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10课梨园春秋(共2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10课梨园春秋(共2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8 13: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9张PPT。第十课 梨园春秋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第31届世界戏剧节于2008年10月16日在南京召开。世界戏剧节是自创建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据介绍,中国参演剧目均为国家级的艺术作品,各地市的剧目有:国家话剧院的《霸王歌行》重塑西楚霸王的浪漫悲歌;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美轮美奂、至情至性;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文武并重、婉曲缠绵……以及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重庆市川剧院的《金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董生与李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雷雨》、上海芭蕾舞团《花样年华》等。它们彰显了我国众多戏曲剧种,如京剧、昆剧、越剧、川剧、梨园戏、锡剧、淮剧、扬剧、淮海戏、梆子戏等。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中国戏曲正是在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对传统不绝的缅怀眷恋之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纠缠交织之间,发展和更新着新的戏曲文化。从而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与爱戴。导入新课:“唱脸谱” 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园中设有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为什么叫“梨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梨园唐玄宗课标要求:
内容概述:
一、戏曲的源头——傩戏
二、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戏曲的成熟——元杂剧与昆曲
四、戏曲的繁盛——京剧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一、源头—傩戏
二、形成—宋南戏
三、成熟—元杂剧与昆曲
四、繁盛—国粹京剧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知识之窗产生背景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产生的背景
流行区域和特色流行区域和特点
兴盛原因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产生的背景
形成过程
历史地位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古典的神韵,生动展示民族文化的风情,穿越斑斓舞台,纵横古今时空,领悟中国戏曲的神韵魅力吧。【思考】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原始歌舞是先民节日庆典中的内容,它把歌唱、舞蹈 (动作)和器乐(如石器)结合到一起,表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傩戏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
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活动——“傩戏”。 傩字,从人,从难,是由人和难两字组成。不妨说,傩是古人对灾难的勇敢挑战。或者说,傩是古人通过巫术方法去征服自然,从而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傩”字的另外写法我国古代有一种驱鬼逐疫的风俗叫“傩”(nuó),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舞者要戴木刻假面, 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联合国定其为“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正准备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傩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傩面具更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傩文化,戴着神秘的面纱从远古走来,让现代人触摸到祖先的灵魂。一、大傩之舞----中国古老戏剧的源头之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图说历史傩戏 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
1.产生背景
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
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2.傩的发展
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
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 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 ,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 。演员娱人戏曲表演 具有中国“活化石”之称的傩文化,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农村。傩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活动,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蕴含了古代人类生活信仰各方面的信息。巫傩面具更充分体现了威猛美、庄严美、狰狞美、慈善美、祥和美、诙谐美和刁顽... 众所周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就是一套成熟的祭器,而且是傩戏的神物,让人吃惊不已的是这套祭器距今已有3000-4000年,可见傩舞傩戏在夏商时代有多发达。 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 贵州傩面具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对某些自然物,古人由畏惧而赋予超自然威力,并予以崇拜并加以控制和利用,显示古人以人类本体精神力量,这就是傩的本质。傩,就是古人让人类与自然从对抗趋向和谐的最早实践。尽管这种实践是徒劳的、虚幻的、荒诞的,但它所展示的人类本体精神力量和人类童年充满稚气的智慧火花,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许多傩俗活动和傩舞、傩戏的演出,早已逐渐减弱了宗教的因素,今人仍然能从它的民俗美、艺术美中感受到也许一时难以说清的特殊魅力。 