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3 10: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些考古事实可以佐证,新石器时代( )
A.食物种类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模式已经萌生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2.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
著作 记载
《水经注》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
《图经》 昔吴王阖间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国家战略 B.商业交往
C.农业生产 D.社会变革
3.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4.汉初,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令民铸钱”的政策。而到武帝时期,国家不仅垄断了主要铸币材料铜,还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汉代货币政策的调整( )
A.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反映了均输平准的特点
C.立足于国家财政的需要 D.有利于民间财富的增长
5.出土汉简“里程简”对长安到敦煌的驿置(馆舍、邸店、邮驿站点)有详细记录,其中所记载的驿置是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停靠站点,而不是一般的地名。该驿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 )
A.畅通丝绸之路 B发展民族文化
C.传播农耕技术 D.治理边疆地区
6.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
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7.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8.下表所示为唐代中后期全国户口数变化统计情况。影响这——时期户口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户均口数(户)
755年 8914709 52919309 5.94
764年 2933125 16920386 5.76
A.户籍制的完善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均田制的瓦解 D.赋税制度的变革
9.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基层自治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有益于社会教化 D.扩大了统治基础
10.下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钩演化示意图。这一演变( )
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 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
C.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契合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 B.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C.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D.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12.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诏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文臣范仲淹改升武职。范仲淹连上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这表明范仲淹( )
A.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B.深受“崇文抑武”风气影响
C.沾染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D.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
13.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及边境上的藩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二十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员额高达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 )
A.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 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 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14.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 B.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5.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庆历年间,身任馆阁之职的凌景阳,与酒店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年间,许州豪民盖渐,家资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这反映了( )
A.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婚姻观念
C.理学的影响力逐步衰微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质变
16.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 )
A.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 B.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
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
第二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计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见另页)。
17.民族交往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秣褐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韩羁、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和相关背景,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分析民族交融的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4分)
18.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和生活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
材料二 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隋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而五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夜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结合两则材料和相关史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朝代) 事件
公元前221一前207年 秦废分封,兴郡县
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 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9-23年(王莽新朝时期) 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年(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604-618年(隋炀帝时期) 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780年(唐德宗时期) 实行两税法
927-997年(宋太祖太宗时期) 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927-947年(辽太宗时期) 推行“因俗而治”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1069年(北宋时期) 王安石变法
1271—1294年《元世祖时期》 实行行省制度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古代史相关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如图是关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示意图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示意图
根据材料和相关史实,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转型予以说明。
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B C A B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B A D B D
二、非选择题
17.(1)方式:人口迁徙(少数民族内迁/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征伐战争。(4分。要求两点)
影响: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汉文化的影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6分。要求三点,相似表述酌情给分)
(2)特点:政策灵活;因地制宜;政策开明;以和为主。(4分。要求两点)
18.(1)特点:得到官方认可;分布广泛;规模较大;形态多样;形式开放;与文化娱乐相结合;消费趋于平民化。(6分。要求三点)
(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家世门第)。(2分)
原因: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地位和影响力下降);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6分。要求三点,其他意思相似酌情给分)
19.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答题规范。观点2分,论述8分,综合表述2分。除示例外,其他符合要求的亦可。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0—4分):概括的观点正确,并进行论述,但提供的论证材料不规范,理论依据不够充分,表达亦不善完整;
第二层次(5—8分):概括的观点正确,基本按观点提供论据并展开论述,理论逻辑相对合理,表达较明确。
第三层次(9—12分):概括的观点正确、明晰,能按观点准确选择论据,知识范围较广,语言流畅,论述合理,逻辑紧密,表达明确完整。
示例
观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论述: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改鲜卑为汉姓,朝中统一说汉话,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等等,这些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了更好的处理各种民族地区事务,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依此行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南北面官。南北面官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元朝时期,为顺应幅员辽阔的疆域和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和创新,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当时再合理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出现问题,改革创新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河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和创新,一定会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20.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存在多方面转型因素;生产与社会关系分化组合;社会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等。(3分。要求三个,其他符合要求的亦可)说明:
经济转型: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工商业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封建国家开始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政治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思想转型: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文化转型:在哲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民族关系转型:“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9分。结合史实写出3个角度即可满分,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