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5:3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法)
02
精读中间的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01
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0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如果你是一位老师,要上这节课,你会给同学们上什么内容,传授给大家什么知识呢?
角色互换
作者简介
人物形象分析
字音字形
主旨分析
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梳理文章脉络
解决字音关
慷慨( )
缝隙( )
滚烫( )
酬劳( )
干涸( )
废墟( )
流淌( )
沉默寡言( )
坍塌( )
薰衣草( )
白桦( )
刨根问底( )
kānɡ kǎi
fènɡ xì
tànɡ
chóu


tǎnɡ
ɡuǎ
tān
xūn
huà
páo
让·乔诺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
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课文原题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背景链接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
普罗旺斯
(薰衣草之乡)
1.默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默读要求
不出声
不动唇
不指读
不回顾
一气呵成
一、默读课文,梳理情节
这篇文章讲述了“我”所遇到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芜高原上种树的故事,四十年过去,见证了他把荒原变成了沃土。
按时间的顺序叙述的。
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生的语句,填写下表。
时间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再见牧羊人 (1919年)
最后一次相见 (1945年)
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橡树
荒地秃山,干旱无比
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看到溪水,树木长高
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
继续种树
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二、跳读课文,见证“奇迹”
2、梳理文章脉络: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2--20):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
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跳读课文,见证“奇迹”
不为名利敢于奉献,坚强乐观。
三、导演请就位,拍摄微电影
本文作者让·乔诺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的部分作品曾被搬上银幕。如果这一篇小说要被拍成微电影,你有什么样的创意呢?请结合下表,根据小说内容写下你的创意。
电影艺术 根据小说内容写下你的创意
色调:在电影画面上,你会采用怎样的整体色调?前后是否会有变化?
声音:你会怎样处理电影中的音效?此外,是否会安排人物对话?为什么?
特写:你准备在电影中设计哪几个特写镜头?
主角:你希望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形象?如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神态等。
片尾词:请你给影片写一段片尾词。(可适当引用文章语句)
动画电影创意记录表
整个色调是昏黄单调的,光线暗淡;到最后画面慢慢变得明亮多彩,绿色、红色等逐渐出现,直至铺满整个画面。
整个声音基调是寂静的,但无声中充斥着狂风呼啸的声音,还会出现靴子踩在雪上的声音、汲水声、喝水声等;最后从无声变成有声,有溪水声、风吹树林声、欢笑声等。不需要出现人物对话,因为文中的牧羊人的话全是通过“我”转述的,因此,电影中也可以通过“我”来叙述故事。
牧羊人住的石房子的陈设、牧羊人挑选橡子的情景、牧羊人种橡树的情景、成长后的树林、溪水等......
外表整洁朴素;沉默寡言,安静做事,不受干扰;眼神坚定执着......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补充知识:特写镜头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突出、强调的电影艺术手法。
特写镜头有什么作用呢?
(1)对人物塑造: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
(2)对特殊道具:在故事片、电视剧中,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电影《十面埋伏》中的一个片段
1.任务: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句子,思考牧羊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要求:
(1)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2)对人物的塑造有两种方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四、人物形象分析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运用细节描写,向我们侧面展示了牧羊人生活得井井有条,与荒原的无序和混乱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点一点”“干干净净”等叠词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他是一个自制力强,细致,一丝不苟的人。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比喻新颖,写出了瓦片的整齐,也突出了此时风声很大。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运用动作描写详细地展示了牧羊人挑橡子的场景,“拿、倒、挑、数、捡”等动词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他是一个认真仔细、不爱言谈的人。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他种树时的举动,同时,并不在意土地的归属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他是一个不为名利,甘于奉献的人。
五、主旨分析
1.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意的事,这个地球上神气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1)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保护自然、改变自然的思想,呼吁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地种树,辛勤耕耘,一定会收获幸福。
(2)牧羊人即使在最绝望的荒漠,面对战争的破坏,依然不动摇,不怀疑,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只要坚持不懈,目标一定会实现。
五、主旨分析
1.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你觉得能删去吗?
示例:不能删去。荒漠的毫无生机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植树老人的伟大和崇高。
六、拓展问题
寄托理想: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不求名利、默默奉献,并且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就可以“种植”希望、爱与幸福!
七、佳影推荐
导演弗雷德里克·贝克拍摄的《种树的牧羊人》,荣获1988年第6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1.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着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八、拓展阅读
三北防护林工程
杨善洲(1927年1月-2010年10月1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2010年10月10日15时08分逝世,享年83岁。
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杨善洲——“最美奋斗者”荣誉获得者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举例: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