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5:0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学 科 小学语文 册 级 三年级上册
课 题 司马光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教版(部编)第八单元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人文主题:美好品质 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4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司马光
1.内容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2.学习者分析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学好此文,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近历史先贤,还能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当然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是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距今将近一千年了。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于《宋史·司马光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史,走进司马光,看看历史上那段真实的记载。 2.谁知道司马光,他姓什么,名什么?(姓司马,名光) 是的,“司马光”,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一个“复姓”,我们知道的复姓还有——诸葛、东方、上官、欧阳等。 3.现在请大家将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边写边提醒:“司”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它是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写得半藏半露,第一笔是横折钩,里面的口的起笔,要写在框外,这样这个字才好看。可以组词“公司”“司机”。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古文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说说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字少,文章短,难读,小古文,下面有注释。) 2.是的,这是我们三年级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古人表达方式跟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学起来会有点困难,所以编者在课文下面加了注释,这也是它与一般课文不一样的地方。预习时读了课文,还看了注释的同学请举手。(板书:文言文) (评价:真不错,老师为你们认真预习的好习惯点赞。) 3.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那么同学们读得怎么样了呢?现在请你再自由地读读这篇小古文,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一)学习第一组词句 1.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这些词句一定难不倒你。 出示: 登瓮 水迸 2.指名读,强调后鼻音要读到位。 3.师:“登”是什么意思?(着重讲解“登”字的字理。) 你看这个“登”的甲骨文,中间本来是个“豆”字,因为在里面加了一横,表示装满粮食的盛器,下面是手,上面是脚,表示手捧装满粮食的器皿,走上祭台敬献神灵。后来字形慢慢演变,双手不见了,只剩下一双脚在高处,所以这个登就是爬,比如“爬山”也叫登山。那么这个登瓮,就是——(生接着答)爬上瓮。 4.指导书写“登”。那么大家再看这个“登”字,写时注意些什么呢? 师边讲解边范写: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起笔,和左边的撇一样,写得要舒展一些。“豆”的最后一笔横稍稍倾斜,稳稳地托住整个字。可组词“登山”“登高”。 5.比较“瓮”和“缸”的区别。(点击“瓮”,出现图片) 那么这个“瓮”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有两幅图片,猜猜:哪一个是“瓮”?(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引导学生要借助注释,看看插图) 生1: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 生2:瓮口小,缸口大,他们是两种不一样的容器。 师评:借助注释、观察插图,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古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借助注释 观察插图)据资料记载,缸出来的比瓮要晚两千多年,所以我们说“司马光砸缸”是错误的,应该叫“司马光砸瓮”。那么,老师想画这个瓮,应该怎么画?(生指点,师画瓮)请你再次读好这个词。(板贴:登瓮) (二)学习第二组词句 出示:足跌没水中 儿得活 6.这组词语中,两个多音字要读准,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足跌没水中”就是脚一滑不小心摔入了瓮中,淹没在水中。 7.是的,联系上下文,根据意思来定读音,是一种好方法。 8.师:这个词怎样读?师指——儿得活,“得”也是个多音字。 生:这个“得”是“得救”的意思,所以读:儿得(dé)活。 9.师:真不错,我们根据字的意思,就能将多音字的字音读准。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三)学习第三组词句 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10.谁来读好这句话?指两到三名读,读正确。 11.指导书写“持”。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右边的“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相等。可以组词“支持”“坚持”。 12.师:司马光持石,干什么呢?——生接着答:击瓮。(读好它) 13.现在老师要把“登瓮”“跌入瓮”“击瓮”“儿得活”这四个词组贴到黑板上画的“瓮”这儿,谁来告诉我怎么贴? 生:“登瓮”应该贴在瓮口旁边,“跌入瓮”应该贴在瓮的里面,“破瓮”应该贴在瓮的中间边上,“儿得活”贴在瓮的底部旁边。 14.师:真了不起,从你的粘贴中,我们就了解到故事的大概内容了。如果说“登瓮”“跌入瓮”是这件事情的起因,那么“击瓮”“儿得活”分别是这件事情的什么?(生:经过和结果) (四)通读全文,读出节奏 15.同学们真厉害,我们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还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有趣的文言文。谁来读? (评价:真不错,字音全都读准了。真厉害,你不愧是我们班的朗读高手。) 16.同学们都已经做到了音准、文顺,不过诗有诗韵,词有词律,这读古文啊,也要读出节奏来。怎样读出节奏来呢?想不想听老师读?(师范读) 17.老师读得怎样?