提起中国的"傩文化",总给人一种子神秘莫测、寓意深远和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那些凝聚着"狞厉美"的面具和动作,已成为"有意味的符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把人们带进那返补归真的图腾历史时代中去...... 江西萍乡傩舞队在表演“耍傩神”江西婺源傩舞队表演“舞鬼”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知道左边两个面具叫什么吗?告诉你,一个叫“傩公”,一个叫“傩母”,据考证,南丰傩舞,起源于大禹治水所演创,至今已五千年之久。2002年月12月,江西南丰傩舞这一濒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诸多媒体曾先后赴南丰拍摄傩舞专题片。日本、法国等专家、学者风涌而至。香港凤凰卫视电视系列报道《寻找远去的家园》之一“谁来拯救南丰傩舞?”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共同点。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所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讨论】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傩怎样演变成戏曲? 相异?相同? 方相氏(宫中专职官员)身披熊皮,头戴黄金面具,有四个眼睛。方相氏一手拿着戈,一手拿着盾,率领率从人扮的“侉子”和十二兽,每逢腊月初一,举行大傩,在宫内边舞边喊,驱逐疫鬼。傩仪:先秦时,发源民间的傩为国家礼仪吸收傩戏:从“酬神”到“娱人”的变迁 人们一直相信“傩仪”具有驱鬼酬神、消灾避难的神力。如今傩师作为傩仪的传承者,其社会地位不仅取决于他能否人们心理带来平安,更取决于他能否带给人们现实的快乐和欢娱。庄重、严肃的傩祭仪式被轻松、愉快的傩戏所取代,使古老的傩祭发生了从“酬神”到“娱人”的重要变迁。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事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其
它地区都有存留,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
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法国学者在对西方“狂欢节”和中国傩戏进行比较后说:“两者在现代世界里的演变有许多相通之处。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原始
人类对自然的忧虑和辟邪的愿望。”德国学者说,在奥地利、瑞士的一些偏僻山区,至今还有类似中国傩文化的祈
求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假面民俗仪式。
美国西南部印第安至今还有系列假面舞蹈仪式,这些
原始形态舞蹈仪式同中国湖南土家族的、贵州彝族的、
广西融水苗族的傩仪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实,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事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其它地区都有存留,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是,似乎只有中国独生出来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戏曲。二、南戏(形成)与杂剧(成熟)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又过渡到南戏。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黄梅戏《女驸马》宋代南戏 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历史原因: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的场所——瓦肆。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 指出这种戏曲流行的区域,并说一说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宋代
南戏 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艺人将之写成戏文上演,广为宣传,造成社会舆论压力,最后恶霸和尚被治罪。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思考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有什么社会功能?特色 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繁荣; 3)出现专门娱乐场所
2.流行区域
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3、特点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多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宋元南戏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剧本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杀狗记》剧照《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古戏本南戏博物馆内供奉的清代戏神—四都元帅塑像 南戏行头 木偶头 设问一: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中,戏曲是最后成熟的。古希腊戏剧成熟于公元前6世纪后期, 梵剧大约成熟于1世纪前后;为什么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
答案一:我国神话传说与早期叙事文学发育不充分是戏曲晚熟的原因之一;另外,经史伦理文化占据中心位置的“文化生态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阻碍了戏曲、小说的及时生成。戏曲之所以在宋元之际成熟因市民文化兴起使汉儒文化严重受挫有密切关系。 答案二:戏曲的发展需要艺人的职业化。因此都市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存在和艺术经验充分的积累都是先决条件。而这些条件直到北宋末,即十二世纪初才完全具备。答案三:戏剧艺术和小说一样,都应属于市民文学。因此,它的形成与繁荣必须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壮大之后,才能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众多的观众,这是戏剧艺术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其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完全封闭式的小农经济。虽然其后曾出现过不少大的城市, 但都没有形成"消费性的城市"。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西方的君侯居于城堡,而城市多由手工业者和商人聚居,因而城市多成为商品生产的集散地。而中国古代则多是筑城封国,城市变成了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因此,城市居民也多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以及求进待举的少数文人。戏剧是娱乐性的文艺,没有很多人看戏,就发展不起来,中国戏剧萌芽甚早,而成熟晚于希腊一千七八百年,原因就在于城市商品经济不发达, 直到十一世纪才有所变化。
