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1:4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景物描写,初步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描绘诗歌描写的景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品读诗歌,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重点)
4.迁移方法学诗《枫桥夜泊》,了解张继客居江上的愁苦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师:四时景物皆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词三首》,把书翻到92页。
活动一:揭示课题,诵读诗歌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诗歌,读准读通了课文,来听听大家朗读的情况,谁来读?想读哪一首就读哪一首(配乐起,请2个学生诵读诗歌)
评价引导:声音洪亮、流利,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平长仄短。
活动二:结合注释,读懂意思
师:请结合的注释和插图学习两首诗歌,和同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预设引导1:天气晚来秋:天色渐晚,夜间的寒冷让人觉到秋天的到来;
竹喧:竹林里传来喧闹的声音;莲动下渔舟:莲叶摇动,有渔舟穿梭其中。
预设引导2:理解“霜满天”,指向诗人内心的感受。
师:这些诗歌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诗歌之美,美在形式,美在韵律,也美在画面,接下来我们走进诗歌的画面。
活动三: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一、读诗句,找景物
师:先来品读王维的这首山水田园律诗,请圈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
板书《山居秋暝》
预设:学生批注勾画:“明月、松、清泉、石”和“竹、浣女、莲、渔舟”。
学生圈画完成后老师根据学生发言在屏幕圈画批注。
二、想画面,品动静
1.想画面:想象一下,这些景物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颔联句预设:皎洁的月光洒在松枝间(斑斑驳驳),清澈的泉水在山岩上潺潺流过。追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颈联句预设:竹林里传来喧闹的声音,洗衣服的姑娘回来了,莲叶摇动,是有渔舟穿梭其中。追问:这样的画面你有何感受?
2.品动静:诗人笔下的景物有的是静止的,有的又是富于变化的,这样的描写让画面有动有静,更加生动。用“△”标出第二句和第三句中的动词,同桌讨论,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景物是动态的,体会以动衬静的妙用。
(特别引导学生抓住第三句中的动词“喧”“归”“动”“下”进行画面想象和描述。用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进一步体会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好处。)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静态、动态
三、抓诗“眼”,悟诗情
问:一言一字总关情,身居这清幽之境,王维不禁发出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是何物?
预设:春芳是春天的花草。(引导学生以诗解词:春芳应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也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春芳还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问:春天的芳华已逝,王维还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随意”——任凭、不在意;“自可留”——自然可以久留)
问:空山真的空吗?王维为何还愿意留下?结合王维的资料,谈谈你对“空山”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空山的三层含义:
(1)景物渺小:空山之所以“空”一方面是因为渺小的景物,如“浣女”和“渔舟”等在山中愈显渺小,被竹子和莲花所遮挡;
(2)环境清幽:轻微的声响如“竹喧”和“莲动”在山中愈显幽静,使得空山更“空”;
(3)内心豁达:王维放下了功名利禄,放下了心中的负担,隐居在这里。心变得像明月,像清泉,所以居住的这座山成为了“空山”,“空”是一种境界。表达了王维对山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的情感。
根据学生理解引导总结并相机板书:怡然
师:晚年隐居终南山辋川别业,写下了很多山水田园诗,“空”成为他诗歌中独特的意象,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学生朗读诗句。
师:读王维的这些诗句,正如胡应麟所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我们再来齐读《山居秋暝》,再一次感受王维寄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怡然之情。
生诵读《山居秋暝》(配乐)
活动四:方法迁移,合作学诗
一、方法小结,学习提示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学习《山居秋暝》的经验中,我们怎样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的。(找景物——想画面——品动静——悟诗情)我们用同样方法品读《枫桥夜泊》。
板书:枫桥夜泊
PPT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1)圈——自读古诗,圈出诗中景物;
(2)勾——用“----”勾出静态描写的诗句,用“~~~~”勾出动态描写的诗句;
(3)想——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4)说——小组内说一说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诗。
二、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预设引导1:景物为“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所见景物为静态,“乌啼”“钟声”等所听声音为动态。
预设引导2:学生描述感受最深的诗句画面时,尊重学生的文学阅读体验与创意表达,并追问:这些景物和画面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景物和环境的凄凉,体会诗人内心无尽的孤寂和愁苦。
根据学生理解总结并相机板书:愁苦
三、加深印象,理解愁苦
师:张继为何而愁?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
预设:诗人漂泊他乡,可能在思念家乡;身边没有亲人陪伴,会思念亲人;
国家动乱,可能是在为国担忧……
活动五:对比诗歌,品味诗情
师:同学们,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也都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是两首诗歌却不同,你发现哪里不同?
预设引导:表达的感情不同,一个是怡然自得寄情于山水,一个是愁苦无限不能入眠。描写的景物不同,同是写月,一个是明月照松间的明朗,一个是月落乌啼霜的凄楚。同样动态描写,一个让画面显得更加灵动有趣,一个让孤单更显孤寂,愁绪更加愁苦,这就是所说的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带着不一样的情感再次吟诵这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