是因为老师心中有“魔法小棒”,现在老师也把它请来了,(出示节奏),我们要在有“魔法小棒”的地方读出停顿,还要注意声断气连,你们也来试试吧。 朗读示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8.指名读。 (评价:你把停顿读得非常到位,抑扬顿挫,令人佩服。) 19.大家读得都很有节奏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回声读”的游戏,师读括号外的字,生读括号内的字,做回声,好吗? 回声读示例:群儿戏于庭,(戏于庭)一儿登瓮,(登瓮)足跌没水中,(没水中,没水中!)众皆弃去,(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破之)水迸,儿得活。(儿得活,儿得活!) 四、感知文本,理解文意 1.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还要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这样文章才能读得更有味道。那么理解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呢? 2.生交流方法:借助注释、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组词理解。 3.下面请大家就运用这些方法,用自己的话和同学说一说每一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4.交流讨论第一句。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对,看注释,我们知道庭就是庭院。文言文中,一些单个的字其实就是一个词语,我们也可以把它扩充成现代文中的两个字的词语来理解。这叫“扩词法”。) (2)谁在庭院里呢?他们在庭院里干什么?(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 (3)请你再用“扩词法”分析一下这句话。(板书:扩词法) 预设:“群”是“一群”,“儿”是“儿童(孩子)”,“戏”是“游戏”。 (4)拓展练习:一群孩子在树林里玩耍,我们可以说——生接:群儿戏于林;一群孩子在田野里玩耍,我们可以说——生接:群儿戏于野;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学习,我们可以说——生接:群儿学于庭。你们也都是小古人啦! (5)想象一下: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高兴、开心)指导朗读。 (6)过渡: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发生了什么意外? 生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7)“登”就是爬的意思。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换成现代文中常见的词语来理解。这叫“换词法”。 (8)试一试:用“扩词法”或者“换词法”理解句子。 生答:“登”,爬;“足”,脚;“跌”,跌倒;“没”,淹没。一个小孩爬上瓮,脚没有站稳,掉进了瓮里,被水淹没了。 (9)拓展想象:瓮太大,水太多,水已经淹没了孩子的头部,会产生什么后果?(情况紧急,孩子会淹死) (10)补充: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个人溺水后,3分钟就会昏迷,如果超过5分钟,脑细胞会逐渐死亡,生存几率就很小了,即使是抢救回来,也会成为植物人。所以此时的情况就是——十万火急呀! (11)让我们一起把故事的起因读一读,感受此时情况的危急。 齐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评价: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此时的情况危急,小儿命悬一线。) 5.交流讨论第二句。 (1)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孩子们是如何表现的? 生答:众皆弃去。(板书:众 弃去) (2)引导:“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之外的其他孩子)11个字,在课文中只用了一个“众”字就表达清楚了,看,文言文的语言就是这么简炼。“皆”是“全,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别的小孩子都吓跑了。 (3)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谁留了下来?他怎么做的?(司马光 光持石击瓮破之)(板书:光 击瓮) (4)点拨:“持”是“拿,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破”是“砸破”的意思。 (5)理解“之”的意思。“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中的“之”指的是什么呢? 生答:司马光击的是瓮,当然破的也是瓮,所以这个“之”,指的是瓮。 (6)拓展练习:如果他持石击缸破之,这个“之”就指——(缸),持石击窗破之,这个“之”是指——(窗),持石击碗破之,这个“之”是指——(碗)。 (7)创设情境,引导入情入境地读: 师:是的,孩子们,当其他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时,光——持石击瓮破之 当其他孩子在大喊救命时,光——持石击瓮破之 当其他孩子吓得四处寻找大人时,光——持石击瓮破之 当众皆弃去时,光——持石击瓮破之 (8)结果怎样呢?水迸,儿得活。(水涌出来,小孩得救了。)你们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聪明机智 沉着冷静) (9)让我们带着对司马光的敬佩之情,一起再来朗诵这篇文言文。 五、练讲故事,总结全文 1.课文学到这里,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借助注释,练讲故事。 (2)借助插画,练讲故事。 2.同学们,你们讲的这个故事,就和这篇现代文一样(出示在屏幕下边),上边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言文,请你对比一下,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现代文字多,文言文字少;文言文一个字可以表示现代文里好几个字的意思。) 3.是的,文言文在表达上比现代文更简洁,精炼,但它表达的意思很丰富。(板书:简洁 精炼) 4.让我们再来一起填一填,背一背,将这个美好的故事记在心中。 5.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京城,而且一代又一代传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画家把它画成了画,民间剪纸家,把它剪成了剪纸,雕塑家把它做成了雕塑,小说家把它写进了小说,史学家把它写进了史书,编课本的老师又把它编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希望我们遇到危险不要慌张,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的可贵品质。) 6.布置作业。 (1)讲一讲:把司马光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2)读一读:运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读懂学习评价单上的古代儿童故事《孔融让梨》。 板书设计: 24 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