试问你读了上述三种观点后,自己有什么独立的见解?谈谈理由。杂剧演员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光与中国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而且也是当年全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请问:图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宋代·勾栏百戏说唱图宋代傀儡戏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临安市民“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中消遣”。《东京梦华录》中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可以想见,当年临安二十几个瓦舍里,约有上百个勾栏在演出,每个勾栏里有上千或数百个观众在看戏。粗算一下,当年杭州城里每天的戏剧观众可达2万至5万人,一年观众累计达700万到2000万人次。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与昆曲
1.兴盛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2)王实甫《西厢记》
3、流行区域和特点
1)北方地区
2)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
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元代戏曲的繁荣原因有二:1)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2)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又不愿在元朝做官,将才学纳入戏剧创作中。密集的人口
繁忙的商业
丰富的娱乐
饮茶成风城市生活的基本特征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绘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位马夫。” 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匠
八、娼
九、儒
十、丐 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把帝国臣民分为四个等级。四个等级的划分是粗线条的,元政府又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
元代知识分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水平。观察:元朝的娱乐场所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作品中最为杰出的经典,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地喊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口号。 一个弱小无助的寡 妇在流氓恶棍的坑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而斩首示众的故事,它反映了昏官的贪赃枉法,当时社会的不公正性。 如果说,封建社会不尊重人,轻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那么,从妇女身上能更清楚地看出这种专制精神。然而,戏曲却给了在儒家文化典籍中一直”缺席”的妇女以一席之地,许多戏剧艺术家对备受欺凌的女性倾注了极大热情。耐人寻味的是,标志着元代戏曲创作辉煌峰巅的大手笔关汉卿,是以擅长于描写女性而闻名于世界剧坛的,他成功地刻画了窦娥、赵盼儿、谭记儿、杜蕊娘、谢天香、王瑞兰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最高水平的汤显祖是以成功塑造了贵族少女杜丽娘的形象而为人所称道的;标志着戏曲表演最高成就的梅兰芳,本为堂堂须眉,但却是因为长于扮演女性而芳名远播的。 关汉卿《窦娥冤》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1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元代杂剧陶俑?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1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关汉卿:
关汉卿,(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代表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窦娥冤》:窦娥7岁被父买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10年后死了丈夫。地痞张驴儿和他父亲借口救了蔡婆婆,强行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迫她为妻,窦娥不肯,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成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转而诬告窦娥,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为婆婆免于受刑,屈招了药死人的罪名。在赴法场的路上,她对天地大加斥责。窦娥的冤屈感动了天地,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月大雪纷飞,三年不雨,草木干枯,最后她的父亲为她昭雪报仇。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西厢记《西厢记》描写相国小姐崔莺莺私毁与家长所定的未婚夫郑恒之间的婚约,挣脱母亲的管束,与一见钟情的书生张珙相爱并委身。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而抗争。长亭送别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 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是两部著名的悲剧。它们分别以唐代安史 之乱、汉代与
匈奴的民族矛盾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杨贵妃和汉元帝、王昭君不幸的爱情故事。作品用凄婉的绝唱烘托了在民族纷争中的社会景象。
即使帝妃之情,也无不灌注着沉痛的政治感受
和浓郁的故宫禾黍之悲。无论是作家,还是观众,从不把它们当作严格的史剧看待,因为它们是借助历史故事的铺陈,刻写自己的亡国之痛。以深沉的目光和怅然的心情回顾前朝,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 是元代作家为中国史剧创作定下的基本格调.。
戏曲舞台上的女性形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多数是舞台的灵魂和社会的良心,戏剧作家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感常常是通过她们得到最完美体现的。王昭君的胆识令汉宫满朝文武羞愧;李香君的气节让七尺男儿汗颜;窦娥的善良、怨愤感天动地;赵五娘的深明大义、吃苦耐劳感人肺腑;杜丽娘出入生死的”至情”惊天地、泣鬼神;白素珍的敢爱敢恨令人钦敬。戏曲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戏曲反传统的”异端”色彩。 纪群祥因一部《赵氏孤儿》而传名中外。此剧取材于历史记载并加以虚构发展而成。
剧中提出的“存赵孤”的口号,隐含着怀恋亡灭的前朝(赵宋)、不满元蒙统治的民族意识。此剧早已流行海外.
