强烈反对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
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 D.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
10.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它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的纪录,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钢桥,粤港澳三地民众热切期盼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这表明中国( )
港珠澳大桥掠影
A.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B.科技创新能力有很大提升
C.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于世界 D.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11.在《十二铜表法》的最后,立法者们加上了简要的“补充" :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代前法。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渗透了理性精神 B.立法机构缺乏权威
C.遵循判例法原则 D.限制贵族垄断立法
12.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三级会议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
A.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政治要求 B.有利于强化世俗权力
C.形成了王权与教权的对立局面 D.助推王权达到了顶峰
13.西班牙较早发展了牧羊业,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并掠夺金银,最具条件从毛织业中获利。当英、法保护民族工商业时,它仍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
A.西班牙过度依赖殖民地 B.国内工业发展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C.国际分工对西班牙不利 D.早期经济全球化破坏性更为严重
14.1833年,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英国的政治家表示:“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出现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英国进步力量要求废除奴隶贸易
B.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非洲黑人奴隶的强烈反抗与斗争
D.非洲的市场和原料比劳动力重要
15.《全球通史》中说:“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不过,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这一现象主要受哪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A.二月革命的结果 B.十月革命的胜利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斯大林模式的开创
16.英国《卫报》在1991年5月9日发表了题为《随着第三世界的消失,需要用新的词汇来形容贫困》的社论;1994年5月5日法国《快报》宣称:“三个世界的理论似乎应该被视为历史的名词和陈旧的概念”。这可以用来印证( )
A.世界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初步建立
D.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中世纪城市的兴起,预示着欧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欧洲进步的基石。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加以论述。
(2)请写出影响欧洲近代发展方向的一个外部因素,并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五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诣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套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辱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街,祖宗以未不可易之制也!
——掬娟自欧阳修《文忠集》老旧3
材料二 “科举之士。须南北兼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北系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尔等其定设各布政司名数以闻。”
——《明仁宗实录》卷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南北分卷制度。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苏跨江临海,港口众多,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核心位置,自古就有先民流寓海外。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吴地成为重要的造船和出海基地。古代江苏移民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福冈地区发现的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址,成为吴越稻文化传播日本的最早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就有从事纺织、制镜等技艺的工匠流寓日本、朝鲜等国传艺营生。吴人知聪携内外典、药书移居日本,还携带了佛经、佛像等物,对日本早期的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江苏就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江苏人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出国者日益增多。1860年清廷和英、法两国先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确立华工出国的合法化。江苏逐渐成为广东、福建以外移民海外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872年晚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起,江苏籍人数在近代海外留学移民中始终居于前列。一些工商业者为谋求企业发展,或为摆脱洋行控制,到海外开拓销售市场或分支机构。据有学者估算,一战华工大多来自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与河南等地,江苏人次之。
——摘编自丁美丽《跨国主义视域下近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朝以来江苏先民“流寓海外”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苏海外移民居多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交流的视角,比较古代与近代江苏海外移民现象的显著不同。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家庭天使观”影响,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囿于家庭小圈子。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打字员、书记员等专业办事人员来自中产阶级妇女,新兴行业的涌现,为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据纺织工委员会报导:兰开夏地区,因为工厂劳动,女孩子在16-25岁期间能够为自己积聚100磅左右的嫁妆,单身女子或寡妇也能够靠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而生活。1815-1835年期间,英国出现了独立的妇女运动:1835年,1500 名杭棉女工在西兰定举行罢工,这些妇女正是通过自己的组织,第一次为自己,为整个阶级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声。1866年,有1500名中产阶级妇女签名请愿,要求妇女的选举权,促使议会第一次讨论妇女选举问题。
——摘编自潘迎华、管佩韦《略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妇女》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英国女性角色和地位变化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A
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力,故B、C、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合法性”。齐侯婴自称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不合法”的,故选A。
2.A
材料信息说明,汉武帝时,监御史的职能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设置了十三州郡刺史来监察地方,故A正确;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的地盘和势力,故B错误;发兵平定地方叛乱、确立察举制度和监察地方无关,故CD错误。
3.D
根据材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主张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项正确;均田制始于北魏,不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排除A项;均田制是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不是全部土地,排除B项;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不会彻底消除,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D
材料“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指的是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豆类植物和桑树,同一块水塘种植绿荷,体现了土地利用率提高,D项正确;材料“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指的是桑麻种植很多,自己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与否,排除A项;材料“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体现的是人们晒蚕子、买卖鱼苗的情形,并不能看出雇佣劳动,更谈不上普遍,排除B项;材料“尽将精好输公贼,次把斗升求市人”体现的是百姓把好的粮食当做赋税交给国家,把次一点的卖到市场,体现了当时赋税征收依然是实物,排除C项。故选D项。
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通过废宰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措施来强化君权,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更加严格,因此,许多知识分子转变研究领域,考据学在此背景下兴起,B项正确;宋朝,儒家学说正统地位得到巩固,排除A项;考据学与经世致用的风尚正好相反,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6.C
