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8 13:4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中国历史经历了数百年的礼崩乐坏、连年战争,终于得到了一个统一的局面,秦嬴政似乎预感到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因此也自命为“始皇帝”,但历史并非如他所愿,使其皇位世代相传。同样,在未来的世代中,中国的思想界仍处在良知与愚昧、正义和邪恶的失衡中。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思想家自觉承担起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宝贵篇章。中国历史文献称,夏代初“诸侯万邦”,但到了战国时只有十几个大的诸侯国,最后由秦统一全国。从一个大的时段看,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但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却一直有两种路线:一种是“以德服人”的路线,一种是“以力服人”的路线。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的价值观,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然而汉代的儒者有新的认识,主张德力统一论,强调治国既要有“德守”,也要有“力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盛赞中国统一的经验,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将来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过程中,中国文化的经验可能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今天 ,我们就来追溯一下这段历史的发展轨迹吧。
前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点击思维汉高祖刘邦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点击思维汉高祖刘邦 汉初的政治反思 汉初为统治者总结经验的政论:
●贾谊的《新书》(内有过秦论)
●陆贾的《新语》
●晁错的《贤良对策》
●贾山的《至言》传说黄帝善于养生,最终得道成仙。所以养生之道成了黄帝之学。而老子之学则成了治国安民之学。 刘邦 萧何一、 汉初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的特征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 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看 成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 规律。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言出必行,也 主张用战争来完成国家统一,“省苛事,薄赋敛, 毋夺民时”。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 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 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   “黄老之学”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恃,因 此它适应农民战争后的政治形势,符合恢复生 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所以,在汉初统治者 的提倡下,黄老之学盛极一时,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文景之治】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曹参行黄老
(曹)参之相齐,……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田蚡卫绾辕固生窦太后二、汉武帝时西汉强盛,思想上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兵马阵茂陵茂陵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中国衰弱的情势改善后,就转而反击,夺取了匈奴汗国最大的可供耕种的土地河西走廊,控制西域,跟更多的外国接触。于是西汉王朝和中国成为同义语,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汉民族,中国字被称为汉字,中国语被称为汉语。 汉武大帝时期的军队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长河悲风...... 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这才是真正的汉军气质! 霍去病收复河西 张骞出使西域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办?讨论设问一: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什么时侯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从春秋到汉代,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设问二、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
铨释设问二、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敞,“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1)?但是, 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2)?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 与此同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在客观上也促生产黄老之学由盛转衰,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董 仲 舒
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习《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他上《天人三策》,系统地阐明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新的儒家学说,主旨是维护封建秩序。它适应文、景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防止暴政,缓和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其积极作用。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罢拙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
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 “三纲”“五常”核心理论,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天人感应”对专制集权体制的影响:
1)?1、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首先强调‘‘君权神授’。人主在政治中居于绝对权威地位。这就是将君权神秘化。这样就在思想上、观念上肯定了专制集权体制的合理性,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更有利于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
?2、 另一方面,董仲舒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大的“天”。他坚持“有道伐无道”的“天理”,就是希望君主有所畏惧。他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用“天”来对皇权进行限制,主张上尚德而不尚刑,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分膨胀。
?
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重大历史时期,表现在:
??????????1)??? 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
????????????3)?? 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汉武帝的作为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汉高祖道汉武帝时期
B、从西汉建立之前道汉武帝时期
C、从汉高祖道汉武帝时期
D、从西汉建立之前道汉武帝时期
2、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C、黄老之学包括“养身”、“治国”两个方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思想还有儒、墨、法家等思想
4、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5、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大一统的形成 d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bd B、abd C、acd D、abc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拙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探究学习自我测评:1、汉初黄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2、试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谈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