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3 11:23:04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D
B
D
C
A
D
D
11
12
A
0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
B
B
B
D
B
C
B
C
23
24
C
C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10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5分,共40分)
25.(10分)
(1)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
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
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3分,1点1分,任写3点)
宋代举措: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
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3分,枢密院、
三司、参知政事、三衙,任写3点给3分,写出二府三司制1分)
(2)新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2分)
原因:门阀士族的消亡: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完善。(2分,1点1分,任写2点)
26.(15分)
(1)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2分)
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向中原移民;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
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3分,1点1分,任答3点)
(2)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影响: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
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4分,1点2分,任写2点)
(3)贡献: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
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2分,1点1分)
元朝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北庭都元帅
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3分,1点1分,任
写3点)
27.(15分)
(1)表现: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
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思想上,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或
制造文字狱):对外关系,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4分,1点1分)
(2)影响: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冲击自然经济,促进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使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3分)
时间:1840(1分)
作者:《海国图志》
一一魏源:《瀛寰志略》一一徐继畲(2分)
(3)理解: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没有实
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来侵略的目的,因为其初衷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其根本目的
是维护封建统治),通过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对封建制度实行修修补补,因
而其必然失败。(5分,进步性2分,局限性3分)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①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中
心的北方:②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③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④以环太湖为中心的
东南部:⑤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⑥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以下位于“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的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西周时期,远在黑龙江流域的肃慎成了周的属国;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人结合,
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又开发了东南地区:而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
西北地区。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有利于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力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C.加快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D.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3.“秦兵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县制
B.实行什伍连坐
C.实行军功爵制
D.“废井田,开阡陌”
4.汉初诸侯王国的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
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A.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B.大一统观念遭到质疑
C.中央已无法控制地方
D.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5.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
高吕
对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六次东渡推动了日本佛学兴盛
长安(627年)
B.发生在贞观年间
C.促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第1页(共6页)
6.史学家钱穆先生评论某一制度时指出:“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
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不举孝,不奉召,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7.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
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
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8.学者赵显明在其文章中指出:“13世纪前后,中国这个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
位的文明古国,却走入了历史的迷途。
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
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材料中横线处应该是
A.程朱理学
B.黄老之学
C.孔孟儒学
D.陆王心学
9.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
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
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纸币交子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D.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瓷器
10.某位同学在网络上查询某件历史事件时,输入的关键词有“15世纪前期”“七次远航”“刘
家港”等,这一历史事件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最远到达非洲北部和地中海沿岸
C.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
D.在技术上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11.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 Qing”(注:清朝的鼎盛)。
以下可成为依据的是
A.疆域开拓,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B.商业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对外交往频繁,开放民间对外贸易
D.思想文化繁荣,科技成果领先世界
12.蒋廷黻说:“道光年间(1821一一1850)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
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当放弃”指的是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B.允许通商口岸设厂
C.接受协定关税
D.开放五口通商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春秋时期成书的《论语》《老子》谈及战争问题时只有只言片语: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
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如《墨子》一书,专门讨论战争问题的篇目就有《非攻》等十四篇之多。
这反映出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刷
C.《论语》主张以德治国
D.《墨子》的主张侧重战争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