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卷
2023年11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为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材料一:
长江经济带是指沿江附近的经济圈,覆盖上海、浙江、安徽等11个省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版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一论断,为治理母亲河提供了重要方法。所谓“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是东方思维对生态治理的回归,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
按照中医整体观把长江治理好,一定要坚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传统思想需要随着时代推移,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结合与吸纳。要不断吸取新的科学成果、新的技术。运用中医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等理论,并整合多学科交叉,共同发现规律,综合治理长江,我们一定能维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造福子孙万代。
(摘编自王琦《用中医整体观治理长江》)
材料三:
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要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中央企业、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编自习近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下列对长江经济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三大版块的覆盖上海、浙江、安徽等多个省市的沿江附近的经济圈,“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是其发展新格局。
B.《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高度,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C.长江治理要借鉴中医整体观,运用中医理论,整合多学科交叉。同时坚持传统理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合理吸取新的科学成果、新技术。
D.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质的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各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B.“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是治好“长江病”的重要方法。
C.长江文化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绵延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D.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是东方思维对生态治理的回归,只有运用“天人合一”思想,我们的星球才有希望。
3.如何才能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小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
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
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文章第④段阐述了“抛给”和“送来”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抛给”即“送来”;第⑥段列举了他国“送来”的大量事实。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6.文章中第①段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请赏析这句话。(5分)
第③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8.第⑧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的效果?(7分)
二、诗文阅读(共48分)
(一)现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早期革命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 三句, 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10.“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二)文言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7小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石可镂 镂:雕刻 B.风雨兴焉 焉:代词,这
C.辟为巡官 辟:征召 D.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心躁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择师而教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1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积善成德 B.耻学于师 C.圣益圣,愚益愚 D.愈发言真率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16.下列对上面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文字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共用十个比喻来论述中心“学不可以已”。
B.第一段文字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C.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相反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D.第三段文字,韩愈为人正直,德宗晚年政事混乱,韩愈上奏章批判,被贬连州,又量情转江陵做掾曹。
17.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8-19小题。(9分)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
B.《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
C.《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
D.《登高》语言慷慨激越,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19.《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古诗文名句默写(共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祭奠江月,抛洒心头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小题。
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
《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胡同》还吸引了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胡同》以京城之风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21.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
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22.文中画“- - -”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剧作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B.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C.剧作落脚于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D.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23.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第3段加点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B.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C.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成集,得益于周代的采风制度。
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四、写作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枚石子落入平静的池塘,漾开圈圈涟漪。水面复归平静,似乎一切从未发生。只有鱼儿知道,那石子坠落在池底。