法国作家伏尔泰受它的启发而写了《中国孤儿》;德国诗人歌德也
写过模拟其后半部情节的剧本《埃耳泊诺》。
1、昆曲的兴盛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名副其实的“国剧”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了。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 ,昆曲是当时的“国剧”。兴盛的表现: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 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 变为演出折子戏。 (由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进行总结)2、惊叹”百戏之祖”—曾经的“国剧”昆曲明代声腔昆曲之美“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
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昆曲之美“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
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是那
处曾相见,相看俨
然,早难道这好处
相逢无一言?”
——《牡丹亭》昆曲之美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昆曲的特点:
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乐不舞;
声腔婉转,极其细腻,格律、宫腔极其考究;
故事至情至性.
成为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表演艺术 汤显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除精通古文诗词外,对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药卜巫也无不通晓,早年即有文名。34岁中进士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5年后升为礼部主事。不久,因上疏揭露时政弊端,讽谏明神宗,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但遭到政敌中伤,遂辞职还乡,在玉茗堂专事写作。著有传奇作品《紫钗记》 《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4种,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和《牡丹亭》《牧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是福建南安郡太守的女儿,天生丽质,自幼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后读了《诗经》中的爱情诗篇,激起了她对爱情的憧憬,在梦中与一少年幽会,梦醒后因相思得病,恹恹而亡。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经南安郡,拾得杜丽娘画像,伸为爱慕,得杜丽娘幽魂再现,一见钟情,订立婚约。冥府判官同情杜丽娘的遭遇,让他死而复生,后来几经曲折,终于与柳梦梅结为终身伴侣。昆曲《牡丹亭》剧照《牡丹亭》剧照昆曲《桃花扇》剧照《桃花扇》剧照青春版《牡丹亭》推出,所以谓之“青春”,就是希望扭转年轻一辈以为昆曲老旧的刻板印象,能够放下成见,入场欣赏这中国传统的美学经典。结果当年在香港上演三天,一票难求,一方面肯定了昆曲的魅力,也见证了年轻人对昆曲的青睐。 昆曲新剧《玉簪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1、角色制——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脚色为人物之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 、丑昆曲的舞台表演2、严格的程式化昆曲的舞台表演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 比如扇子的使用:“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谋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
比如服饰、穿戴:
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子生,穿厚底靴子,穿长衫,要拿扇子。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昆曲的舞台表演3、脸谱和戏装昆曲的舞台表演3、脸谱和戏装守护昆曲——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 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将民族和国家的政治独立视为外在标志,那么文化主权便是其内在灵魂。丧失了灵魂,它的政治独立就将虚有其表。 清代乾隆年间,昆曲和地方戏曲争雄,昆曲由于多为上层社会服务,逐渐脱离群众,日趋衰落。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乾隆末年,安徽徽剧进京;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京剧。四.”国粹”京剧的形成京剧之美?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称为“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四、戏曲的繁盛____徽班进京??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如果京城要搞什么庆典活动,就更成为各戏种展示自己的良机。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1、背景:电视版乾隆皇帝与和珅京剧发端的契机是: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标志事件是:徽班进京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京剧”2、产生:3、特点:①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②在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哪些戏曲形式?
③为什么这些戏种都要到北京表演?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京剧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1.产生背景 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雅部”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二类叫“花部”,包括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昆曲由于脱离群众、曲辞深奥,逐渐衰落。“花部”的地方戏高度繁荣,最为流行的是弋阳腔体系。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如果京城要搞什么庆典活动,就更成为各戏种展示自己的良机。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产生背景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方艺人聚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形成过程
1)发端的契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徽班中的三庆班进京
2)徽调在京扎根:
四喜、春台、和春三班相继进京,通俗质朴.
