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1:3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材第六单元第十五课。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自相矛盾。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课文中有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意思相对应。如“坚”即“坚固”,“利”即“锐利”,“应”即“应答”。有一些词古今意思相同,比如,“莫”和“弗”都是“不”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但也有不少词古今意思不同,比如,“陷”意为“刺破”,“或”意为“有的人”,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本文篇幅短小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围观者质问卖者时从容不迫的样子;“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情感目标::
明白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
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以及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几幅图画,你能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故事吗?
(让学生起来回答)
2、教师总结:这些故事都属于寓言,什么是寓言呢?(出示寓言解释)总体来说,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和两个武器有关系(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板书课文题目。(板书:自相矛盾)。
(二)简介作者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韩非子”。代表作品《韩非子》。他的作品精细周密,长于说理,生动形象,独具特色。
(三)生字生词 吾盾之坚、其人弗能应也、誉之曰、鬻盾与矛者
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生词,让学生读,然后讲解重点字词的写法,最后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等故事,这样的教学不仅富有趣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四)初读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句中的停顿。(大屏幕出示课文的节奏划分,让学生读。)
(五)翻译课文
1、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注意关键字词、删掉无须翻译的文言虚词、补充省略部分、注意调整语序......
2、逐句翻译课文,逐句出示课文内容,并且标出每句话中的关键字词,翻译完之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既能理解课文意思,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又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通过品读课文,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六)问题探究
1、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能分成几部分?
2、楚国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盾和矛的?
3、面对楚人的夸耀,路人说了什么呢?
4、楚人又是怎么反应的?
再次品读课文,并完成以下要求:
思考“弗能应也”的原因。出示假设:
如果“矛”戳穿了“盾”,就说明:
“矛”很_________,“盾”不_____。
如果“矛”不能戳穿“盾”,就说明:
“矛”________,“盾”_______。
还会出现其它情况吗?
总结: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片面的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
(七)感悟寓意,收获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揭示的道理】
(八)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列举广告词、名人故事和病句。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九)课后作业续写《自相矛盾》,用下面的开头: 那个楚国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对家里人说......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板书:
自相矛盾
矛:锋利
不可同世而立
盾:坚固
1.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1)鬻 _____(2)誉_____(3)陷______(4)或_____
(5)何如_____(6)弗能_____(7)应 _____(8)立_____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意思是是:_____。读这句话,应该用_____语气(热情 嘲讽 夸赞 惊讶)。
3.“弗能应”的原因是:_____。(用原文回答)
4.下列事例自相矛盾的是( )
A我已经洗好衣服了,可妈妈总是不放心,要再洗一遍。
B嚷着要减肥的姐姐总是控制不住食量,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
C每天出门前,奶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路上小心。
D爸爸总是夸哥哥的字写得好,责备我的字写得不好。
5.《自相矛盾》是一则 故事,选自《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相矛盾》课后反思
课文《自相矛盾》简短易懂,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学 我的想法是成语故事只不过是个引子,目的是通过该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引导学生走进浩瀚的成语故事世界之中,了解祖国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为此,我是这样进行计教学设的
1、首先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2、接着进行第二项的学习,初读课文,理解大意。让学生不要把词和句子读破,还要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注解去理解文章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寓言的大意。
3、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后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后再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的明白寓言里面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最后进行“修改病句”和“仿写”的拓展练习,通过这两个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从总体上说,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字、词、句理解得比较透彻,寓意每一位同学都基本明白,从中也懂得了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但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妥当,开课引入时所用的时间多了些,后面练习时间就比较仓促,不能很好的反馈教学效果,这是不足的地方。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争取把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