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苏联为了增强社会主义力量,同时为了与美国对抗,采取了下列哪些具体措施( )
①建立经互会
②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③与中国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接受马歇尔计划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马克思将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空前高涨,最终实现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出现于()
A. 苏联模式形成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后
3.关于苏联改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是工业 B.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是农业
C.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涉及经济、政治领域 D. 以上说法没有正确的
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 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 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D. “苏联模式”的弊端
5.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都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 )
A. 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 改进新经济政策不足之处
C. 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实行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首先发生在( )
A. 斯大林时期 B. 赫鲁晓夫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时期
7.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 )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 ②社会主义彻底失败
③西方国家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 ④苏联模式失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苏东改革的失败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 必须要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不需要改革
C. 改革必须要符合本国的国情 D. 改革必须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9.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发生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而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
A.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前行 B. 社会主义遭遇全面失败
C. 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 D. 社会主义阵营不够团结
10.“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苏联一位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
A. 经济日益强大 B. 社会政局走向安定 C. 国家走向解体 D. 各种矛盾缓和
11.“苏联的解体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那么久的错误方针的实施,苏联最终覆灭。”导致苏联发生“质变”的直接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此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
D. 中共十三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策的调整、创新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
材料一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如下图所示)
注:“一五”计划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
材料二 1991年12月27日,原苏联外长在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耻”和“耻辱”。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原因。
(2)斯大林之后,还有哪些人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4.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之后的继任领导者们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结果如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之“乱”——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以及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图3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改之“垮”——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经济的痼疾是什么?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改之“思”——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1)成就: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原因: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3)原因: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
影响: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宣告结束。
14.【答案】(1)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3)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