3)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3、历史地位唱腔丰富, 博采众长,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昌盛期。由于几代皇帝的推崇加上百姓爱戴与艺人的革新努力,京剧终于成了中华国粹。 为什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候,中国戏曲能得到极大的发展?【发散思维】(1)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不断的发展。
(2)两朝的统治政策,都把中原文人处于低层,使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只能通过戏剧来宣泄。
(3)文化观念:正统汉族文人不重视小说、戏剧等,主要精力在科举,而蒙古族、满族思想不同,重视小说、戏剧,并大力支持,甚至参与其中。还保护艺人等。《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紫禁城漱芳斋戏楼 宁寿宫倦勤斋室内戏台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 德和园戏楼的“仙楼” 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

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其首。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中国古典戏曲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戏剧,而是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于一身。所以,美学家刘纲纪说:“一个真正能欣赏京剧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和审美能力的人。” 梅蘭芳(左)演出霸王別姬梅蘭芳在《貴妃醉酒》梅兰芳17岁在女起解中演苏三女起解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开言我心好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到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京剧的特点:京剧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京剧传统剧目的服装,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为归依
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不同性格。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分为生、旦、净、末各行当 配乐美,
唱腔美,
动作美,
服装美,
布景美,
化妆美,
唱词美……京剧美在何处?“国粹”京剧我们生活在一个实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做任何事似乎都要算计其利害关系,于是,鉴赏力的养成和审美式的阅读似乎就有了不合时宜之嫌。 古今风韵,同为国粹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京剧之所以被称谓为国粹,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并具有综合性的一种表演程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种浓缩。另一种原因是因为它被梅兰芳等人传播到世界上,并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的繁多,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所以把京剧称谓为国粹,引申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总代表。 京剧名段欣赏《铡美案》选段说唱脸谱
……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喳喳哇……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 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 吸引当代小青年 …… 老爷爷你别生气 允许我分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革新要发展 哇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课后设计:
思考京剧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你在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中国古代戏曲常识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1 、始于离者,终于和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艺术特征——综合性唱念做打艺术特征——写意性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艺术特征——写意性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艺术特征——写意性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艺术特征——写意性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脸谱,即戏曲净丑两行所用的面部化妆手法,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褒贬。因为在勾画形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矩,所以称“脸谱”。京剧脸谱的分类整脸 三块瓦脸 十字门脸 六分脸 碎花脸 歪脸 僧脸 太监脸 元宝脸 象形脸 神仙脸 丑角脸 小妖脸 京剧的四大行当1. 正直青年男子,以唱功為主,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小生2. 正直青年女子,以唱功為主,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花旦3. 正直青年男子,以武打為主,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武生4. 正直青年女子,以武打為主,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武旦5. 老年男子,是甚麼角色?答案:老生6. 以小丑形式出現的男子,動作詼諧,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丑生7. 以小丑形式出現的女子,動作詼諧, 這是甚麼角色?8. 小孩子稱為甚麼角色?答案:娃娃生答案:彩旦『做』功的基本表達形式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不用實物而要用虛擬動作手法:開窗、關窗的動作眼法:撲蝶的動作身法:騎馬的動作步法:走俏步粵劇中的水袖和水髮為甚麼要用特別長的袖?為甚麼要用特別長的頭髮?中国的地方戏曲
除京剧以外,中国还形成了其他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有360多种,称得上世界之最。你知道下列剧种分别发源于什么地方吗?豫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评剧、汉剧河南、浙江、广东、安徽、河北、湖北中国戏剧无论秦腔和京剧,无论越剧和豫剧,其综合成就和艺术境界就全球而言依然是无与伦比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无论内涵韵味,是绝乎不能相比的。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京剧《群英会》中国的地方戏你喜欢哪一部戏曲?
