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4:1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文化自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语言运用: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思维能力:读准重音和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培养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审美创造:领略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核心素养目标




张岱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张岱出身于仕宦世家,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过着锦衣玉食、嬉戏游玩的贵公子生活。他对西湖可谓无比熟悉。明朝灭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见大势已去,便隐居山中,专心著述,往昔繁华都成了梦幻。
在《西湖梦寻》自序中,张岱写道: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人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可见作者对西湖的魂牵梦萦。本文记“看雪”,只是作者“梦忆”中的一景。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间,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边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作为文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主要在晚明阶段。小品文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几度兴盛,明代是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期,也是创作的旺盛期。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拏( ) 更定( ) 毳衣( ) 雾凇( )
一芥( ) 喃喃( ) 铺毡( ) 强饮( )
崇祯( ) 沆砀( ) 更有此人( )
  ná gēng cuì sōng
jiè nán zhān qiǎng
zhēn hàng dàng gèng




一词多义
1.一:
①上下一白( )
②长堤一痕( )
2.更
①更定( )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
3.是
①是日更定( )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
全 副词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还,音gèng
这,代词
判断动词,是




一词多义
4.绝:
①湖上人鸟声俱绝( )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余:
①余住西湖( )
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消失
与世隔绝
我,指作者





古今异义
1.是日更定矣
古义: 今义:
2.余拏一小舟
古义: 今义: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这 用于判断,与“非”相对
我 剩下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一种颜色




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 )
②是金陵人,客此( )
③与余舟一芥( )
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是金陵人(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重要虚词

①其西南诸峰( )
②颓然乎其间者( )

醒能述以文者( )
代词,指滁州城
代词,指众人
介词,用




重要虚词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②临溪而渔( )
③溪深而鱼肥( )
④而不知人之乐( )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余:
我。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雪:
绝:
译文: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




下雪。
消失。




是:
更定:
挐:
火:
代词,这。
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挐:撑(船)。
拥毳衣炉火:
(3)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雾凇沆砀:
自注:
沆砀:
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
“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4)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长堤一痕:
一芥:
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焉得更有此人:
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6)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译文: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7)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强饮:
大白:
尽情地喝。强:尽情。
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8)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




客此:
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及:
舟子:
喃:
公:
更:
痴似:
(10)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到......时
船夫。
象声词。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还。
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梳理课文的结构内容。
第一段:
总写雪景和学业舟中看景。
第二段:
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讨论:找出本文记叙的要素——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船夫、童子
事件——看雪
作者行踪:“独往” “到亭上” “及下船”




研读第一段
第一段:
总写雪景和学业舟中看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考:本段第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讨论、交流:第二句中一字传神,“绝”字妙在何处?
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阅读交流,那第三句中的“独”字又妙在何处呢?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第四句描写了怎样的境界?
其中的“与”为什么不去掉?“一”字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是从大处下笔,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所以不能去掉;“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思考:本段最后一句内涵丰富,请自选角度作点赏析。
作者描写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痕”“点”“芥”“粒”等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合作探究: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描写雪景的句子有:“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西湖雪景的特点为: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研读第二段




第二段:
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考:第二句写“见余,大喜曰……”。请揣摩人物心理,说说“喜”在何处。这“喜”仅指那“两人”吗?
那二客也都“大喜”,实则自己亦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讨论:“我”为何要“强饮三大白”?句中着一“强”字,传达出哪些信息?
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




段中写道:“问其姓氏,是金陵人”,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桌讨论:文章最后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说作者“痴”,你同意舟子的说法吗?为什么?
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文章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思考: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①从听觉入手,“湖中人鸟声俱绝”表现了雪后的寂寥凄清。这属于侧面描写。
②从视觉上描绘雪后天地间的景象。“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间接表现雪之大。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③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表现了西湖给人的孤寂、清冷之感,属于动态描写。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④运用白描手法,“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交流:《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很优美的小品文,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是哪个方面?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欣赏作者的“痴”。作者看雪,偏偏选择在那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交流:《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很优美的小品文,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是哪个方面?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湖山夜雪图”。大雪盖地,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显示出一种静穆的美。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把壮阔的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它使人感到冬雪的西湖,银装素裹,静谧淡远。




交流:《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很优美的小品文,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是哪个方面?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最欣赏的词语是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交流:《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很优美的小品文,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是哪个方面?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欣赏文章巧妙的构思。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看雪赏景可以表现出作者不随流俗的情趣。然而作者又写到了湖心亭巧遇知音一节。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这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交流:《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很优美的小品文,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是哪个方面?请谈谈你的看法。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合作探究: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达了作者孤傲的心态和淡淡的愁绪,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
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 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堤一痕(hén)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qiánɡ)
C.铺毡对坐(zhān)
D.舟子喃喃曰(nán)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B.是日更定矣 更:更多 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 客此 客:客居
D.大雪三日 雪:雪花 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A




3.下列有关《湖心亭看雪》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B.本文写景句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C.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D.文章寓情于景,使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D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