人生也是如此,有的事对有些人转瞬即逝,可对另外一些人却成了深刻的记忆。
读了以上文字,你的思绪是否有所触动,请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是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B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错误,原文“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版块的区位优势……”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知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
2.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 “只有运用‘天人合一’思想,我们的地球才有希望”错,根据材料二,“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是东方思维对生态治理的回归,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可知选项“只有……才……”表述不当。
3.①治理长江环境,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做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工作;②长江上中下游、东中西版块协同联动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③坚持对外开放,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④勇于创新,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⑥在国家的统一引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 ⑦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每点1分,写到5点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强调“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可以确定答题范围,答案直接去材料三去寻找即可。
根据材料三开篇“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相关内容可总结出治理长江环境,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做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工作。
根据首段“要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内容可知需要长江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的内容可知还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
根据文中“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相关内容可知,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根据尾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可知,要在国家的统一引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
根据文末“中央企业、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的内容可知,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C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放一把火烧光”是完全否定,“接受一切”是完全肯定,选项“否定或者肯定”前缺少“完全”这样的修饰语,表达不准确。
5.A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错误,分析错误,“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两句位置颠倒,应该是①至⑦段破中有立,⑧至⑩段立中有破。
6.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大师”“发扬国光”运用了反语,讽刺所谓的大师以发扬国光为名实际上是讨好外国人(2分)“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2分)讽刺了当时国民政府媚外求荣的奴性。(1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此处“捧”字有郑重之意,体现了“大师”们奉送时的奴颜婢膝;“挂”过去,并不能发扬国光,只是为讨好“欧洲各国”。所以,“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体现出了讽刺的意味。
(2)句子的主语是“几位‘大师’们”,被送画的对象时“欧洲各国”,真正的目的是讨好外国。所以,作者讽刺的对象是“‘大师’们”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
7.一是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归谬)的手法,“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2分)二是“类比论证”的方法,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2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当然”,表明作者退一步讲,“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是扬,“但是”表示转折,“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是抑,看似“不坏”,实则“悲惨”,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最后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原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8.(1)比喻论证(1分)(2)“大宅子”喻文化遗产;“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鸦片”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姨太太”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4分)(3)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2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譬如罢……”,是比喻论证。文中本体不直接出现,只出现喻体,主要是借喻的手法。“文化遗产”是本体,“大宅子”是喻体,用大宅子喻文化遗产,既揭示其来源“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体现其丰富性;然后用食物中的精华“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用有毒的“鸦片”(可药用)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用毫无用处应该取缔的“姨太太”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所以,第⑧⑨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效果: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这一问题比较抽象深奥,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日常生活可见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进一步分析人们的取舍态度,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八句应为七句。
“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作者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2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2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11.B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金石可以雕刻。 B. 句意:风雨从这里兴起。焉,兼词,于此。
C. 句意:请韩愈作他的巡官。 D. 句意: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12.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也,句中停顿,无实义。
句意:是因为心思浮躁。也,句末判断词。
B. 句意: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则,连词,表转折。
句意: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则,连词,表顺承。
C. 句意:雕刻如果不舍弃。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句意:选择老师教导他们。而,连词,表顺承。
D. 句意: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一类人。之,代词,这,指一类人。
句意:士大夫这一类人。之,代词,这,指一类人。