片面最惠国待遇与材料信息无关,C符合题意,故选C;根据“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可知外国人在中国为所欲为,不受中国法律制约,体现了领事裁判权这一不平等条约,即治外法权,A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一个当时曾在上海定居的外国人”可知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永久居住,B不符合题意,排除;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这一现象的前提,D不符合题意,排除。
7.D
“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说明魏源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D正确。A中系统认识不符合题意,A错误。B是林则徐。魏源并不主张变革传统中国制度,C错误。
8.D
19世纪末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的仍是那种旧式的封建士大夫,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力量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但20世纪初,伴随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和民族意识的逐步兴起,加上清政府废科举、奖励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等举措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从而促进了近代教育较快发展,随之也推动了新的知识分子群逐步兴起与壮大,故选D项;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均排除;C项是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排除。
9.D
材料反映了报纸上“干涉中国内政”的使用频率呈波浪式起伏;“维护世界和平”使用频率在1953年后迅速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之后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等,取得一定外交成就,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以图示信息反映了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故D符合题意;1949-1956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未缓和,故排除A;1949-1956年正值苏联援助中国时期,且材料不能体现“干涉中国内政”是针对苏联,故排除B;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故排除C。
10.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其中,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就是明证。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的纪录,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钢桥,粤港澳三地民众热切期盼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C项正确;仅凭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无法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排除A项;港珠澳大桥不仅仅体现了科技创新能力有很大提升,其先进工艺也享誉全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十二铜表法》规定,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代前法,说明罗马法在不同阶段会发展完善,且新法反映了立法者最新的立法意图,更适合时代需要,这一规定是理性精神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法律的制定机构,不能得出立法机构缺乏权威,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是遵循先例,而是适应时代需求,排除C项;材料没有显示贵族在立法过程中的地位,更得不出限制贵族垄断立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据材料“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三级会议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可知,法国召开的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故A项错误;三级会议已经改变了王权与教权的对立局面,故C项错误;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
13.B
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具有发展毛纺织业的原料、资金和市场条件,但是其经济的“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的模式使其未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导致其国内经济尤其是工业相对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西班牙对殖民地的过度依赖,排除A项;国际分工是不同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并没有单独针对西班牙不利,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的破坏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由“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可知,英国这时需要的不再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而是需要原料和市场,这反映的是商品输出时代的特征,B项正确;ACD 都是由于B导致的,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
15.C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指苏俄政权掌握经济命脉,“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这与恢复与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一致,C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土地等生产资料没有收回国有,A项错误;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实行取消自由贸易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开创时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雇佣”、“商人获利”不符,D项错误。
16.D
根据“三个世界的理论似乎应该被视为历史的名词和陈旧的概念”可得出三个世界的划分是基于冷战形势之下而出现的,当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丰个世界的划分便没有必要,D项正确;“有效”错误,排除A项;全球化主要涉及经济方面,材料强调政治,排除B项;新秩序并没有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经济: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推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政治: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促使了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有利于王权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市民参政推动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奠定基础;市民阶层的发展,推动早期资产阶级产生。思想文化:城市自治过程中,市民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权利意识觉醒;大学的兴起,有利于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2)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促进了西欧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地理大发现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促进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西欧逐步走向近代。
18.(1)表现:取士不问家世,天下之人皆可自由报考;采用糊名法、誊录法,增加考试公平性。
(2)评价:兼顾地区平衡,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性;利于加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利于为国家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利于促进北方及边远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为后世考试制度提供借鉴;制度并不完全公平;易造成南北士子之间新的矛盾。
19.(1)背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对外交往频繁;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中华文明具有先进性。
(2)原因:列强入侵不断加深(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政府政策的影响;/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不同:古代江苏移民传播了中华先进文明;近代江苏移民努力探究和学习西方文明。
20.认识:英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和地位的提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兴行业的兴起,工厂制度形成,机器操作的便利性,使女性走出家庭开始工作,取得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妇女自身经济能力的增强,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有利于妇女独立意识的提升。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女性独立意识增强,英国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推动,这一时期的英国女性积极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这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推进社会向公平公正方向发展。总之,工业革命后,英国女性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