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举例说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对比我国主要资源总量占有量,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国情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难点: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新课导入】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内涵
【课堂活动】观察图片,找出你认为的自然资源。
阳光、雷电、煤矿、森林、水稻、钢材
【板书】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自然资源
生:自然资源:自然界中对人类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课堂活动】根据定义判断以下哪些属于自然资源,并说明理由
水稻、太阳能、家禽、森林、钢材、闪电、铁矿石
生:太阳能、森林、铁矿石是自然资源;水稻、家禽、钢材不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而是经过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所以不是自然资源;闪电对我们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不是自然资源。
教师总结:判断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时,要看是否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当然也可以是物质,还可以是能力。只有同时满足这三点,我们才称为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
师:自然资源可分为哪几类?
【教师活动】讲解土地资源为何是可再生资源。
(1)人们把秧苗种入土地,秋天水稻收割后,在耕地上种植一季绿肥作物。来年春天,将绿肥犁入肥田。这样不仅增加了肥源,恢复稻田的肥力,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所以土地资源可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说能循环使用。我们把它这样循环周期较短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
【明确】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
【教师活动】讲解煤炭、石油等为何为不可再生资源。
(2)煤炭是由沼泽中的植物遗体变成泥炭,泥炭长期被埋入地下,经高温、高压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成。这一过程需要几百年乃至千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煤炭资源总是用一点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明确】非可再生资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课堂活动】区分下列自然资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实物分类,并独立总结特点,加深理解。
【板书】二、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议一议: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方法引导:阅读课本64页活动题。
展示2022年长江干涸的图片,结合教材活动,谈谈看法。
教师总结:
(1)从可以循环利用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3)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及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师:针对可再生资源的特点,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呢
生:合理利用,并且注重保护和培育,使其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师:怎样对待非可再生资源呢?
生:珍惜和节约使用。
(承转)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如何?如何描述我国资源状况 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
【教师活动 】通过资源图片、资源数据、国际地位展示,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方法引导:阅读课本64页文字和下图。
师: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表格中所反映出的我国资源状况
生:我国资源总量丰富。
通过以上数据,大家能否说出我国资源状况除了资源丰富外,还有什么
生:人均不足。
【板书】三、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师:我国资源丰富,为什么又会出现人均不足呢
(提示:从人口特点、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考虑)
生: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对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的使用率低。
师:你认为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还会加剧吗?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应该如何应对
开源:1、开发新材料、新能源。
2、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
节流:1、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
2、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拓展延伸: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吗?
学生积极发言: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不用或少用贺卡等。
师:刚有同学说到了垃圾分类,那有没有人知道垃圾可分为哪几类?
生: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认识标志:将垃圾分类的类型和标志对应。
(视频播放垃圾分类小知识结束新课)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两大内容,其中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学习了“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类”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在“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板块,我们学习了“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问题的严峻性”、“保障资源供给的主要措施”和“了解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