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文档属性

名称 曹刿论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7 15:0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曹刿论战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一 、简介《左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解“题”主人公——曹刿
主要内容——论战
历史背景——齐鲁之战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时代背景补充:当时没有常备军,一旦有了战争,就由国君
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
征集。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
明确: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掌握下列字词:(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徧( )
(6) 小信未孚( )
(7) 公与之乘( )
(8) 战于长勺( )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而望
(11)彼竭( )我盈( )
(12)望其旗靡( )guìjiànbǐf úbiànfúchéngsháozhéshìjiéyíngmǐ朗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小惠未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再而衰彼竭我盈望其旗靡指鲁国参与目光短浅即“以何”,凭什么同“遍”,遍及指猪、牛、羊等祭品虚夸,即以少报多为人所信服动词,赐福,保佑案件即使动词,击鼓驱车追赶第二次充满,指士气旺盛倒下 (一) 翻译课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
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讨伐,攻打他的指有权位的贵族参与鄙陋,眼光短浅。思考: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刿说:“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朝进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用、凭不独自占有把同“遍”,遍及、普遍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信实,这里指对神说实话。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案件即使明察根据实情判断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尽心竭力。可以凭借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思考:打仗的先决条件(凭什么去打仗)?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译文: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大家。”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神的牛、羊、猪、丝织品等的数目从不敢虚报,对神一定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给你的。”庄公说:“大的或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会按照实情来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来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在击鼓进军大败驱车(追赶)车轮轧出的痕迹车前的横木于是,就追赶译文:庄公与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摆开了阵势。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现在可以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向远处眺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已经战胜,攻下原因、缘故振作第二次衰竭、衰尽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句首发语词所以推测,估计害怕埋伏倒下追逐译文: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因。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他们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见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
记叙的顺序战前
战中
战后时间顺序准备
经过
总结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述课文大意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详写)战中:曹刿随同鲁庄公,指挥作战
(略写)战后:曹刿论述取胜原理(详写) 齐读第一段,分析课文:
第一段: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论述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战前政治准备)
第一层:曹刿请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1、曹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第二层:曹刿分析战前准备1、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2、鲁庄公依次讲了哪三个方面的依据?用三个短语概括。何以战衣食分人、祭物弗加、断案以情3、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做法是什么?
4、体现“肉食者鄙”的句子:小大之狱,虽(即使)不能察,必以情。公将战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必以信政治远见一、论战前准备曹刿请见——肉食者鄙 何以战?——取信于民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1、本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击鼓、逐师。
2、体现鲁庄公鄙的句子:
3、体现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军事才能二、战争经过(从战指挥)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遂逐请你指出“轼”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战后总结 1、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
“既克,公问其故” 2、曹刿认为作战(反攻)的最好时机是什么?
彼竭我盈之时 3、“公将驰之”,为什么刿曰:“未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后来为什么又说“可矣”?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曹刿认为有利于追击开始 的时机是什么? (其)辙乱,(其)旗靡之时 军事才能彼竭我盈——抓住时机 (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详察敌情
(敌退我追)三、论战胜原因讨论下列问题:(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鲁庄公:(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
可知:鲁莽无知、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鄙” 曹刿:(表现在“击鼓”和“逐师”上,知己知彼,战胜强敌。)
可知:果断、谨慎、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详察敌情,有卓越的指挥才能。——“远谋”分析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详写曹刿用谋,略写战争过程、鲁庄公问计。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思考:课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了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课文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小结: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术和掌握战机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鄙庄公虚心纳谏胜齐师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知多少?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等近代史上: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莫斯科保卫战拓展1.古今词语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齐师伐我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古义:
牺牲
今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讨伐,攻打砍伐参与中间或隔开,不连接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
的生命,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鄙陋,目光短浅卑鄙 古义:

今义: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再而衰忠之属也虚夸,以少报多增加案件,官司监狱即使虽然第二次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尽力做的本分的事忠诚公将鼓之 同“遍”,遍及、普遍3、通假字小惠未徧4、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公问其故

故逐之 故克之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2、词性活用神弗福也请求请让我缘故、原因所以跟随听从,服从5、虚词 何以战

必以分人 肉食者谋之
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6、句式 凭把代词 指这件事助词 的代词 他,指曹刿 ①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②省略句③倒装句再而衰何以战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凭借什么作战? 1、解释划横线的词:
弗敢专也( ) 又何间焉( )
小信未孚( ) 忠之属也( )
彼竭我盈( ) 神弗福也( )
齐人三鼓( ) 遂逐齐师( )
课堂练习: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与它们现在的常用义有什么不同:(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说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公与之乘小大之狱登轼而望之公将鼓之故克之(1)(2)其乡人曰
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故克之( )
之 肉食者谋之( )
小大之狱( )
公将鼓之( ) 4、补出下列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1)、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2)、必以( )分( )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
(4)、可以( )一战。
(5)、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6)、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