你能列举多少种中国地方戏剧的名称?京剧《群英会》
中的诸葛亮中国的地方戏京剧《定军山》中国的地方戏1961年京剧《长坂坡》剧照中国的地方戏京剧《霸王别姬》中国的地方戏京剧
《穆桂英挂帅》 中国的地方戏昆剧《长生殿》中国的地方戏徽剧《古城会》
关羽扮相中国的地方戏鲁智深的
舞台形象中国的地方戏黄梅戏《天仙配》中国的地方戏黄梅戏 《女驸马》中国的地方戏黄梅戏《龙女》中国的地方戏豫剧《穆桂英挂帅》中国的地方戏豫剧《七品芝麻官》 中国的地方戏评剧《刘巧儿》 中国的地方戏评剧《花为媒》中国的地方戏粤剧《搜书院》(马师曾饰谢宝,红线女饰翠莲) 中国的地方戏粤剧《帝女花》中国的地方戏粤剧:红线女《昭君出塞》
中国的地方戏粤剧《关汉卿》
红线女.马师曾中国的地方戏【活动】粤剧欣赏:“杨过与小龙女”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越剧《红楼梦》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的地方戏越剧
《五女拜寿》中国的地方戏川剧
《白蛇传》中国的地方戏川剧绝技
“变脸” 中国的地方戏川剧绝技
“变脸” 中国的地方戏川剧绝活
“吐火” 中国的地方戏 中国的戏曲艺术,总体上说有共同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但各地方戏又因为它独特的生发历史、地域文化和观众群体,又有各自不同的面貌、特征。粤剧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基本上完好地保存和反映了广东文化的务实精神,它在中国戏剧舞台二十多年的动荡折腾中,由于它的务实保守精神和保守传统,使得它较少地遭受肤浅的现代文化的干扰与糟践。就是说,粤剧艺术舞台上基本上保守着古香古色的艺术面貌。包括它的演出形式、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角儿与戏迷之间的交往,都有传统的意思和风貌。戏曲这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和娱乐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国人、年轻的中国人接受。尽管接受的方式不都是直接回归和照搬传统,尽管接受的方式有时候简直就是糟改,但这从另一面恰恰证明了本身富含艺术能量的传统戏曲,经得起人们的折腾。而粤剧本身,由于其一贯的保守精神和保守传统,使得它更显得古香古色。《红楼梦》选段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   宝 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 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 玉: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黛 玉: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 玉: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大批中青年艺术表演家成长起来,中国戏曲艺术后继有人。 戏曲本质亚里士多德:
戏剧是对人的行为的模仿。
黑格尔:
戏剧最重要的本质还不是实际行动而是内
心情欲的表现。
布莱希特:
戏剧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剧场乃是检验人
类的特定情境下行为的实验室。戏曲的“人民性” 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 她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她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 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 ——列宁






曲元代杂剧的繁荣条件关汉卿---《窦娥冤》衰落评价明代传奇的兴盛明传奇的形成------昆山腔和
昆曲一统局面汤显祖和《牡丹亭》昆曲的衰落清代京剧的崛起形成成熟----繁荣----代表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南戏+元杂剧同光十三绝(同治、光绪年间)白朴---《梧桐雨》明传奇的发展------明传奇的兴盛------走向世界(民国以来)特色: ●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但是它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意见,为什么?争鸣 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喳喳哇……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
……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分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革新要发展,哇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思考: 京剧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提出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一、源头—傩戏
二、形成—宋南戏
三、成熟—元杂剧与昆曲
四、繁盛—京剧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说明京剧的艺术成就课堂小结产生背景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产生的背景
流行区域和特色流行区域和特点
兴盛原因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产生的背景
形成过程
历史地位、艺术成就戏曲文化欣赏http://www.pep.com.cn/zgxq/
http://www.szxq.com/
http://www.shulu.net/xqwy.htm
本课结束
谢谢! 我们经历了对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传统持全盘质疑态度的20世纪80年代,在世纪之交时开始逐渐回归传统,渐渐学习以更理性的态度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源流。 选择题练习,请准备1、下列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是:
A、傩 B、傩仪