13.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为“小学学段”。句意: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B. 爪牙:古义为“爪子和牙齿”,今义指“坏人的帮凶”。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 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很多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
D. 骐骥: 古今同义,良马,骏马
14.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
B. 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句意: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C. 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句意: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D. 真,无词类活用,直爽。句意:韩愈说话直爽坦率。
15.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
“真率”是“发言”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且“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都是动宾结构,是写韩愈的两次官职变化,中间要断开,“政”是“出”的主语,主谓不可断开,排除B;
“调授”是“四门博士”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第一段文字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错误,本段文字先提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在说明学习需要“积累”“坚持”的方法,再指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在说明学习需要“专一”的态度,应该是先从学习方法,再从学习态度的角度论述。
17.(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2)不懂得句读的读法,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1分)“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分)“用”,因为,由于;(1分)“一”,专一(1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1分)“或”,有的;(1分)“师”,名词作动词,向老师学习;(1分)“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分)
参考译文:
(一)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
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遇赦酌情调迁为江陵府掾曹。
18.B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错误,“百年”指晚年。
19.《客至》:
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2分)
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2分)
《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2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
20.(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21.C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和成语的能力。
A.正确。“以小见大,尺幅千里”非独立引用,而是作句子成分,句号应在引号外。
B.正确。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语境指演员排兵布阵上的创新手法,使用正确。
C.错误。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形容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应使用“惟妙惟肖”,不能改为“栩栩如生”。
D.正确。“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是短语之间的并列,应用顿号。
22.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剧作落脚于……”和“以……为日常对象”杂糅,改为“剧作落脚于……”或“剧作以……为日常对象”。
二是成分赘余,将“可以堪称”中的“可以”去掉,因为“堪”就含有“可以”的意思。
修改全部正确的是D项。
23.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
A.“风”是指消息,传闻。 B.“风”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
C.“风”,是指民歌民谣。 D.“风”是自然现象,指东风。
2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具有象征意味。材料中落入池塘的石子喻指生活中曾经出现的人、事、物,这些人与物的出现,这些事情的发生,也曾经引发一些波动,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最终都归于沉寂,被世界遗忘。而材料中的鱼儿则喻指那些与这些人、事、物紧密相关的人,他们要么是当事人,要么时见证者,要么是深度参与其中,要么深受其影响。他们会把这些人、事、物铭记于心,永不忘怀。
实际上,每个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都曾全副身心地生活过,都曾情深意长地爱过或透彻骨髓地恨过,这些人生经历,这些人生片段,于他人或许无关紧要,但于自己却是刻骨铭心,即使当初的时光、场景已不在,但自己在心里还会一再回望,一再品味,一再感动。
引导语提醒考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可以写自己的真实经历,也可以写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这些事情,应该是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的,让自己深有感触、无法忘却的。比如,某位老师,在自己被周围同学误解时,以巧妙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并化解了同学对自己的误解,让自己的学习生活重新洒满阳光。叙写的事件应有生活气息,避免假、大、空;要有真情实感,在叙事的过程中,要融合进情感或思考。
立意:
1.初中毕业了,老班满怀期待的眼神,还闪现在我眼前。
2.爸爸已老去,只有我还记得他曾经在洪水袭来时多么又力量。
3.我们长大了,我还保留着你送我的发卡。
例文:
这世界有那么个人
每次回老家,路过胡同口那个青石板,我还是忍不住想在上面坐一坐,坐上面,等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的童年是不幸福的。我没有降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从记事时起,父母总是吵架,总是吵架。经常,正在和小伙伴做游戏,忽然传来一阵激烈的吵骂声,我就知道,那是父母又大打出手了。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最无助的时候,各种怕:怕他们谁受伤,怕他们谁出走,怕他们谁自杀,怕一不小心就没有了爸爸妈妈……只会怕,只能怕,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不会做……像一只无助的没了家的小狗,瑟瑟发抖,战战兢兢,看着,听着,哭着,担心着,畏惧着……
好巧,每到这样的时候,我总能在一个地方找到温暖。
那就是,在胡同口的那个青石板上,邻居家的太奶奶总会坐在那里。太奶奶,是邻居,满头银发,走路要拄着拐杖。那时,她应该已经90多岁了,她的曾孙比我还大。
每到父母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哭着抖着跑出来,好巧,她都在那里,春秋,或者冬夏,都在那里。我跑到青石板上坐着,依偎在她身旁,像一只小狗。她很少说话,只是,用瘦而温暖的手,摸着我的头,拍着我的背;用她的大袄的衣襟,包裹着我。
就这样,一老一少,坐在青石板上,听着高一声低一声的骂声、哭声……
直到,吵骂声渐歇,我才恋恋不舍地,一步步往家挪。有时候,就在她怀里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已在家中的被窝里。
现在想来,那样的日子应该没几年,童年该有多长啊!但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段日子好漫长,长得让我都不敢回望,不敢回望那看不尽的灰暗、看不到头的恐惧和悲伤。
初中,我略略懂事了。面对那些争吵,虽也痛苦,但恐惧消淡了很多。另外,初中可以住校了,我尽量少回家。
有一次回家,看到邻居家大门上贴着白纸,问妈妈咋回事。妈妈淡淡地说:“你太奶奶死了。”
我登时如受雷击,愣了好一会儿,接着就跑了出去,坐到胡同口的青石板上,仰着脸,哇哇大哭。
整个童年,流了那么多泪水,但从没有像那次那样,是因为痛彻心扉的伤心。
邻居们听说了,都惊奇:不一姓的孩子,竟然这么哭。
现在,我知道,每次太奶奶坐在那里,都不是“碰巧”,那是一位心慈的老人,对一个弱小孩子的默默关爱。她劝说不了那对爱吵架的晚辈,她只能,每当听到争吵声时,就等在那里,给这个寻求温暖的小孩一个绵绵的怀抱。
太奶奶去世好多年了,已经很少有人会想起那位坐在胡同口青石板上的老人了吧?但是我记得她老人家,满头银发的太奶奶。
这世界有那么个人,温暖我,从我的童年,到我的青春,到未来的好多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