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C C B A D A C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A D C A B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D B C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26小题17分,27题18分,共35分)。
26. (1)文献史料:B;(1分)实物史料:A。(1分)
史实: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或召公长子克代召公被封于燕)。(2分)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
(2)秦朝:法家(1分):汉朝:儒家(1分);
秦朝:推行郡县制;汉代: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2分)
(3)朝代:西晋(1分);
因素: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的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6分)
27.(1)措施: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4分)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2分)
(2)因素:国家政策(统治者改革);民族文化交流;民族人口迁徙。(任答两点得2分)
史实: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结汉亲。(任答四点得4分)
(3)创新:派中央官担任行省长官;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或行省是流动的中央政府)(2分)
地位: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
管理: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2分)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卷
2023年11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为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以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于下图山东文化区的是
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2. 关于启的继位,《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B.《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C.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D.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3.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政治主张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②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③ 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
④ 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A.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B.墨家、道家、儒家、法家
C.法家、儒家、墨家、道家 D.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4.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秦朝时期某一制度“不同于封建制度,一在政令出于中央,一在流官代替了世袭”。该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B.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6.《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洛阳号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北魏时期( )
A.士族制度在洛阳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 B.孝文帝改革推动洛阳经济文化的繁荣
C.因洛阳长期处于战乱,人口被迫南迁 D.孝文帝下令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7.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作“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A.草拟诏令 B.审核诏令 C.执行诏令 D.监督审判
8.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夺取帝位后,与谋士赵普筹划治国方略。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解决该问题的是
A.罢免宿将的兵权,以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B.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节度使逐渐成虚衔
C.三衙统管地方精锐部队,但没有调兵权 D.设三司、参知政事等职来分化宰相之权
9.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A.西域都护府设立 B.安西都护府设立 C.北庭都元帅府设立 D.宣慰司设立
10.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材料表明朱元璋意图
A.恢复礼乐制度 B.沿袭前朝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设内阁牵制宰相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下表是战国时期有关郡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年代 记载
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 “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
赵武灵王时(公元前325—公元前299年) “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燕昭王时(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年) “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A.郡的设置与军事战争相关 B.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郡是地方最高的行政区划 D.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12.“西汉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似乎鞭长莫及。”为此,汉朝采取的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重要措施是
A.设置中朝 B.实施察举制 C.设立刺史 D.颁布“推恩令”
13.均田制与赋税制息息相关。北魏均田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因此均田制内容的变动也会引起赋税制度的变动。北魏均田制下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是
A. 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 一条鞭法
14.分析下表,选项中列出的史实与唐代人口变化有关的是
时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 (705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人口 1235万人 约3714万人 5288万人 约1600万人口
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
③安史之乱 ④五代十国的政权割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有学者认为科举制以封闭应答的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突破世卿世禄制的官员血统禁锢,修正察举征召制选拔人才的主观性及九品中正制对门第的谨守。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使中央决策日臻完备 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16.下表是中国古代某一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该制度的实施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分摊 (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减少收税对象 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保证财政收入 D.成功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7.右图所示分别是北宋的大观通宝、辽朝的重熙通宝
和金朝的大定通宝,从中可知
A.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趋紧密
B.北宋铜钱成为榷场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C.通宝是辽宋金政权使用的唯一流通货币
D.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促使钱币铸造量提高
18.有学者用轻重之说解释王朝的更替,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称之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而轻重相维是一种理想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朝内外服制导致“内重外轻” ②西汉“推恩令”有利于缓解“外重内轻”
③唐朝的灭亡体现“外重内轻”的教训 ④北宋吸取历史教训,釆取措施强化“内重外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读下表。表格内容可用于佐证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时代 北方户数(万) 南方户数(万) 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 965 111 10.3
唐(天宝元年) 493 257 34.3
宋(元丰三年) 459 830 64.4
A.国家疆域的开拓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制度的沿革 D.社会控制的强化
20.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21.读下表,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宋辽榷场贸易情况(部分)
类别 商品
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 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
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 铜钱、金、银、铜、铁等金属、硫磺、硝、书籍
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 羊、骆驼、皮革、毛毡、盐、马具
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 马、粮谷
A.政治关系影响经贸往来 B.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C.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22.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该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3.“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
A.缓和民族矛盾
B.体现“因俗而治”
C.维护国家统一
D.带有狭隘民族观念
24.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右图所描绘的事件是
鉴真东渡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马可 波罗来华
25.许衡在《鲁斋遗书》中写到:“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下列选项不可论证许衡观点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B.耶律德光制定南北面官制
C.元朝实行“四等人制” D.金太宗实行藩汉分治原则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26小题17分,27题18分,共3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A B
下图为西周克葢,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 铭文节选:王曰:“太保(召公)!……余大封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偃(燕)。”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朝代)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填写字母),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填写字母)。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其所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列举秦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4分)
(3)阅读材料三,完成“▲”填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7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阅读材料一,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官吏选拔和统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概括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动民族大融合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创新,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地位。元朝对吐蕃和台湾是如何管理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