C、傩戏 D、傩剧2、原始时代的人们戴起凶恶面具,口中高呼“傩傩”,主要是为了:
A、占卜凶吉
B、部落战争前先进行誓师
C、辟邪消灾,惊吓驱逐恶魔
D、驱除寒冷,热身抗寒3、之所以流行这种具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落后
B、社会生存环境的恶劣
C、人们思想愚昧
D、辟邪消灾,惊吓驱逐恶魔
4、发源于民间的“傩”逐渐为国家礼仪吸收,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先秦时代
B、秦汉时代
C、魏晋时代
D、隋唐时代5、宋朝南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B、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
C、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的盛行
D、民间艺人的推动6、下列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
A、傩戏的形成
B、南戏的出现
C、元杂剧的出现
D、京剧的形成 7、之所以说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主要是指:
A、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比较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B、不断融合吸收,博采众长,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剧种的长处
C、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D、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8、徽班进京时在位的皇帝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9、徽班进京的直接原因是:
A、谋求艺术发展 B、满足皇室文化娱乐需要
C、庆祝康熙寿辰 D、与昆曲进行竞争10、京剧产生的原因有:
a 统治者大力提倡
b 汉、徽合流,并逐渐京字京韵
c 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 “同光十三绝”的努力
A、bcd B、bc
C、abc D、acd 一、基础性练习
1、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
A 傩仪的诞生 B 南戏的形成 C 元杂剧的出现 D 京剧的流行
2、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最初是为了
A 吸取昆曲等剧种的长处 B 满足宫廷休闲庆贺的需要
C 满足北京居民娱乐的需要 D 推陈出新形成新的剧种
3、京剧的第一个繁盛期在
A 乾隆年间 B 道光年间 C 同治、光绪年间 D 民国初年
4、在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有 ①北京成为四方艺人的聚集中心 ②北京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要 ③清朝皇室贵族、官员的欣赏爱好 ④闭关政策使民族戏曲剧种得到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问答题:清代的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三、阅读下列材料
请你谈谈京剧改革应怎样进行? 广东小学生在表演粤剧
最近几年,京剧改革在戏剧界成为热门话题。有人认为京剧的速度太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京剧表演要一切围绕一个快字。有人认为京剧的唱、念、做、打都是以意抒情,不适合当代青年人的口味,要以话剧为标准,改成写实型,场面布景要豪华。还有人认为京剧就靠琴师和鼓师伴奏,乐器气势不够,太单薄,要用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团伴奏,用西洋的一套来改造京剧……
1、徽班进京后能在北京扎根,最终形成这一新剧种,主要因素有①北京进京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 ②皇室喜好京剧艺术③京剧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清政府定京剧为“国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下图的形象属于什么戏剧?
A、傩戏 B、京剧
C、越剧 D、粤剧
3.关汉卿,入元不仕,主要在大都从事杂剧的创作。他的杂剧,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剧中的人物各具个性,有血有肉,语言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结构安排缜密巧妙,适合舞台演出。据此思考:元代杂剧发展的原因有:
⑴社会经济的发展⑵市民阶层的壮大⑶元朝实行轻视知识份子的政策⑷元朝政府大力推广
A,⑴⑵⑶ B,⑴⑶
C,⑴⑷ D,⑵⑷
4.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哄然散去”的原因是
A、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
B、朝廷扬“雅部”抑“花部”
C、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
D、昆曲脱离了广大群众D5、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
B、是北京地区的地方戏
C、同光十三绝是京剧的著名艺人
D、是徽剧和汉剧融合其他地方戏优点形成的新剧种
6、《清明上河图》
A、是明朝张择端的代表作
B、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C、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院的活跃
D、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间风情
7、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朝以后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民间文化的发展。
C、画家的性格。D、统治者的提倡BBA请多提宝贵意见:孙曙光sunhistor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